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象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象棋
象棋棋盘和所有棋子的开始位置
玩家数目2人
复杂程度中等
策略成分中等
游戏时间约15分钟(休闲)、约6小时(职业)
运气成分除先后手顺序,无任何成分
所需技巧甚多
象棋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象棋中国大陆香港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琉球地区所流行的传统的2人对弈棋类游戏,中国大陆2009年前曾称中国象棋[1][2]。类似象棋的棋类游戏还有韩国将棋日本将棋等。韩国将棋起源于象棋,是象棋的变体。日本将棋或起源于唐代宝应象棋

象棋与国际象棋及围棋并列世界三大棋类之一。[3]象棋主要流行于全球华人、越南人及琉球人社区,是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

历史

[编辑]

词义演变

[编辑]

象棋、象戏,在中文有多种含意:从古到今可指六博弹棋围棋双陆、象征的游戏、中国象棋简称、各种象棋类游戏

  • 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指象牙作的棋子,亦可指象征猛禽猎鱼之戏的六博[4][5]。因六博棋子有其他材质,也有人认为象棋就是表示六博是象征的游戏[6]。《楚辞·招魂》:“菎蔽象棋,有六博些。”王逸注:“以菎蔽作箸,象牙为棋。”、《说苑·善说》:“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长沙马王堆3号西汉墓遣策:“博一具;博局一;象棋十二;象直食其廿;象笄?三十;象割刀一;象削一;象口 口 口 口。”此词也可用于弹棋围棋双陆等用有用象牙作棋子的棋类。
  • 象戏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周,类似樗蒲打马北周象戏,最早的意思是象征的游戏[7]。后周武帝创作的北周象戏、编制《象经》,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戏名称由此而来[8]
  • 唐宋以降,象戏可指象征战争的象棋类游戏[7],如宝应象戏大象戏北宋晁补之《广象戏格·序》:“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 宋后,象棋一词才开始用在中国象棋,成为专称[7]北宋也有人将双陆当作象棋[9][10]。象戏成为中国象棋的雅称、古称。
  • 近代,象棋可广指各种象棋类游戏。
  • 象棋中的一种棋子象(相)源于古代印度象棋的同一棋子象,两者走法完全一致,是走斜向两格,即“田”字,也因此两方的象互相不能够攻击对方。国际象棋中的象同样源于印度象棋中的象,后来于约16世纪因为棋子上的两个象征象牙的突出部形似主教教帽,在英语被命名为主教,走法就从走斜向固定两格变为斜向任意距离。

源头

[编辑]

中国象棋的起源说法颇多[11]

  • 神农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炮代之为机矣”。
  • 黄帝。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 舜。传说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叫象,象为人懒惰,好玩耍,由他发明了象棋。
  • 周武王。明代谢肇淛《五杂组》云:“象戏,相传为周武伐纣时作,即不然,亦战国兵家者之流,盖彼时重车战也。”
  • 战国时。《潜确居类书》载:“雍门周谓孟尝君:‘足下燕居,则斗象棋,亦战国之事也。’盖战国用兵,故时人用战争之象为棋势也。”
  • 北周武帝时。《太平御览》说:“周武帝造象戏”,明罗颀《物源》说:“周武帝作象棋。”
大同市小区居民正在下象棋

早期传说与发展

[编辑]

民间相传象棋是始创于韩信。韩信被吕后监禁,本欲著作兵法,但被禁止,于是取纸笔发明一种“纸上谈兵”的游戏与狱卒玩,棋盘中以鸿沟为界(楚河汉界),韩信被杀死之后,狱卒退隐,并把此种游戏定名为“象棋”。

在中国能确认属于象棋类游戏的棋类是唐代宝应象棋[7][12]。唐代至宋朝时逐渐演变现在的中国象棋。明朝方以智通雅》: “象棋始于唐,周武之《象经》,非今之象戏也。”

有说法称有一幅唐宋之间、主题为棋琴书画苏州织锦,棋盘图是八乘八的黑白棋盘,认为是唐朝的象棋棋盘[13][14],是将宋锦误会是宋代生产的织锦。该图案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由生产宋锦的苏州织锦厂新设计的七彩重锦“琴棋书画锦”,棋盘图是取自国际象棋,并非唐宋古物图案[15][16]

