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
![]()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會徽 | |
![]() 中國奧委會商用徽記 | |
成立時間 | 1949年[註 1] |
---|---|
總部 | 北京市東城區體育館路2號 |
主席 | 高志丹 |
秘書長 | 宋克勤 |
網站 | www |
奧林匹克委員會資訊 | |
國家或地區 | ![]() |
IOC編碼 | CHN |
加入IOC | 1979年 |
區域組織 |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 |

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英語: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簡稱中國奧委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首任主席為鍾師統[1]。
現在中國奧委會主席由國家體育總局局長高志丹兼任,中國奧委會標誌為五星紅旗和奧運五環標誌的組合圖案,商用徽記為以中國書法筆觸書就的兩個紅色半環,並在環上點綴著跳動的五顆星星[2]。
歷史
[編輯]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文藝和體育事業分工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委員會負責。同年10月26日,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體育工作者代表大會,團中央書記馮文彬當選為主任,榮高棠為副主任兼秘書長。這次大會決定成立民間體育組織「中華全國體育總會」(All-China Sports Federation,簡稱「ACSF」,即「全國體總」),故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籌備委員會。該籌委會直屬團中央,由後者代行職責。[3]1952年6月,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在北京舉行成立大會。此後,各地陸續建立了體總的地方分會。
在兩岸圍繞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代表地位與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的鬥爭發生後,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中央人民政府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中央體委),1954年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簡稱「國家體委」)。中央體委成立後,團中央對全國體育工作的領導職責由體委代替,體總的機構、編制、經費被納入體委系統,但仍保留體總這一民間體育組織的牌子。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與中國奧委會分成兩個獨立的社會團體法人,一個機構兩塊牌子。
1979年10月25日名古屋決議採用通訊投票方式,以62票對17票,將蒙得維的亞決議案變更為:(一)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奧會名稱為「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國歌。以「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英語: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名稱承認設在台北的奧林匹克委員會,條件是中華台北奧林匹克委員會的旗幟和歌曲都必須有別於它到目前為止所使用的旗和歌(中華民國的國旗與國歌)。
1979年11月26日,經表決,名古屋決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可使用「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名稱。設在台北的奧委會修改旗幟及歌曲,改用「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的名稱繼續留在國際奧委會內。事後,中國奧委會從組織上與全國體總分離。1989年,在全國體總和中國奧委會分別召開代表大會後,兩個機構的工作也進行了分離。
2001年7月,北京第二次申辦奧運會。7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會上,北京被授予2008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
2015年7月,北京第三次申辦奧運會。7月31日,在吉隆坡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北京被授予2022年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權。
歷任主席
[編輯]- 鍾師統(1979年-1985年)
- 李夢華(1986年-1988年)
- 何振梁(1989年-1994年)
- 伍紹祖(1995年-1999年)
- 袁偉民(2000年-2005年)
- 劉 鵬(2005年-2016年)
- 苟仲文(2016年-2022年)
- 高志丹(2022年至今)
現任委員名單
[編輯]- 截至2023年12月29日。[4]
姓名 | 其它兼職 | 備註 |
---|---|---|
主席 | ||
高志丹 | 國家體育總局局長 | |
副主席 | ||
劉國永 |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 |
張家勝 |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 |
李 靜 |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 |
王瑞連 |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 |
周進強 |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 | |
于再清 | 國際奧委會副主席,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組織委員會副主席 | 國家體育總局原副局長 |
李玲蔚 | 國際奧委會委員 | 羽毛球世界冠軍 |
秘書長 | ||
吳 堅 | 國家體育總局對外聯絡司副司長 | |
副秘書長 | ||
李 輝 | 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主任 | |
褚 波 | 國家體育總局政策法規司司長 | |
郎 維 | 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司長 | |
