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安達歷史
在最後一個冰河世紀,人類開始居住在盧安達地區。16世紀,盧安達地區組建了眾多王國。19世紀後被殖民。1962年獲得獨立。
新石器時代至中世紀
[編輯]在幾千年之前,現今盧安達這片區域曾是綠茫茫以及肥沃的土地。即使是末次冰期期間,尼溫圭國家公園的部分在冰層之上。[1]
中世紀
[編輯]至15世紀,從多班圖人開始組成許多小的國家。其中包括胡圖族和圖西族。
盧安達王國
[編輯]在16世紀,盧安達地區建立了許多王國。19世紀,盧安達王國變得更為集權化,並且不斷的擴張。在王國中,國王是圖西人,而胡圖人和圖西人的經濟不平衡。
殖民時期
[編輯]盧安達和大湖的地區在1884年的柏林會議之前還沒有分割。在1890年的布魯塞爾會議中,盧安達和蒲隆地被歸為德意志帝國。德國將該地區組成盧安達-烏隆迪殖民地,成為德屬東非的一部分。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比利時接受了該地作為國際聯盟託管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該地區成為比利時託管地。20世紀50年代,比利時鼓勵民主改革,但是遭到了圖西族的抵制。
獨立時期
[編輯]1959年由多數族群胡圖族發動了革命,推翻了執政的圖西族國王;1962年7月1日宣告獨立,成立盧安達共和國。獨立後,盧安達國內充滿著胡圖族和圖西族之間的衝突。幾年內,有十幾萬圖西族人流亡到周邊國家。
內戰
[編輯]許多流亡與烏干達的圖西族,成立了盧安達愛國陣線.1990年10月1日,盧安達愛國陣線從烏干達根據地侵入盧安達。對此,當時的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軍政府聲稱圖西族企圖再次奴役胡圖族人,對圖西族採取了種族滅絕的政策。戰爭持續了兩年,1992年,政府軍和盧安達愛國陣線在坦尚尼亞的阿魯沙簽訂了停火協議。
大屠殺
[編輯]1994年4月6日,一輛飛機在首都基加利上空失事,機上人員包括哈比亞利馬納總統和鄰國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全部遇難。接下來的兩個月內,軍隊和各軍事組織在種族屠殺中殺害了近80萬的圖西族和胡圖族平民。愛國陣線再次攻入,7月占領了盧安達北部。10月,盧安達愛國陣線宣布停火協議,此一事件終告段落,在此事件中,聯合國及西方國家幾乎對此沒有任何反應及動作,放任胡圖族軍政府、民兵及激進份子的屠殺行為。事件結束後,因害怕圖西人報復,200萬胡圖族人,逃到鄰國剛果、坦尚尼亞等。
21世紀
[編輯]2003年8月舉行的內戰後首次大選,卡加梅以95.5%的得票率正式當選總統。9月,愛國陣線及其聯盟贏得議會選舉,盧長達9年的過渡期宣告結束。目前,盧安達愛國陣線在盧安達政壇處於主導地位。
參考資料
[編輯]- ^ Booth, Janice; Briggs, Phillip. Rwanda 3. Bradt Travel Guides. 2006: 6. ISBN 978-1-84162-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