宣称唐代武则天梦见与大罗天女下宝应象棋的说法[14][17][18],则为以讹传讹,根据《唐国史补[19]、宋元话本小说《梁公九谏》中〈第六谏〉[20]、《狄仁杰传》、《天中记》、《渊鉴类函[21],武则天是梦见下双陆棋

宋朝与现代象棋成形

[编辑]
洛阳博物馆藏宋代瓷胎象棋,出土于洛阳河南省建设三公司家属院
最古老的象棋排局,载于《事林广记》

北宋的象棋有大象戏小象戏。据朝鲜李圭景说法《象戯图法》记载小象戏没有象,而有弩这兵种,其他则是将、士、马、车、炮、卒(另一方写成步)[22][23]

之后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爱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为一种职业。北宋末至南宋时,已成为现代象棋的形式,将帅待在九宫底,棋子有用陶瓷或铜质,后者称为象棋钱,为花钱的一种,有图有文,钱文写将、士、象、马、炮、车、卒,并无帅、仕、相、㐷、炮、伡等异体字区分,下棋时可能是一方执字面,一方执图面;若两面全字的棋钱可能以涂朱砂等方式从颜色上区分[24][25]。南宋晚期陈元靓所著的《事林广记》中,记载了最早的两局完整的象棋棋谱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龙出海势”。

明朝

[编辑]

元朝明朝初期,象棋的发展处于低潮。明朝中叶起,象棋再度发展起来,并跨越明、两代,盛况持续约三百年。明朝最著名的棋手是李开先(1502-1568年),棋力远胜当时的国手。李开先留下《象棋歌》两首,描述他的对局场面及心得,可惜并未留下棋谱。[26]:21

明朝编著或出版的象棋谱有《梦入神机》、《适情雅趣》、《橘中秘》、《百变象棋谱》、《自出洞来无敌手》等。[26]:21—23

清朝

[编辑]

康熙年间著名的围棋国手徐星友(1650-?)也是一位象棋国手,他遨游燕赵齐鲁等地,尽数击败当地名手,有“钱塘双绝”之誉。康熙末年,徐星友被另一位围棋、象棋双栖的青年棋手程兰如(约1692-?)击败,让出象棋的“棋王”头衔。到了乾隆中叶,象棋大为盛行,人才辈出,著名的棋手有九派十一人,其中武进周廷梅尤为杰出。他走遍南北各省,击败各派名手,门生多达二百余人。[26]:25

清朝编著的象棋谱有《梅花谱》、《韬略元机》、《五大臣象棋谱》、《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竹香斋象戏谱》、《渊深海阔》、《烂柯神机》、《反梅花谱》等;其中《心武残编》、《百局象棋谱》、《竹香斋象戏谱》、《渊深海阔》号称“四大排局谱”[26]:25

四大排局谱几乎在同一时代产生,由于内容多挑选自当时流行的民间棋局,故有一些重复者。代表清朝排局艺术高度水准的棋局为“七星聚会”、“蚯蚓降龙”、“野马操田”、“千里独行”,因其编排精巧、变化多端而引人入胜,号称“四大名局”。[26]:26

近代

[编辑]

清末至中华民国大陆时期,时局纷扰,象棋发展一时受挫。1930年代前期,曾出现过短暂的盛况。1930年9月,“华东、华南分区大棋战”在香港举行。华东代表为上海周德裕林弈仙,华南代表为广州李庆全冯敬如。双方大战十六局,最终平手。其中华南主将李庆全系唯一不败者,获授“无敌”称号。[26]:28

次年初,“华东、华北分区棋赛”在上海举行。华东代表为周德裕、万启有,华北代表为赵文宣张德魁。比赛结果华东周德裕积分最高,由于当时华北有五省,华东指江、浙两省,因此棋友尊称周德裕为“七省棋王”。[26]:28—29

筹办上述两次分区棋赛的象棋活动家谢侠逊本身既是象棋名手,同时也是国际象棋国手。他曾于1935年、1937年两次远赴南洋,名声因而扩及海外。他还编辑了《象棋谱大全》、《新编象棋谱》、《南洋象棋专辑》等棋书。[26]:2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杨官璘陈松顺何顺安李义庭王嘉良等棋手先后站到棋坛的第一线。1956年1月,国家体委宣布将棋类列入体育运动项目。同年12月,在北京举行首届“全国象棋锦标赛”,由当时的棋坛“第一人”杨官璘获得冠军。随后,他又于1957、1959、1962年三次获得全国冠军,此时期号称为象棋史上的“杨官璘时代”。[26]:31