王立偉 |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司長 | |
劉扶民 |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原司長 | |
張 良 | 國家體育總局人事司司長 | |
李業武 |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主任 | |
塗曉東 | 國家體育總局宣傳司司長 | |
張 怡 | 國家體育總局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 | |
賈國富 | 國家體育總局離退休幹部局局長 | |
魏代順 | 國家體育總局對外聯絡司副司長 | |
執行委員 | ||
宋魯增 |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副會長 | |
張 虹 | 國際奧委會委員 | 速度滑冰奧運冠軍 |
吳敏霞 | 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兼職) | 跳水奧運冠軍 |
吳靜鈺 | 中國跆拳道隊運動員 | 跆拳道奧運冠軍 |
委員 | ||
梁 純 | 國家體育總局射擊射箭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射擊協會、中國射箭協會主席 | |
周進強 | 國家體育總局舉重摔跤柔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舉重協會主席 | |
張 智 | 國家體育總局拳擊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 |
繆仲一 | 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體操協會主席,中國蹦床技巧協會主席 | |
王 濤 | 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 前手球運動員 |
王 玄 | 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 | |
李全強 | 國家體育總局排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 |
雷 軍 | 國家體育總局桌球羽毛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桌球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 |
劉文斌 | 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網球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 |
陳應表 | 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中國橄欖球協會主席 | |
於建勇 | 國家體育總局財務管理中心主任 | |
韓建國 | 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 |
范廣升 | 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主任 | |
劉大慶 | 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局長 | |
李全海 | 國家體育總局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主任 | |
曲 春 | 國家體育總局青島航海運動學校校長 | 前航海模型運動員 |
馮連世 |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原副所長 | |
謝敏豪 | 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 | |
張 劍 | 北京體育大學校長 | |
黃凌海 | 國家體育總局對外體育交流中心主任 | |
陳戌源 | 中國足球協會主席 | 上海國際港務(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 |
趙 文 | 北京市體育局局長 | |
張 欣 | 天津市體育局副局長 | |
張澤峰 | 河北省體育局局長 | |
趙雁峰 | 山西省體育局局長 | |
譚景峰 | 內蒙古自治區體育局局長 | |
宋 凱 | 遼寧省體育局局長 | |
張瑞林 | 吉林省體育局局長 | |
陳 哲 | 黑龍江省體育局局長 | |
徐 彬 | 上海市體育局局長 | |
陳少軍 | 江蘇省體育局局長 | |
鄭 瑤 | 浙江省體育局局長 | |
李 軍 | 安徽省體育局局長 | |
林作明 | 福建省體育局局長 | |
晏駒騰 | 江西省體育局局長 | |
李 政 | 山東省體育局局長 | |
萬 旭 | 河南省體育局局長 | |
胡功民 | 湖北省體育局局長 | |
李 舜 | 湖南省體育局局長 | |
王禹平 | 廣東省體育局局長 | |
李 澤 | 廣西壯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 | |
孫 穎 |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廳長 | |
丁 洪 | 重慶市體育局局長 | |
羅冬靈 | 四川省體育局局長 | |
吳 濤 | 貴州省體育局局長 | |
尹 勇 | 雲南省體育局局長 | |
尼瑪次仁 | 西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 | 登山運動員 |
王 勇 | 陝西省體育局局長 | |
王向晨 | 甘肅省體育局局長 | |
尕藏才讓 | 青海省體育局局長 | |
撒承賢 | 寧夏回族自治區體育局局長 | |
聶 春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體育局黨組書記、副局長 | |
雷 聲 | 中國男子花劍隊教練 | 擊劍奧運冠軍 |
鄒 凱 | 四川省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 體操奧運冠軍 |
武大靖 | 中國短道速滑隊運動員 | 短道速滑奧運冠軍 |
郎 平 | 中國女子排球隊總教練 | 排球奧運冠軍 |
孫 雯 | 中國足球協會副主席 | 前足球運動員 |
王義夫 | 中國奧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國家射擊隊原總教練,射擊奧運冠軍 |
趙宏博 | 中國花式滑冰隊總教練 | 花式滑冰奧運冠軍 |
李 琰 | 中國速度滑冰隊總教練,中國滑冰協會主席 | 中國短道速滑隊原主教練,前短道速滑運動員 |
孫為民 | 國家體育總局自行車擊劍運動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 | |
王海濱 | 中國擊劍協會主席,中國男子花劍隊主教練 | 前擊劍運動員 |
張小寧 | 中國馬術協會、中國高爾夫球協會主席 | 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原巡視員 |
