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龙属
橡树龙属 化石时期:侏罗纪晚期,
| |
---|---|
橡树龙与角鼻龙的骨架模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鸟臀目 Ornithischia |
亚目: | †鸟脚亚目 Ornithopoda |
科: | †橡树龙科 Dryosauridae |
属: | †橡树龙属 Dryosaurus Marsh, 1894 |
模式种 | |
高橡树龙 Dryosaurus altus (Marsh, 1878)
| |
其他物种 | |
| |
异名 | |
|
橡树龙属(属名:Dryosaurus)又名磔齿龙、槲龙及树龙,其拉丁语学名意为“橡树蜥蜴”,因其颊齿形状类似橡树而得名。橡树龙是种生活在晚侏罗纪的恐龙,约1亿5000万年前。橡树龙原先属于鸟脚亚目的棱齿龙类,现在被归类于禽龙类。
化石首次发现于19世纪晚期的北美洲西部。目前已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犹他州、怀俄明州等地发现化石。荒漠龙、Dysalotosaurus过去都曾被归类于橡树龙的种[1][2][3]。
古生物学
[编辑]橡树龙拥有长颈部、修长后肢、坚挺的长尾巴。前肢短,每只手有五个手指,这是种原始特征。体长约2.4至4.3米,臀部高度为1.5米,体重为77-91公斤。目前还没有发现成年标本,因此不知道成年个体的身长[4]。
橡树龙拥有喙状嘴与颊齿,前上颌齿缺乏牙齿。牙齿侧面有明显的中央棱脊[5]。与其他鸟脚下目恐龙一样,橡树龙为植食性动物。有些科学家认为橡树龙咀嚼时,将食物置于颊部中。牠们被推测以泛滥平原的低矮植被为食[5]。牠们的鼻孔上侧没有骨梁横跨,其他恐龙几乎具有这种构造。刚孵化的橡树龙前肢较健壮,可能可以四肢行走。与弯龙不同的是,橡树龙没有小型的第一趾爪[6]。
橡树龙拥有强壮后肢,是种快速且敏捷的奔跑者,并使用牠们的尾巴来保持平衡。橡树龙可能利用牠们的速度来逃离肉食性恐龙。
发现与种
[编辑]橡树龙的体型、外形、某些特征相当类似棱齿龙科,但科学家认为牠们不属于棱齿龙科,而归类于个别的橡树龙科。橡树龙具有数个白垩纪禽龙类的特征,因此牠们可能是禽龙类直系祖先的近亲。
橡树龙目前只有一个种,模式种是高橡树龙(D. altus),是在1878年由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 (Othniel Charles Marsh)所叙述、命名,曾经被归类于化石龙的一种。化石发现于美国的科罗拉多州、犹他州、怀俄明州,发现于莫里逊组的第2到第6地层带[7]。目前已经发现7具部分骨骼,以及众多的骨头标本,来自于各种年龄层。
莱托氏橡树龙(D. lettowvorbecki)的化石是在1919年发现于坦桑尼亚的敦达古鲁组(Tendaguru Formation),是由德国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所率领的挖掘团队索发现。詹尼斯最初将这些化石命名为Dysalotosaurus(意为“无法捕捉的蜥蜴”),后来被归类于橡树龙。种名是以德国将军保罗·冯·莱托-福尔贝克为名。在2010年,这个种再度被建立为新属,Dysalotosaurus。
在1975年,彼得·加尔东(Peter Galton)将发现于英格兰、罗马尼亚的早白垩纪化石,命名为第三个种D. canaliculatus。在1977年,这个种被建立为新属荒漠龙。
大众文化
[编辑]- 橡树龙曾出现在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
- 橡树龙也出现在BBC的电视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的第二集,以及特别节目《异特龙之谜》(The Ballad Of Big Al)。
- 橡树龙也出现于斐凡迪环球游戏的游戏《侏罗纪公园:基因计划》(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
参考资料
[编辑]- ^ Tom R. Hübner and Oliver W. M. Rauhut. A juvenile skull of Dysalotosaurus lettowvorbecki (Ornithischia: Iguanodontia), and implications for cranial ontogeny, phylogeny, and taxonomy in ornithopod dinosaur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010, 160 (2): 366–396. doi:10.1111/j.1096-3642.2010.00620.x.
- ^ McDonald AT, Kirkland JI, DeBlieux DD, Madsen SK, Cavin J; et al. Farke, Andrew Allen , 编. New Basal Iguanodonts from the Cedar Mountain Formation of Utah and the Evolution of Thumb-Spiked Dinosaurs. PLoS ONE. 2010, 5 (11): e14075 [2012-04-22]. PMC 2989904 . PMID 21124919. doi:10.1371/journal.pone.00140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29).
- ^ Galton, P.M., 1977. "The Upper Jurassic dinosaur Dryosaurus and a Laurasia-Gondwana connection in the Upper Jurassic", Nature 268(5617): 230-232
- ^ Horner, John R.; de Ricqlés, Armand; Padian, Kevin; and Scheetz, Rodney D. Comparative long bone histology and growth of the "hysilophodontid" dinosaurs Orodromeus makelai, Dryosaurus altus, and Tenontosaurus tillettii (Ornithischia: Euornithopod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9, 29 (3): 734–747. doi:10.1671/039.029.0312.
- ^ 5.0 5.1 "Dryosaurus altus," Foster (2007) pp. 218-219.
- ^ David Lambert, Darren Naish, Elizabeth Wyse.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Life.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ers Ltd. 2002.
- ^ "Appendix," Foster (2007) pp. 327-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