到了1960年代,杨官璘的霸主地位逐渐被来自上海的小将胡荣华取代。1960年,年仅15岁的胡荣华初次参加全国比赛即夺得个人冠军。至1979年,他连夺十次全国冠军(其中仅1962年与杨官璘并列),有“棋坛十连霸”之称。1980年,来自湖北的柳大华打破胡荣华的连霸而夺冠,并于隔年再获冠军。此后,棋坛呈现群雄并立的局面,李来群、胡荣华、吕钦徐天红赵国荣许银川陶汉明等人先后在该项比赛称雄。[26]:31

棋具

[编辑]

棋盘

[编辑]

象棋的棋盘由9条纵线和10条横线相交而成。棋子放在各条线的相交点上,并在线上移动。棋盘中间的一行没有画上纵线,称为“河界”,通常标上“楚河汉界”字样,象征楚汉相争时的鸿沟。据刘国斌考证古书与古棋具,棋盘写有楚河汉界是在1920年代到1930年代之间才开始有[27]。河界亦有标上“观棋不语真君子,起手无回大丈夫”字样。

现行的中式记录方法是:9条纵线,红方从右到左用汉字“一”至“九”表示,黑方在自己的那一面从右到左用数字“1”至“9”表示。也就是说,红方的纵线“一”就是黑方的纵线“9”,以此类推。第四条纵线(或第6条纵线)和第六条纵线(或第4条纵线)称为“两肋”、“两肋线”,简称“肋”。棋盘上,划有斜交叉线而构成“米”字形方格的地方,双方各有一块,称为“九宫”,是将(帅)和士(仕)活动的区域。

棋子

[编辑]

棋子的颜色分为红色黑色(也有绿色蓝色代替黑色)。

总共有32枚棋子

分别是一枚將/帥、2枚士/仕、2枚象/相、2枚馬/傌、2枚車/俥、2枚砲/炮、5枚卒/兵

图样 黑方 红方 棋子数 活动范围 走法 备注
1 己方九宫内
  • 只可在己方的九宫内直行或横行,每次一步
  • 将、帅在同一路且两个棋子之前无任何棋子时,属于违规走法,此称为“王不见王”或者“将帅对脸”。
全局关键核心子,若被将军且无解则输
[c 1] 2
  • 只可在己方的九宫内斜行,每次一步
行动力较低的棋子,用作将(帅)的内防御之用
2

己方范围,不能过河。

  • 象行田:每一着斜走两步(路线如“田”字的对角线)。
  • 塞象眼(挤象眼):当“田”字的中心有棋子,就不能走
  • 不可以过楚河汉界
与士大致相同,用作将(帅)的外防御之用。
[c 2] 2 棋盘上的任何位置
  • 马行日:任何方向前进一步然后斜走一步(即“一步一尖”),或者说是先向前走两步,再相应的垂直横向走一步。
  • 蹩马腿(撬马脚):若前进方向与其紧挨的位置有任何棋子,就不能往那个方向走。
最多能走八个方位(跟国际象棋的骑士一样,但是国际象棋的骑士并无拐马脚),有八面虎之称,近距离杀伤力最强,同时又能凭着九弯十八拐的行进路线掩藏杀机,厉害无比。

随着战局的进行,或是棋手实力越高,更易发挥其威力。

[c 3] 2
  • 只要无子阻隔,直行或横行不限距离移动
车为远距离杀伤力的主力,无论何时都是第2关键的子。

有“三步不出车,棋已输半盘”之称。残局有车在手,基本上不成问题;如果只有自己有车,常可稳操胜券。

[c 4] 2
  • 若不吃子,走法与车相同
  • 吃子时需与目标间有一个任何一方的棋子相隔(该子称为炮架或炮台)
远距离杀伤力第二强,进攻时常与车和马配合使用。

开局因为棋子(炮台)众多,极为凶猛;残局时因炮架难以取得,力量大幅下降,若能换到一炮(甚至一马)会相当划算(国际象棋没有炮)

