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與野獸共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與野獸共舞
Walking with Beasts
類型紀錄片
開發安德魯·威爾克斯英語Andrew Wilks
主演Karyn Drane, Cory Generoux, Lorne Duquette, Delvin Opissinow, Vernon Knight, Miltos Yerolemou, Rena Ermine, and Samantha Seager as primitive humans
旁白英版:簡尼夫·班納
美版:施塔克·錢寧
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英語
季數1
集數6
每集長度30分鐘
配樂本·巴特利特英語Ben Bartlett
製作
製作人賈斯珀·詹姆斯英語Jasper James
執行製作蒂姆·海恩斯英語Tim Haines
拍攝地點爪哇島佛羅里達州墨西哥亞利桑那州南非東非大裂谷巴西育空
播出資訊
首播頻道BBC(英國)
探索頻道(美國)
播出日期2001年11月15日—2001年12月20日
相關節目
相關節目與…同行系列中的其他節目
外部連結
官方網站

與野獸共舞》(英語:Walking With Beasts)是一套2001年的英國電視紀錄短劇,共有6集,每集30分鐘。此劇由BBC製作及播出,簡尼夫·班納任旁白,用電子動畫將史前動物重現眼前。

大綱

[編輯]
集數標題Time導演首播日期
1新天地4千9百萬年前Jasper James 與 Nigel Paterson2001年11月15日 (2001-11-15)

4千9百萬年前,始新世早期(德國)
拍攝地點:爪哇島

本集始於恐龍仍然統治地球的時期,此時的哺乳動物仍然十分渺小。接下來一顆隕石滅絕的恐龍,並使得哺乳動物有機會演化出新的形態。接下來的故事就從始新世德國梅塞爾坑的熱帶世界展開,時間落在大部分恐龍滅絕1千6百萬年後。在這裡存活的頂級掠食者肉食性鳥類加斯頓鳥,此時的哺乳動物體型仍然偏小。由於旺盛的火山活動,大量二氧化碳被困在湖底,成為了當地生物生存的潛在威脅之一。本篇圍繞在一群長鼻跳鼠家族的故事上,長鼻跳鼠是一群長得像縮小了的袋鼠的生物,同樣以跳躍作為移動形式,在黎明時刻的森林地表尋找食物。跳鼠媽媽在覓食途中遇到了一頭巨型的掠食哺乳動物─走鯨,走鯨雖然外型類似鱷魚,但從其游泳的姿勢就可得知其實際為一種原始的鯨魚

一隻母加斯頓鳥嘗試狩獵一群原古馬,第一次由於附近翅果的飛落驚動了馬群因而造成了失敗,第二次因為馬群吃了發酵的葡萄後降低了警覺型才終於得手。同時加斯頓鳥也必須為了捍衛自己的領地而與其他加斯頓鳥競爭。不幸的是,當母親在外狩獵時,巢中唯一的蛋正準備孵化,卻遭到巨蟻的襲擊,當加斯頓鳥返巢的時候,只剩下幼雛的屍體。最後加斯頓鳥只得離開森林並到別處另築新巢。

當夜晚來臨時,一群類似狐猴高帝納猴開始活動,走鯨也終於成功伏擊到一頭不幸的小型肉齒目。不過好景不常,一場深夜的地震使得湖底的二氧化碳大量湧出,殺死了當地大部分的生物。第二天,僅有位於上風處的長腿豚鼠與離開森林的加斯頓鳥為唯一活下來的倖存者。

節目的最後提到,雖然長腿豚鼠幸運的在毒氣之中存活了下來,然而現今卻沒有與之相近的後代。反而被毒死的走鯨,將會演化成現今我們所知的鯨魚,也就是下一集的主角。

出現生物: 長鼻跳鼠  · 加斯頓鳥  · 走鯨  · 原古馬  · 高帝納猴  · 歐食蟻獸  · 巨蟻  · 肉齒目  · 克魯薩豐蒂亞獸英語Crusafontia  · 鱷魚  · 大壁虎  · 樹蛙  · 暴龍(取自《與恐龍共舞》影集片段)  · 甲龍(取自《與恐龍共舞》影集片段)  · 鼠齒龍英語Didelphodon(取自《與恐龍共舞》影集片段)

