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戡
劉戡 | |
---|---|
暱稱 | 獨眼將軍 |
出生 | 1906年 大清湖南省桃源縣桃花源鎮膏田村 |
逝世 | 1948年3月3日 中華民國陝西省黃龍縣瓦子街鎮 | (41—42歲)
效命 | 中華民國 |
軍種 | 國民革命軍 |
服役年份 | 1923-1948 |
軍階 | 陸軍二級上將 |
部隊 | 第1軍 |
統率 | 第1軍旅長,83師師長,93軍軍長,第36集團軍總司令,重慶衛戍副司令,37集團軍總司令,整編29軍軍長 |
參與戰爭 | 北伐戰爭 中原大戰 對日抗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 |
獲得勳章 | 青天白日勳章 |
劉戡(1906年—1948年3月3日),字麟書,號三壽,男,湖南桃源人,中華民國軍事人物,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
生平
[編輯]劉1923年考入長沙陸軍講武堂,1924年轉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從軍,參加了北伐戰爭,因作戰勇猛,從排長一路晉升至旅長。
1933年,劉任國民革命軍第83師師長,率部參加對中國共產黨的第三次圍剿,在戰鬥中一眼負傷失明,此後被稱為「獨眼將軍」。
1933年1月1日,南京國民政府將第83師、黃傑第2師、關麟徵第25師和騎兵第1旅、砲兵第4團合編為第17軍,軍長徐庭瑤,北上參與長城戰役,支援宋哲元所指揮的西北軍。
由於在長城戰役的表現良好,1935年劉戡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1938年3月,劉戡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十三軍中將軍長,下轄國民革命軍第83師(師長劉戡兼任)、國民革命軍第94師(師長朱懷冰);1940年九十三軍移駐陝西陽城監視中國共產黨根據地活動,劉戡因私下和中國共產黨接觸,且軍參謀長魏巍同時是中共地下黨員,因此被軍統監控,軍統要求劉戡將魏巍調職以便誘殺,但劉戡抗命並協助其逃往延安[1][2],1942年9月蔣介石將其撤職,九十三軍軍長由副軍長兼劉的黃埔一期同學陳牧農接任。
劉戡遭撤職後,轉調陸軍大學進修兼就近監視。1944年豫中會戰洛陽遭日軍佔領後,在同學兼前上司胡宗南的保薦下,軍委會在1944年5月重新啟用劉戡接任因司令官李家鈺戰死而無首的第三十六集團軍,隨後三十六集團軍殘部在劉戡整頓下恢復功能,在河南靈寶一帶構築防線,抵抗日軍。在整頓告一段落後,1944年秋劉戡被調回重慶擔任重慶陪都衛戍副司令。
抗戰勝利後,1945年底劉戡調任駐紮陝西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集團軍總司令,該集團軍在1946年8月縮編改組為整編第二十九軍。
1947年3月,整編第二十九軍在胡宗南指揮下進攻陝甘寧邊區,雖然占領延安,但是始終未能找到陝北中共軍隊主力進行決戰,戰局逐漸陷入被動。
1948年2月,彭德懷率軍攻打宜川,劉戡率整編第27師和整編第90師兩個整編師馳援,2月26日,胡宗南指定劉戡走經瓦子街的洛宜公路,遭到彭德懷伏擊,被包圍。
劉戡的先遣隊很早就發現中共大軍埋伏,二十七師師長王應尊向劉戡提出了先集中力量打觀亭,然後由觀亭前往宜川解圍。劉戡向胡宗南匯報,但這一建議被胡宗南否決。胡宗南仍要該軍「按照原定計劃,沿洛宜公路迅速前進」。劉戡曾激動說:「算了,打完了事!」。3月3日,劉戡兵潰,以手榴彈自殺身亡,時年僅42歲。只有王應尊整編第二十七師部分人員突圍成功。
蔣介石於1948年3月2日的日記寫道:「宜川喪師,不僅為國軍剿匪最大之挫折,而且為無意義之犧牲,良將陣亡,全軍覆沒,悼慟悲哀,情何以堪?」令胡宗南按陝北中共新華廣播電台的新聞,領回劉戡及整編90師師長嚴明二人屍體,厚葬於西安,並追晉二人為陸軍上將。
高雄鳳山黃埔軍校的第四棟宿舍,命名為麟書樓。
參考
[編輯]- ^ 白 天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18兵团61军参谋长. [2012-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 ^ 国军将领刘戡:抗战绝不内战 抗战后打到底. [2012-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