5

原位向前一步的位置和敌方范围全部

  • 过河前每次只可向前直行一步;过河后可左右或往前走一步
  • 永远不能后退
与国际象棋不同,即使打到底线也不能升变成其他棋子,但过河就能横移,加强能力。

越到残局威力越强,有时一兵(卒)可抵一马或一炮,甚至一车。

马的走法和蹩马腿
炮的吃子法

棋子通常用木材金属塑胶制造。圆形的棋子上刻有文字,另一面空白。这个特色产生了中国象棋变体,特别是暗棋

后来亦有出现立体的棋子,以人物雕刻(尤其是电影和漫画人物)、物件等形象出现,但不普及,较多时会作为摆设装饰,很少有人会拿来用。

胜负与和棋

[编辑]

胜负

[编辑]

对一般棋局来说,只要一方“欠行”或者被“将死”,又或者自动认输,另一方即可得胜。欠行将死定义如下:

  • 行棋方无子可走,称为欠行,亦称为困毙
  • 当一方的棋子攻击范围内包含了对方的将帅,准备在下一步吃掉它,称为照将将军,简称

被将军的一方必须应将,即移动将帅或别的棋子来化解。无法应将的情况称为“被将死”。

欠行(黑先,黑欠行)
欠行(黑方)

比赛时除了以上的一般情况,还有其他方法判定胜负,略述如下。

  • 首先超时的一方判负
  • 送将。送将:听任对方吃自己的将帅的行为。比如:被将军的一方,可以应将却不应将。或者主动导致将帅对脸。或主动导致将帅进入对方棋子的攻击范围。
  • 作弊的一方判负(如事先协议故意输掉棋局,则双方皆判负)
  • 连走两步或以上的一方判负
  • 移动对方棋子的一方判负
  • 下出并非棋子的允许着法(如“马行田”、“象行日”、“炮用车的吃法”、“车用炮的吃法”、“炮在不吃子时越过其他棋子”、“兵卒在未过河前横走”、“将帅照面”、“拐马脚”、“塞象眼”等)的一方判负
  • 双方在若干步数之内都没有吃过对方的棋子,由裁判决定结果(通常例胜之局判胜负,例和之局判和),或者使用国际象棋的50步规则,双方在连续50步都没有吃子时,直接判和。
  • 长打(即长捉、长将、长杀、或一将一要杀)的一方通常判负,以下为例外情况:
    • 将帅可以长捉(是指“可以用将/帅来长捉对方的棋子”,不是“可以用自己的棋子来长捉对方的将/帅”),双方不变判和
    • 兵卒可以长捉(但不包括长将或长杀),双方不变判和
    • 双方互相长打(即攻守双方轮流犯规),而且每一方犯规的棋子数目相等,如“一打还一打”或“二打还二打”,双方不变判和;反之若不相等,如“一打还二打”,则犯规较多的一方必须变着,不变判负

和棋

[编辑]

符合以下情况该局将做和:

  • 形成公认的双方均无法取胜的简单局面,称为“死局”(类似国际象棋的国王对国王单骑士等局面),例如双方均已没有进攻棋子,又或者单车对士象全,五底兵单炮双象对单王等。
  • 一方提和,另一方接受提和,称“协议和局”。
  • 从任意一步开始,60回合内双方均没有吃掉任何一个棋子[28]
  • 长跟、长兑、长拦、长献、一捉一闲、或一将一闲,循环三回合后可判

记谱方法

[编辑]

中式记谱法

[编辑]

棋盘上的坐标是对每个棋手由右至左的9条直线分别为1至9路。红方用汉字(一、二、三……)书写,黑方用阿拉伯数字(1、2、3)书写。

中式记谱法一般使用四个字来记录棋子的移动:

  • 第1字是棋子的名称。如“马”或“车”。
  • 第2字是表示棋子所在直线(路)位置的数字。红方用中国数字,黑方用阿拉伯数字。
    • 当一方有2个以上名称相同的棋子位于同一纵线时,需要用“前”或“后”来加以区别。例如,“前㐷退六”(表示前面的红㐷退到直线六)、“后炮平4”(表示后面的黑炮平移到直线4)。士象不需要以前后来判断,因为纵使是在同一直线上,也可以凭第三个字(进退)知道是移动哪一只。
    • 当兵卒在同一纵线达到3个,用前、中、后来区分,达到4个,用前、二、三、四(或后)区分,达到5个,用前、二、三、四、五(或后)区分。
    • 当兵卒在两个纵线都达到两个以上时,按照旧的记谱方式举例:前兵九平八,此时可省略兵(卒),记做前九平八,以达到都用4个汉字记谱的要求,此表示方式已在中国象棋DhtmlXQ动态棋盘上实现,是对中文记谱方法的一个重要完善。
  • 第3字表示棋子移动的方向:横走用“平”、向前走用“进”、向后走用“退”。有时也可以用“上”、“下”代替“进”、“退”。
  • 第4字是表示棋子前往的目的地。
    • 如果是只能直行或横行的棋子(伡/车、炮/炮、兵/卒、将/帅),在直行时表示步数,横行时表示目的地直线(路)位置的数字。[c 5]
    • 如果是只能斜行的棋子(㐷/马、相/象、仕/士),表示目的地直线(路)位置的数字。[c 6]
    • 当棋子只能直行进退一步时可省略。[c 7]

如果记谱只包括中局或残局部分,一开始就轮到黑方走子,那么红方的步数会标上省略号。以下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例子,记载中炮屏风马对三步虎的头3步:

步数 红方 黑方
1. 炮二平五 马8进7
2. 㐷二进三 炮8平9
3. 㐷八进七 车9平8

(“炮二平五”表示红炮从二路平移到五路;“马8进7”表示黑马从8路向前走到7路。)

速记法

[编辑]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提高记录速度,有人对原来的中式记谱法记录进行了改革:

  1. 把数字改为阿拉伯数字;
  2. 将四个字改为三个字——去掉第三个字(运动方向),改用短横线。在第三个字下面画一条横线表示“进”,在上面画一条横线表示“退”,不加横线表示“平”。

如:炮(炮6退2)、车(车七平二)、后车(后车进二)。[29]

西式记谱法

[编辑]

西式记法将中式记法转成英文字母和数字。各种棋子H(Horse - 马)、R(Rook - 车)、C(Cannon - 炮)和P(Pawn - 兵)代替。“平”用“=”或“.”代替;“进”、“退”和“前”、“后”分别用“+”、“-”取代。

  • 马2进3(H2+3):黑方在第2条直线上的马向前再转左,走到第3条直线上
  • 伡一进一(R1+1):红方在第一条直线上(即最右方)的伡向前一步
  • 后炮平4(C-=4 / C-.4):黑方在某条直线上有两只黑炮,将较近黑方自己的一只移动到第4条直线[30]

棋局阶段

[编辑]

象棋的全局通常会被分为开局中局残局,这三个阶段。各阶段之间无明显分界。大抵双方各走八至十二步为开局,至双方只余一、两只大子(车、马、炮)为残局,其间为中局。

开局

[编辑]

开局主要是布置棋子的去向,为之后的作战打好基础,作好准备。因为在棋局开始时,棋子的位置是规定的,所以出现了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的常见开局。

  • 流行的先手(红方先走)开局计有:
    • 炮类:当头炮(炮二平五或炮八平五,简称“中炮”)、过宫炮(炮二平六或炮八平四,又称转角炮)、士角炮(炮二平四或炮八平六)及冷门的巡河炮(炮二进二或炮八进二)等。
    • 马类:起马局(马二进三或马八进七)及冷门的边马局(马二进一或马八进九)。
    • 象类:飞象局(相三进五或相七进五)。
    • 兵类:进兵局(兵三进一或兵七进一,也叫“仙人指路”)及冷门的边兵局(兵一进一或兵九进一)。
  • 流行的后手(黑方后走)应局计有:
    • 应中炮类:
      • 马局:屏风马(马8进7 +马2进3)、反宫马(马2进3 +炮8平6 +马8进7)、单提马(马2进3 +马8进9)等。
      • 炮局:顺手炮 (炮8平5,与先手同方向)、列手炮(炮2平5,与先方反方向)。
    • 应起马类:进马(马2进3)、进卒(卒7进1)、升象(象3进5)、还炮(炮8平5)等。
    • 应飞象类:进卒(卒3进1)、还中炮(炮8平5)、过宫炮(炮8平4)、士角炮(炮8平6)、顺象(象7进5)等。
    • 应进兵类:对兵(卒3进1)、卒底炮(炮8平7)、还中炮(炮8平5)、飞象(相7进5)等。

中局

[编辑]