錯誤

  • 2014年的研究顯示,加斯頓鳥主要以植物為食[1],並非節目中所敘述的掠食者
  • 走鯨的化石僅有在巴基斯坦地區發現,在梅塞爾坑並未發現有走鯨的化石。且大多走鯨的化石發現於近海洋的海岸區域[2],並非棲息於湖沼中的物種。
  • 節目中以小食蟻獸來代替歐食蟻獸,然而歐食蟻獸實際上是一種穿山甲[3]
  • 高帝納猴屬於兔猴科,親緣關係上與狐猴較近,但節目中的高帝納猴外型卻很類似一般的
2鯨魚殺手3千6百萬年前Jasper James 與 Nigel Paterson2001年11月22日 (2001-11-22)

3千6百萬年前,始新世晚期(巴基斯坦/特提斯洋)
拍攝地點:佛羅里達

第二集開始於始新世晚期,極地冰冠英語Polar ice cap融化導致全球洋流氣候大變,成為了一個水世界。故事開始介紹了海中早期的鯨魚─龍王鯨以及其交配過程,陸地上則帶到了一頭在沙灘上狩獵海龜安氏中獸。旁白描述安氏中獸為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掠食者,然而卻擁有蹄且為的近親,也就是真實的「披著羊皮的狼」。故事回到海中,一頭飢餓的懷孕母龍王鯨被迫游到非洲紅樹林地帶覓食,這片紅樹林在不久的未來將會成為我們所知的撒哈拉沙漠。龍王鯨相中了一群牛骨猴,但由於一頭鯊魚驚動了猴群,因此狩獵只能以失敗告終。在紅樹林這片沼澤中,陸生的始祖象也被迫涉水於破碎的陸地之間來回,因此成為了龍王鯨的狩獵目標。一頭始祖象最後成功逃離了母龍王鯨的追捕,失望的她只得回到海中。陸地上,一群大角雷獸正在荒野中求生存,而兩頭安氏中獸正準備啃食一頭雷獸幼兒的死胎。試圖啃食屍體的行為觸發了母雷獸護幼的意識,即使為死胎,母雷獸依然成功將兩頭安氏中獸驅離。在海中,母龍王鯨遇到了一群正準備產子的矛齒鯨,這些矛齒鯨毫無抵抗能力,成了龍王鯨的食物。本集的最後,龍王鯨成功產下幼仔,母子對悠遊在蔚藍的大海之中。

在不久之後,非洲板塊將會更接近歐洲,導致特提斯洋消逝,鯨魚會繼續存活但是龍王鯨卻因此絕種。

出現生物: 龍王鯨  · 安氏中獸  · 牛骨猴  · 始祖象  · 大角雷獸  · 矛齒鯨  · 海龜  · 鯊魚  · 禿鷲

錯誤

3巨人國度2千5百萬年前Jasper James 與 Nigel Paterson2001年11月29日 (2001-11-29)

2千5百萬年前,漸新世晚期(蒙古)
拍攝地點:墨西哥亞利桑那州

第三集的故事發生在漸新世晚期的蒙古,季過後的乾旱時期。故事開始於一頭母巨犀,一種巨型無角的犀牛,也是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這頭巨犀正準備產子,卻引來了一群鬣齒獸。第二天早晨,母巨犀帶著成功保護下來的幼仔出現,一頭爪獸則來到了附近的樹林覓食。在附近少數僅有的水池,一頭完齒獸將原本在池畔的擬指犬趕走,同一時母巨犀也前來此處飲水。這是另一頭完齒獸前來,兩頭完齒獸開始互相叫囂,而這也嚇走了在附近的母巨犀。在不久之後,母巨犀帶著小巨犀準備進行遷徙。小巨犀遭遇了一隻積極護幼的擬指犬,嚇得回到母親的身旁。一頭三歲曾為母巨犀親生子的巨犀青年前來,卻遭到母巨犀無情驅趕。在附近,一頭鬣齒獸成功捕捉到了一頭爪獸,但是屍首卻遭到一群完齒獸搶奪。三個月後,乾旱日益嚴重,所有動物被迫分享僅存的小水池,母巨犀也因為缺水而無法泌乳,小巨犀被迫面臨挨餓。母巨犀在夜晚時,幸運地遇到一頭年長的母巨犀並且跟隨她成功找到水池。第二天的早晨,小巨犀成功喝到母乳並撐過乾旱。

接下來雨季來臨,大量的雨沖垮了擬指犬的巢穴,也出現了一條河流阻擋了巨犀母子前往覓食地的道路。小巨犀在費盡千辛萬苦後終於爬上了對面河岸。斷乳的母巨犀再次進入了發情期並且吸引了兩隻雄性巨犀前來,兩隻巨犀開始為了爭奪配偶決鬥,最後的勝利者成功和母巨犀進行了交配

