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造像
30°23′44.7″N 119°57′15.6″E / 30.395750°N 119.954333°E
南山造像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元 |
編號 | 7-1529-4-032 |
認定時間 | 2013年[1] |
南山造像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南山東南麓,此處原為採石留下的裸露岩壁,元、明時期開鑿摩崖造像,現存23尊。其中元朝14尊,以阿彌陀佛像為主,單體規模較大,最大一尊通高近10米,是中國罕見的元代大型摩崖造像群。其內容、風格、施造者身份都與同在杭州的飛來峰元代造像不同,展現出元代造像的另一種風貌。[2][3][4]
總述
[編輯]南山位於杭州市餘杭區瓶窯鎮,向東近1公里即為東苕溪畔的瓶窯老街。山體岩質為熔結凝灰岩,顆粒粗大,不適合精雕細刻。南山古代曾是採石場,東南麓山腰以下有大片的裸露岩壁。摩崖造像群即在此開鑿,西端位於山腰處,向東逐步下降至山腳處。原有造像30餘尊,1978年前後因盲目採石而毀去不少,現存23尊。[2][3][4][5]
元代造像
[編輯]南山現存元代造像14尊,自西向東編號為1、2、2A、3—13,綿延200餘米散布。3、4號和5、6號各自夾角相鄰,8、9、10號為一組三佛像。2A號上半部嚴重毀損;8、9、10號未完工,只雕刻出龕和頭部。[4]
1號像無龕,其餘每尊造像均有一龕。造像體量較大,最小的高1.85米,最大的接近10米。通高大於3米的有6尊,2A號原通高和8、9、10號完工後通高也肯定大於3米。進深較淺,常常上半部為明顯凸出龕壁的高浮雕,下半部為淺浮雕。風格樣式上具有一致性,應為同一批或同一系工匠製作。與同為元代的飛來峰造像相比,南山造像有明顯的世俗化特徵,形象更接近凡人。[2][4]
1號像為道教造像,其餘均為佛教造像。其中有8尊阿彌陀佛像,均為坐姿。左手拇指與中指或無名指相捻,置於肚臍前。右手或屈肘上舉,拇指與中指和無名指相捻,或下垂結與願印。左右手組合為九品印,為彌陀接引信徒去往極樂世界之形象,是淨土信仰的產物。[4]
有四個像龕旁各有一方題記,兩方文字無法辨認,剩下兩方記載分別雕刻於元泰定五年(1328年)和至正元年(1341年),施造者為附近萬相寺的僧人。南山為白雲宗祖庭普寧寺所在地,但尚無法確定萬相寺與普寧寺的關係,也無法確認南山造像系白雲宗僧人施造。亦未發現有僧官或世俗官僚參與施造之跡象。[4]
明代造像
[編輯]南山現存明代造像9尊,自西向東編號為15—23,集中分布在南山造像群的東首,分左、中、右三龕,每龕造像三尊。中龕規模最大,高1.72米,左右兩龕各高0.89米。九尊造像的頭面部都嚴重毀損。[3]
三龕無題記可考。根據學者賴天兵考證,造像年代為明代;中央主龕為佛教西方三聖;右龕為道教真武像,中尊為文官造型真武,左右為持劍披髮造型真武;左龕可能為儒家孔子、曾子、顏回像,也可能為道教三官像。[3]
分論
[編輯]編號 | 造像 | 圖片 | 說明 |
---|---|---|---|
1 | 真武大帝像 | 通高1.85米。右手持劍,右腳赤足擱於左膝上,左腿下垂腳踏龜蛇。南山現存唯一一尊道教造像 | |
2 | 阿彌陀佛坐像 | 通高3.8米,像高3.45米。壺門形龕。右手屈舉,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 |
2A | 阿彌陀佛坐像 | 上半部全毀。右手已毀,應為屈肘上舉。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跏趺坐於蓮花座上。係2006年維修保護工程期間重新發現 | |
3 | 尊華宿王智佛像 | 通高3.45米,像高3.13米。頭光、身光相交形龕。右側殘損,現存右臂為2007年左右重刻,原來應為屈肘上舉。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像旁有題記:「泰定五年孟春吉日/比丘明質命工鐫刻/尊像普頌/尊華宿王智佛身/全忘勝劣印光因/隨緣湧現南山石/功德莊嚴萬相寺」。尊華宿王智佛應該就是《妙法蓮華經》中的淨華宿王智如來 | |
4 | 觀音立像 | 通高3.6米,像高3.0米。尖券形龕。頭戴寶冠,中有化佛。右手握左手腕部,左手持數珠,為數珠手觀音形象。赤足,立於一瓣蓮葉上,下有波浪滔滔,為一葉觀音形象。浪花中有天馬躍出,回頭望向觀音。 | |
5 | 阿彌陀佛坐像 | 高2.6米。頭光、身光相交形龕。右手下垂施與願印,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跏趺坐於蓮花座上 | |
6 | 觀音坐像 | 高2.95米。頭光、身光相交形龕。頭戴寶冠,中有化佛。胸前有大瓔珞。雙手置臍間捧鉢,為罕見的《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中記載的寶缽觀音形象。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像旁有題記,已漫漶不清 | |