中局与开局不同,无以跟从棋谱走法。并且中局的棋子很多,变化很大。故此中局往往需要花费最多的时间来思考。

  • 进攻战术计有:
    • 弃子入局(让对方吃掉己方车、马、炮大子而获得杀入对方大营的胜势,或犠牲己方大子去破丢对方士象而致胜)
    • 运子取势(调动子力成有效进攻力量)
    • 兑子抢先(透过等量子力交换而获得主动权)
  • 防守战术计有:
    • 反弃子(回献己方大子拖延对方进攻,以致反击)
    • 运子反攻(调动子力防守,以致反击)
    • 兑子求和(透过等量或不等量子力交换,消耗对方进攻力量,达致和棋形势)

残局

[编辑]

残局承继开局和中局,走到棋局的尾声。通常双方各剩下两只强子(车、马、炮)时,就可说是进入残局阶段。

经过在中局双方的吃子,使棋盘上的棋子减少,比起中局变化较少,大多可以根据盘面预测胜负。

残局一般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定式残局(就是有谱可依的,例如“单马胜单士”、“单车不胜马双仕单缺相”等),第二种为实战残局(就是无谱可从的),例如“马炮双兵仕相全对双炮双卒士象全”。

定式残局可分为兵类 (单兵、双兵、三兵)、单马类、马兵类 (马单兵、马双兵)、双马类、单炮类、炮兵类 (炮单兵、炮双兵)、双炮类、马炮类、马炮兵类 (马炮单兵、马炮双兵)、单车类、车兵类 (车单兵、车双兵)、车马类、车马兵类、车炮类、车炮兵类、双车类。

象棋文化

[编辑]

棋谱

[编辑]

棋谱是一盘棋局发展的流程纪录,多是古今中外的对局,或者是某人排拟的棋局。目前这些棋谱都会刊辑成书供人阅读。由古至今,出现过不少的象棋棋谱。不过比较出名的,多数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例如《橘中秘》和《梅花谱》等等,而且大多是手抄,很少有刻印的版本,到了近数十年才大量出版成书。网络兴起后,也有以电子棋谱形态存放在互联网供人阅读。

另外很多象棋大师、著者都撰写过很多棋谱研究不同的开局、中局、残局。胡荣华著的《反宫马专集》和杨官璘著的《弈林精华》、《弈林新编》便是好例子。

主要象棋古谱:

  • 最早全局谱:《金鹏十八变》(宋。已失)
  • 最早残局谱:《梦入神机》(明。已失)
  • 最早普及谱:《适情雅趣》(明。全局收《金鹏十八变》,残局收《梦入神机》,最有名为顺炮“弃马十三着”)
  • 别出棋谱一:《自出洞来无敌手》(明。全局)
  • 别出棋谱二:《梅花泉》(明。全局,有叠炮、让炮、让车)
  • 当头炮名谱:《橘中秘》(晚明。有全局及残局,依《金鹏十八变》改良)
  • 屏风马名谱:王著《梅花谱》(清。屏风马对中炮巡河车,卒7进1不及《梅花泉》炮2退1)
  • 过渡残局谱:《轁略元机》(清。从残局过渡到排局)
  • 四大排局谱:
    • 《百局象棋谱》(清。最普及,有齐“七星聚会”、“野马操田”、“蚯蚓降龙”、“千里独行”四大排局)
    • 《心武残篇》(清乾嘉。以和为主,最早涉棋规)
    • 《竹香斋》象戏谱(清乾嘉。篇幅最庞大)
    • 《渊深海阔》(清。1933才被发现)
  • 晚近全局谱:《反梅花谱》(晚清。满族巴吉人著)

术语

[编辑]

传播

[编辑]
香港小沥源路游乐场内的象棋装饰

近年来,由于下象棋可以提升孩子脑力发展,象棋用作教育在各大城市显得非常普遍。在发展象棋的工程中,象棋棋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地棋院如雨后春笋。中国大陆近代设立多家官办及民办的象棋棋院,香港则有中国香港棋院等等,在海外例如东南亚国家中,马来西亚首间专业棋院的弈智棋院则在发展象棋教育办得非常出色,也使到象棋这中华文化得以传播。

琉球

[编辑]

琉球象棋(冲绳语:象棋)实与象棋无异,而与日本将棋相差甚远。

越南

[编辑]