最後,準備產下新幼兒的母巨犀將現已三歲的小巨犀趕走,小巨犀被迫踏上一個人生存的旅程。幸運的是,小巨犀已經足夠成熟並已經能夠獨立生存。

出現生物: 巨犀  · 鬣齒獸  · 完齒獸  · 爪獸  · 擬指犬 [5]

錯誤

  • 鬣齒獸的實際吻突長度比例要比節目中的還要長。
4人類的近親320萬年前Jasper James 與 Nigel Paterson2001年12月6日 (2001-12-06)

320萬年前,上新世晚期(衣索匹亞)
拍攝地點:南非衣索匹亞

第四集的故事發生在上新世晚期非洲東北的東非大裂谷中,氣候改變後,大片的草原取代了森林。故事聚焦在一群黑猩猩大小的人科南方古猿身上,第一種能夠兩足行走的猿猴,且為人類的遠親。南方古猿兩足行走的能力使牠們在草原中行進時能擁有更好的視野。故事介紹了南方古猿的部落文化,例如成員間是如何透過理毛來建立親密關係、以及同族間是如何透過叫聲溝通。一隻年輕的雄性前來挑戰部族首領的地位並失敗。附近的草原上,南方古猿和一群爪腳獸在水池旁飲水,卻遭到了恐象的驅逐。森林中,這群南方古猿和河岸對面的另一群南方古猿起了衝突,由於數量上的劣勢,牠們最後被迫遷移尋找新地盤。然而在移動的途中,牠們遭到一頭發情雄性恐象的追擊,這群南方古猿只得爬到附近的樹上躲避威脅,一隻幼猿卻險遭踐踏。最後這群南方古猿成功了找到了新的地盤,然而這片地盤卻也同時是貓科掠食者恐貓的狩獵場。故事也介紹到了南方古猿取食的多樣性,包括挖掘塊莖以及取食屍體,年輕的雄性古猿也成功的趕走了原本的部族首領。最後這群南方古猿一同合作,趕走了前來襲擊幼猿的恐貓。

故事的主角為一隻年幼即喪母的南方古猿幼兒「小藍」,隨著故事發展小藍逐漸在部族中取得地位最後成功被其他成員接納。

出現生物: 南方古猿  · 恐貓  · 恐象  · 爪腳獸  · 巨疣豬  · 白犀牛  · 黑背胡狼  · 白背兀鷲  · 細紋斑馬  · 鴕鳥

錯誤

5劍齒虎100萬年前Jasper James 與 Nigel Paterson2001年12月13日 (2001-12-13)

100萬年前,更新世早期(巴拉圭)
拍攝地點:巴西

第五集介紹了南美洲孤立大陸上的奇異動物相,也呈現了約於3百萬年前南北美洲生物大遷徙發生之後所造成的影響。3千萬年前,南美洲脫離南極洲,成為獨立的島嶼大陸,因而演化出許多獨特的動物,包括巨大的犰狳近親星尾獸、外表類似駱駝但具有長鼻的長頸駝、南美原本的頂級掠食者駭鳥等。在巴拿馬地峽形成後,南美洲和北美洲經由中美洲,有許多生物因而得以從北美洲遷居至南美洲,其中最有名的就為劍齒虎中體型最大的斯劍虎,也順勢成為巴拉圭當地的頂級掠食者。故事主角為一群斯劍虎與其首領「半齒」,一對斯劍虎兄弟前來挑戰「半齒」後並成功取得其首領位置。流浪的「半齒」遇到了兩隻星尾獸,這兩隻雄性星尾獸正在為了爭奪配偶用尾鎚互擊。接管獸群的斯劍虎兄弟為了讓群體接受牠們,必須先殺死所有的幼獸並讓雌性再次進入發情期。「半齒」接著遭遇一群大地懶,為樹懶的古老近親,然而體型可比擬大象。接著節目展示獸群是如何合作捕捉一群在草原上進食的長頸駝,一群駭鳥成功從斯劍虎身旁偷得部分屍塊得以進食。狩獵進食過後的母獸回巢後卻發現幼獸已遭到了斯劍虎兄弟的毒爪。流浪的「半齒」依然存活,但必須自行捕獵才能取得食物,然而虛弱的他每次失敗的狩獵都使之後的狩獵成功率越來越低。最後半齒透過威嚇,靠搶走駭鳥獵得的獵物維持生命。被殺光幼獸的母獸重新進入發情期,並且開始和斯劍虎兄弟進行交配,獸群開始逐漸壯大。