劉愛傑 | 中國賽艇協會、中國皮划艇協會主席 | 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原副司長 |
張小冬 | 國家體育總局青島航海運動學校副校長,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掛職),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主席 | 前帆船運動員 |
冼東妹 | 中國柔道協會主席 | 柔道奧運冠軍 |
張傳良 | 中國拳擊協會主席,中國國家拳擊隊總教練 | 前武術運動員 |
管健民 | 國家體育總局拳擊跆拳道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跆拳道協會、中國空手道協會主席, 中國國家跆拳道隊、中國國家空手道隊主教練 |
前散打運動員 |
周繼紅 | 國家體育總局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游泳協會、中國跳水協會主席,中國國家跳水隊領隊 | 跳水奧運冠軍 |
姚 明 | 亞洲籃球聯合會主席,中國籃球協會主席 | 前籃球運動員 |
劉國梁 | 中國桌球協會主席 | 中國國家桌球隊原總教練,桌球奧運冠軍 |
張 軍 | 中國羽毛球協會主席,中國國家羽毛球隊雙打組主教練 | 羽毛球奧運冠軍 |
申 雪 | 中國花式滑冰協會主席,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兼職) | 花式滑冰奧運冠軍 |
方 婭 | 國際現代五項聯盟秘書長,中國現代五項運動協會主席 | 前健美操運動員 |
張 健 | 北京體育大學副校長,中國鐵人三項運動協會主席 | 長距離游泳橫渡運動員 |
於洪臣 | 國家體育總局田徑運動管理中心主任 | |
張 霞 | 首都體育學院校長,中國摔跤協會主席 | 前摔跤運動員 |
陳 旭 | 中國棒球協會主席 | |
楊 旭 | 國家體育總局手曲棒壘球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國壘球協會主席 | |
孫遠富 | 河北省張家口市委副書記(正廳級) | |
李致新 | 中國登山協會主席 | 前登山運動員 |
劉 波 | 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校工會副主席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祝 傑 | 江西嘉宏體育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 | |
蔡永軍 | 中國滑板國家隊總教練,南京善跑體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 前拳擊運動員 |
丁世忠 |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兼執行長 | |
李 寧 | 李寧集團執行主席、聯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 | 體操奧運冠軍 |
規章制度
[編輯]《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章程》中規定「中國奧委會是以發展體育和推動奧林匹克運動為任務的全國群眾性、非營利性體育組織,代表中國參與國際奧林匹克事務。在與國際奧委會和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及各國家地區奧委會的關係中,唯有中國奧委會有權代表全中國的奧林匹克運動。」[5]中國奧委會的宗旨是,「遵守憲法、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遵守社會道德風尚;在中國領土上宣傳和發展奧林匹克運動。」
注釋
[編輯]- ^ 1949年,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全國體總)在北京成立。1954年,國際奧委會承認全國體總為代表「中國」的國家奧委會,後於1958年因「台北不去、北京不來」原則退出國際奧委會。1979年獲得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承認,同年與中華全國體育總會分立而實體化。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存档副本. [2012-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2).,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2012.3.19查閱
- ^ 新商用徽記理念介紹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2009.6.30查閱
- ^ 侯健美,1952年 新中國初征奧運,文摘報,2008年8月10日。原載北京日報2008年7月29日[失效連結]
- ^ 中国奥委会委员名单. 中國奧委會. [2025-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5-01-12).
- ^ 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 (編),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章程, 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文件汇编 2nd,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8年4月, ISBN 978-7-5036-7697-0
來源
[編輯]- 書籍
- Stefan Huebner, Pan-Asian Sports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Asia, 1913-1974. Singapore: NUS Press, 2016.
外部連結
[編輯]- 中國奧委會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hina and Olympism
- 「Chinese Taipei」 and Olympism(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中華台北」會籍名稱使用事略
-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簡介
參見
[編輯]- 關聯機構:國家體育總局、中華全國體育總會、中國帕運委員會
- 台灣地區對應組織: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
- 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對應組織: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中國澳門體育暨奧林匹克委員會
- 奧運代表團
- 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