7 | 阿彌陀佛坐像 | 通高近10米,為南山現存最大的一尊完整造像。頭光、身光相交形龕,上部飾火焰紋。右手屈舉,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跏趺坐於蓮花座、須彌座上 | |
8—10 | 三佛像 | 題材為三世佛或三身佛。未完工,只大致完成了壺門龕和頭部輪廓。是南山規模最大的造像,又以居中一尊最大、最深。下方為一潭深水,呼作「開門塘」 | |
11 | 阿彌陀佛坐像 | 通高3.4米,像高2.85米。頭光、身光相交形龕,龕外再鑿刻尖券。右手屈舉,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跏趺坐於蓮花座上。像旁有題記:「本寺都寺比丘/徒弟□□鐫造/阿彌陀如來尊像/功德普渡眾生□□/至正元年八月□□」。1978年前後曾被當地民兵作為槍靶,留有七處彈坑 | |
12 | 半身佛像 | 位於水塘邊岩石上。通高2.45米,像高2.25米。頭光、身光相交形龕。半身像,只刻出胸部以上,無雙手,胸部以下刻出雲氣圖案。像旁有題記,文字被抹去,改刻「放生池」三字 | |
13 | 阿彌陀佛坐像 | 下半部埋沒於土中。現通高1.75米,像高1.52米。頭光、身光相交形龕。右手下垂,沒入土中,應是施與願印,左手置臍間,結九品印 | |
楊新平1992年《餘杭南山造像》中記錄為嚴重殘壞,上半身毀。現已不存 | |||
15—23 | 摩崖三龕 | 三龕均作壼門形,每龕造像三尊。中龕規模最大,高1.72米,造像各自跏趺坐於蓮花座、須彌座上。左右兩龕各高0.89米,造像倚坐於貫通的素面台子上。右龕呈折角形,右尊刻於側壁而非正壁。造像頭面部皆嚴重毀損。據考證,中龕為佛教西方三聖;右龕為三尊道教真武像;左龕可能為儒家孔子及弟子像,也可能為道教三官像 |
研究和保護
[編輯]在研究界最早披露南山造像的是1986年的《西湖石窟》一書。1992年,楊新平發表《餘杭南山造像》,是首篇關於南山造像的專門論文。[4][2][6]
1997年,南山造像列入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7]2006年10月,南山造像維修保護工程一期開工,至次年9月竣工,期間還重新發現了上半身損毀的2A號造像。[8][9]2013年,南山造像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DF).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3-03-05 [2023-04-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16).
- ^ 2.0 2.1 2.2 2.3 2.4 楊新平. 余杭南山造像. 文博. 1992, (04): 34-37+101.
- ^ 3.0 3.1 3.2 3.3 3.4 賴天兵. 瓶窑南山摩崖三龛造像. 東方博物. 2009, (02): 50-54.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賴天兵. 杭州余杭南山元代造像相关问题的探讨. 杭州文博. 2016, 17: 50-63.
- ^ 5.0 5.1 沈德祥. 瓶窑南山造像. 余杭文史资料 第5辑 余杭风物. 餘杭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1989: 196-198.
-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湖石窟.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CSBN 8103·570.
- ^ 关于公布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调整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PDF). 浙江省人民政府. 1997-08-29 [2023-04-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7-09).
- ^ 金毅. 余杭南山13尊造像 “面膜”后神采奕奕. 錢江晚報. 2007-12-03 [2023-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2).
- ^ 史潔. 家门口的民间摩崖石窟艺术 双休日和孩子一起去看看. 杭州日報. 2007-12-03 [2023-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