成语、俚语和歇后语

[编辑]
  • 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起手无回)大丈夫:希望观众不要出言指导,棋手不要悔棋。
  • 会下的当车,不会下的当兵:形容有识人之明者,方能找到人才。
  • 斗棋勿哄,后果自负:说明观众出言指导,如果一方因此输棋,则该观众必会遭到报复。
  • 马入中宫,非死即伤:形容处境危险。闽南话中亦有类似歇后语,若马踩入宫,没死嘛带伤。
  • 过河卒子,有进无退:形容已无退路,骑虎难下。
  • 只会吃卒,不会喊将:比喻舍本逐末。
  • 卒子过河可横行:比喻事物虽小,却有大作用。中国大陆则有“小卒过河顶大车”、“卒子过河当车使”的说法。
  • 黑卒讲作红帅:比喻颠倒是非。
  • 事急马行田:比喻事态紧急,便宜行事,不照正常规矩。
  • 马前塞卒子,蹩脚:指物品的品质不良,或人的才能低劣。
  • 楚河汉界:比喻壁垒分明。
  • 王不见王:原本指飞将规则,后指不分高下的两人,互不相容,不愿相见。
  • 放马后炮:比喻事后诸葛。
  • 飞象过河:比喻急功近利,不按常规。
  • 将军抽車:比喻借由攻击对方要害以谋取重要利益。
  • 弃车保帅:比喻放弃重要利益以保全大局。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 棋品如人品:个人的性格优点及缺点常常在下棋的过程也会反映出来
  • 象棋上的老将:比喻死也不敢出那个框框/出不了格
  • 军棋比赛:比喻纸上谈兵
  • 小卒过河:形容一步一步往前拱
  • 看棋只看车马炮:形容不识相
  • 炮打老帅:将军
  • 下棋丢了帅:比喻输定了
  • 重炮将——无子垫
  • 马回头——不如驴
  • 一盘象棋下三天——棋逢对手
  • 豆腐板上下象棋——无路可走
  • 围棋盘里摆象棋——不对路数(不识谱)
  • 棋盘上的士象——不离将
  • 枯木刻象棋子儿(又作唐槐木做象棋)——老兵老将
  • 象棋的士子——专走斜路:谐音,专走邪路
  • 赵匡胤下象棋——输打赢要
  • 象棋之车——横冲直闯
  • 军棋盘里下暗棋——对不上格
  • 象棋盘上打仗——没船也要过河
  • 象棋子走在线路上——格格不入
  • 马后炮——事后诸葛亮

赛事

[编辑]

著名棋手

[编辑]

变体及其他玩法

[编辑]

参见

[编辑]

