跳至內容

雙曲函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射線出原點交單位雙曲線於點,這裡的是射線、雙曲線和x軸圍成的面積的二倍。對於雙曲線上位於x軸下方的點,這個面積被認為是負值
雙曲函數示意圖
幾個雙曲函數的圖形。

數學中,雙曲函數是一類與常見的三角函數(也叫圓函數)類似的函數。最基本的雙曲函數是雙曲正弦函數雙曲餘弦函數,從它們可以導出雙曲正切函數等,其推導也類似於三角函數的推導。雙曲函數的反函數稱為反雙曲函數

雙曲函數的定義域是實數,其自變量的值叫做雙曲角。雙曲函數出現於某些重要的線性微分方程的解中,譬如說定義懸鏈線拉普拉斯方程

基本定義

[編輯]
sinhcoshtanh
cschsechcoth

最簡單的幾種雙曲函數為[1]

  • 雙曲正弦
  • 雙曲餘弦
  • 雙曲正切:
  • 雙曲餘切:當
  • 雙曲正割:
  • 雙曲餘割:當

函數是關於y軸對稱的偶函數。函數奇函數

如同當遍歷實數集時,點(, )的軌跡是一個一樣,當遍歷實數集時,點(, )的軌跡是單位雙曲線英語Unit hyperbola的右半邊。這是因為有以下的恆等式:

參數t不是圓而是雙曲角,它表示在x軸和連接原點和雙曲線上的點(, )的直線之間的面積的兩倍。

歷史

[編輯]
直角雙曲線(方程)下,雙曲線三角形(黃色),和對應於雙曲角u雙曲線扇形(紅色)。這個三角形的邊分別是雙曲函數倍。

在18世紀,約翰·海因里希·蘭伯特引入雙曲函數[2],並計算了雙曲幾何雙曲三角形的面積[3]自然對數函數是在直角雙曲線下定義的,可構造雙曲線直角三角形,底邊在線上,一個頂點是原點,另一個頂點在雙曲線。這裡以自然對數即雙曲角作為參數的函數,是自然對數的逆函數指數函數,即要形成指定雙曲角,在漸近線即x或y軸上需要有的的值。顯見這裡的底邊是,垂線是

通過旋轉和縮小線性變換,得到單位雙曲線下的情況,有:

單位雙曲線中雙曲線扇形的面積是對應直角雙曲線下雙曲角的

虛數圓角定義

[編輯]

雙曲角經常定義得如同虛數圓角。實際上,如果是實數而,則

所以雙曲函數可以通過圓函數來定義。這些恆等式不是從圓或旋轉得來的,它們應當以無窮級數的方式來理解。特別是,可以將指數函數表達為由偶次項和奇次項組成,前者形成函數,後者形成了函數。函數的無窮級數可從得出,通過把它變為交錯級數,而函數可來自將變為交錯級數。上面的恆等式使用虛數,從三角函數的級數的項中去掉交錯因子,來恢復為指數函數的那兩部份級數。

雙曲函數可以通過虛數圓角定義為:

  • 雙曲正弦[1]
  • 雙曲餘弦[1]
  • 雙曲正切:
  • 雙曲餘切:
  • 雙曲正割:
  • 雙曲餘割:

這些複數形式的定義得出自歐拉公式

與三角函數的類比

[編輯]

奧古斯都·德·摩根在其1849年出版的教科書《Trigonometry and Double Algebra》中將圓三角學擴展到了雙曲線[4]威廉·金頓·克利福德在1878年使用雙曲角來參數化單位雙曲線

雙曲函數 三角函數

給定相同的角α,在雙曲線上計算雙曲角的量值(雙曲扇形面積除以半徑)得到雙曲函數,角得到三角函數。在單位圓單位雙曲線上,雙曲函數與三角函數有如下的關係:

恆等式

[編輯]

與雙曲函數有關的恆等式如下:

  • 加法公式:
  • 二倍角公式:
  • 和差化積:

  • 半角公式:
其中 sgn符號函數
x ≠ 0,則:

由於雙曲函數和三角函數之間的對應關係,雙曲函數的恆等式和三角函數的恆等式之間也是一一對應的。對於一個已知的三角函數公式,只需要將其中的三角函數轉成相應的雙曲函數,並將含有有兩個的積的項(包括)轉換正負號,就可得到相應的雙曲函數恆等式[5]。如

  • 三倍角公式:
三角函數的三倍角公式為:
而對應的雙曲函數三倍角公式則是:
  • 差角公式:

雙曲函數的導數

[編輯]

雙曲函數的泰勒展開式

[編輯]

雙曲函數也可以以泰勒級數展開:

羅朗級數
羅朗級數

其中

是第伯努利數
是第歐拉數

無限積與連續分數形式

[編輯]

下列的擴展在整個複數平面上成立:

雙曲函數的積分

[編輯]

與指數函數的關係

[編輯]

從雙曲正弦和餘弦的定義,可以得出如下恆等式:

複數的雙曲函數

[編輯]

因為指數函數可以定義為任何複數參數,也可以擴展雙曲函數的定義為複數參數。函數全純函數

指數函數與三角函數的關係由歐拉公式給出:

所以:

因此,雙曲函數是關於虛部有週期的,週期為(對雙曲正切和餘切是)。

反雙曲函數

[編輯]

反雙曲函數是雙曲函數的反函數。它們的定義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Weisstein, Eric W. (編). Hyperbolic Functions. at MathWorld--A Wolfram Web Resource. Wolfram Research, Inc. [2020-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1) (英語). 
  2. ^ Eves, Howard, Foundations and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Mathematics, Courier Dover Publications: 59, 2012, ISBN 9780486132204, We also owe to Lambert the first systematic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hyperbolic functions and, indeed, our present notation for these functions. 
  3. ^ Ratcliffe, John, Foundations of Hyperbolic Manifolds,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149, Springer: 99, 2006 [2014-03-27], ISBN 97803873319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That the area of a hyperbolic triangle is proportional to its angle defect first appeared in Lambert's monograph Theorie der Parallellinien, which was published posthumously in 1786. 
  4. ^ Augustus De Morgan (1849) Trigonometry and Double Algebr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apter VI: "On the connection of common and hyperbolic trigonometry"
  5. ^ G. Osborn, Mnemonic for hyperbolic formulae[失效連結], The Mathematical Gazette, p. 189, volume 2, issue 34, July 1902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