在某次的進食,一頭食腐的大地懶前來搶奪屍首,並將其中一頭斯劍虎兄弟擊殺。「半齒」出現並擊敗剩餘的另一頭斯劍虎兄弟,取回獸群首領的地位。

出現生物: 斯劍虎  · 長腿恐鶴  · 長頸駝  · 大地懶  · 星尾獸

錯誤

6長毛象之旅3萬年前Jasper James 與 Nigel Paterson2001年12月20日 (2001-12-20)

3萬年前,更新世晚期(比利時)
拍攝地點:育空地區

第六集故事發生在更新世晚期最後一次的冰河時期夏季。此時的北海由於冰河時期海平面下降而成了一片平原。在平原上啃食植披的動物有真猛獁象高鼻羚羊歐洲野牛,同時附近也有克羅馬儂人在草原上生活。當逐漸進入秋冬季時,猛獁象群不得已而必須開始向南遷徙400公里至瑞士阿爾卑斯山脈度冬,直到春天再重回這片草原。在象群南行時,牠們遇到了一對正在爭鬥的大角鹿,一種外型類似加拿大馬鹿鹿科動物。爭鬥過後疲累的雄性遭到一群持長矛的克羅馬儂人伏擊,其中一頭因此遭到獵殺。

在象群前進的過程中,其中一對母子嚴重落後並被穴獅盯上,然而穴獅並不是成年猛獁象的對手,只得在旁等候機會。不久之後這對母子重回象群,同時也有更多象群加入。在靠近阿爾卑斯山脈區域時,出現了一名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塔人是一群適應寒冷氣候的人類,也因次他們得以定居而不需要遷徙,然而由於近年來氣候逐漸變得嚴酷,尼安德塔人的數量正在逐漸下降中。其中一名尼安德塔人遭到披毛犀的衝擊,但因為其較為強壯的骨骼而得以在沖擊後存活。

冬天過後,許多動物包括猛獁象和披毛犀都開始蛻下冬天時的厚毛皮。雖著天氣逐漸回暖,象群也開始北上準備回到北海,一群尼安德塔獵人準備在夜晚狩獵這群猛獁象。尼安德塔人透過火把和長矛將猛獁象趕至懸崖邊,兩頭猛獁象因此摔落,其中一頭為象群族母。剩下的象群成功回到平原,繼續牠們的生活。

節目的最後結束在牛津大學自然史博物館的展示廳,遊客穿梭在其中觀賞著各種動物的骨骼模型。旁白最後提到說,這段歷史帶給我們最大的教育意義就是:沒有物種得以永遠存活。

出現生物: 真猛獁象  · 大角鹿  · 披毛犀  · 克羅馬儂人  · 穴獅  · 尼安德塔人  · 高鼻羚羊  ·  · 歐洲野牛

錯誤

  • 真猛獁象並不具有相互交叉的象牙,僅有哥倫比亞猛獁具有這項特徵。
  • 尼安德塔人並非最後滅絕的非智人人屬物種,其他更晚滅絕的人屬物種包括佛羅勒斯人
  • 尼安德塔人約於30,000年前滅絕,並不會出現於節目中所設定的10,000年前。

參考文獻

[編輯]
  1. ^ Angst D.; Lécuyer C.; Amiot R.; Buffetaut E.; Fourel F.; Martineau F.; Legendre S.; Abourachid A.; Herrel A. Isotopic and anatomical evidence of an herbivorous diet in the Early Tertiary giant bird Gastorni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ucture of Paleocene terrestrial ecosystems. Naturwissenschaften. 2014, 101: 313–322. PMID 24563098. doi:10.1007/s00114-014-1158-2. 
  2. ^ Thewissen, Hans. The Walking Whales From Land to Water in Eight Million Years First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irst edition. Nov 2014 [28 November 2018]. ISBN 052027706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3. ^ Gaudin, Timothy J.; Emry, Robert J.; Wible, John R. The Phylogeny of Living and Extinct Pangolins (Mammalia, Pholidota) and Associated Taxa: A Morphology Based Analysis. 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December 2009, 16 (4): 235–305. ISSN 1064-7554. doi:10.1007/s10914-009-9119-9 (英語). 
  4. ^ Gingerich, P. D. Paleo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Mesonychia, Archaeoceti, and the Origin of Whales (PDF). Thewissen, J. G. M. (編). The Emergence of Whales: Evolutionary Patterns in the Origin of Cetacea. Advances in Vertebrate Paleobiology 1. Springer. 1998: 424–439 [2020-06-09]. ISBN 978030645853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5-18). 
  5. ^ Haines, Tim. The Complete Guide to Prehistoric Life. Canada: Firefly Books. 2006: 176. ISBN 1-55407-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