注解

[编辑]
  1. ^ 也作“
  2. ^ 也作“
  3. ^ 也作“
  4. ^ 也作“”或“
  5. ^ 例如9路的车向前一步,表示为车9进1;2路的炮往5路平移,表示为炮二平五
  6. ^ 3路的象往5路前进,表示为象3进5;7路的㐷往6路退后,表示为㐷七退六
  7. ^ 开场7路兵前进一步,可表示为兵七进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同意“中国象棋”更名为“象棋”, 2009-02-23 (2009-02-26). 国家体育总局:资讯.
  2. ^ 象棋 [M/OL]//陈至立辞海. 7版网络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0 [2024].
  3. ^ 棋類. 中华奥林匹克委员会. [2023-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0) (中文(台湾)). 
  4. ^ 焦氏易林》:“豫之剥:野鸢山鹊,奕棋六博;三枭四散,主人胜客。”、“否之睽:野鸟山鹊,来集六博;三鸟四散,主人胜客。”
  5. ^ 《古博经》:“棋行到处即竖之,名为骁(枭)棋,即入水食鱼,亦名牵鱼。”
  6. ^ 宋会群、苗雪兰. 中國博弈文化史. 中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08-01. ISBN 9787509716854 (中文(简体)). 
  7. ^ 7.0 7.1 7.2 7.3 杨荫深. 《中國古代遊藝研究》. 中国: 上海世界书局. 1946-2 (中文). 
  8. ^ 倪璠注《庾子山集》卷一《象戏赋》、卷七《进象经赋表》
  9. ^ 朱彧《萍洲可谈》:“广州蕃坊,见蕃人赌象棋,并无车马之制,只以象牙、犀角、沈檀香数块,于棋局上两两相移,亦自有节度胜败。予以戏事,未尝问也。”
  10. ^ 马建春. 《回族研究》〈大食双陆棋弈的传入及其影响〉. 中国: 宁夏社科院《回族研究》编辑部. 2001-04 (中文(简体)). 
  11. ^ 中国象棋的起源与演变 兼说起源地. www.peopleapp.com. [2024-11-16] (中文). 
  12. ^ 崔乐泉. 《中國古代體育發展史》. 中国: 文津出版社. 2010-11-01. ISBN 9576689279 (中文(简体)). 
  13. ^ 寶應象棋棋子. [201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9). 
  14. ^ 14.0 14.1 李松福. 《象棋史话》. 中国: 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1 (中文(简体)). 
  15. ^ 王端. 《古錦圖案集》. 中国: 四联出版社. 1955 (中文). 
  16. ^ 杨力. 《中国的丝绸》. 中国: 人民出版社. 1987-02-01. ISBN 9787500730071 (中文(简体)). 
  17. ^ 象棋的由來.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18. ^ 中國象棋簡史.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19. ^ 天后夢雙陸而不勝.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20. ^ 梁公九谏[永久失效链接]
  21. ^ 《淵鑑類函》卷三百三十 巧藝部七.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9). 
  22. ^ 용어사전. [2013-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23. ^ 李圭景《五洲衍文长笺散稿》〈戏具辨证说〉:“宋司马温公作《象戏图法》。有将士、步卒、车马、炮弩之名。”
  24. ^ 中国花钱_资讯中心_博宝艺术网. [2012-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25. ^ 宋代象棋兴旺史证[永久失效链接]
  26. ^ 26.00 26.01 26.02 26.03 26.04 26.05 26.06 26.07 26.08 26.09 杨柏伟,《象棋知识》,品冠文化出版社,2012年7月
  27. ^ 张展. 《象棋人生》. 中国: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12-01. ISBN 9787509621394 (中文(简体)). 
  28. ^ 中国象棋协会. 中国象棋竞赛规则(1999年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19) (中文(简体)). 在连续60个回合中(也可根据比赛等级酌减),双方都没有吃过一个棋子。 
  29. ^ 王国栋方士庆李燕贵. 图说象棋基本战术.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06: 6. ISBN 978-7-5082-4365-8. 
  30. ^ not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hess : Game Notation. [2003-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1). 

延伸阅读

[编辑]
  • Lau, H. T. Chinese Chess. Tuttle Publishing. 1985. ISBN 0-8048-3508-X. 
  • Leventhal, Dennis A. The Chess of Chin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ipei, Taiwan: Mei Ya, 1978. (out-of-print but can be partly downloaded)
  • Li, David H. First Syllabus on Xiangqi: Chinese Chess 1. Premier Publishing, Bethesda, Maryland, 1996. ISBN 978-0-9637852-5-1.
  • Li, David H. The Genealogy of Chess. Premier Publishing, Bethesda, Maryland, 1998. ISBN 978-0-9637852-2-0.
  • Li, David H. Xiangqi Syllabus on Cannon: Chinese Chess 2. Premier Publishing, Bethesda, Maryland, 1998. ISBN 978-0-9637852-7-5.
  • Li, David H. Xiangqi Syllabus on Elephant: Chinese Chess 3. Premier Publishing, Bethesda, Maryland, 2000. ISBN 978-0-9637852-0-6.
  • Li, David H. Xiangqi Syllabus on Pawn: Chinese Chess 4. Premier Publishing, Bethesda, Maryland, 2002. ISBN 978-0-9711690-1-2.
  • Li, David H. Xiangqi Syllabus on Horse: Chinese Chess 5. Premier Publishing, Bethesda, Maryland, 2004. ISBN 978-0-9711690-2-9.
  • Sloan, Sam. Chinese Chess for Beginners. Ishi Press International, San Rafael, Tokyo, 1989. ISBN 978-0-923891-11-4.
  • Wilkes, Charles Fred. A Manual of Chinese Chess. 1952.
  • Lo, Andrew; Wang, Tzi-Cheng. "'The Earthworms Tame the Dragon': The Game of Xiangqi" in Asian Games, The Art of Contest, edited by Asia Society, 2004. (a serious and updated reading about Xiangqi history)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