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湾八景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八景诗是台湾清治时期的汉文特色诗作种类,主要伴随“台湾八景”而来。连横认为“余读旧志有台厦道高拱干之作推为最古[1]”,认为高拱干为最早的创作者。八景诗以近体诗为绝大多数,分五言、七言及绝句、律诗,以七言律诗为最常见。[2]八景诗的创作者,有许多并非亲临其地,所以不是完全的纪实之作,其中间杂许多想像。[3]

沿革

[编辑]

台湾八景诗首见于高拱干编纂的《台湾府志·艺文志》中,收录高拱干、齐体物王璋、王善宗、林庆旺等五位作家的八景诗,主诗题为〈台湾八景〉,子标题为〈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澄台观海〉及〈斐亭听涛〉,以台湾府为主。

清代台湾八景的择定,主要跟着清朝政府的统治范围而扩大。从〈台湾八景〉所在的台南开始往北发展,再往东择定,最后出现私人园林八景。八景的选择命名与八景诗的写作,主要见于文人团体及官员,计有游宦文人41人,219首诗;台湾本土文人65人,278首诗;作者生平不详者9人,35首诗。[4][3]。八景与八景诗的关系,部分是“有景未必有诗”,可见两者并不存在绝对的创作关系。[3]:161-162

尽管如此,其后仍有许多文人沿用〈台湾八景〉此诗题进行创作。台湾八景诗后来引申成为台湾各地的八景诗,依据研究者刘丽卿的分类,除了台湾府八景外,还有县厅级八景,如县级八景的诸罗县凤山县、台湾县、彰化县、恒春县、新竹县、云林县、苗栗县;厅级八景的〈淡水厅八景〉、〈噶玛兰厅八景〉、〈澎湖厅八景〉。另外有聚落型八景,如〈鼓山八景〉、〈龟山八景〉、〈阳基八景〉、〈堑南八景〉、〈鸡笼八景〉、〈淡北内八景〉、〈淡北外八景〉等。私人园林八景则有〈聚芳园八景〉、〈北郭园八景〉[3]

意义与诠释

[编辑]

台湾文学研究者施懿琳在分析清代游宦与在地诗人两个创作族群中的台湾意象时提到,八景的命名起源于游宦文人,但“延用此命名进一步深化并具体描述的,则大部分是熟谙这个环境的本地文人[5]:89”而且更加细致与落实。施懿琳以郑用锡的“北郭园八景”诗作为例,提出游宦文人普遍“以此狭隘的范围来进行其所认知的台湾书写。不仅心中的台湾地图是残缺不完整的,清吏们对这些景致的书写,或抽象地描摹,或带有浓厚的宣教意味,大多非纯粹赏玩风景之作。[5]:87”相形之下,本土文人郑用锡的“北郭园八景”虽然“不一定是要颠覆官方,但是,却不妨看成本地文人,其实也有意要从被诠释者的角度翻转,介入权力中心,为自己的土地及文化发言。[5]

台湾文学研究者陈佳妏也认为,郑用锡〈北郭园新成八景答诸君作〉所透露出的思想,“可说是清代台湾八景诗发展的极致[4]”,这是从行政区域到个人生活美学的转变,“代表景观诠释权的移转”,八景的命名与书写不再只为方志与官员服务,而是“纯粹根植于日常生活经验,拉近观景人与景观之间的审美距离[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连, 横. 臺灣詩乘. 台湾省文献会. : 13. 
  2. ^ 〈臺灣八景詩〉. 台湾文学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3.0 3.1 3.2 3.3 刘, 丽卿. 清代台灣八景與八景詩. 文津出版社. 2002. 
  4. ^ 4.0 4.1 4.2 陈, 佳妏. 滾滾波濤聲不息,斐然有緒煥文章──論清代臺灣八景詩中的自然景觀書寫. 台湾生态文化研讨会会议论文. 2000. 
  5. ^ 5.0 5.1 5.2 施, 懿琳. 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 春晖出版社. 2000.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