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勒斯坦恐怖主义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马斯高级政治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莫斯科的一次会议上
Arab military volunteers in 1947
巴勒斯坦托管地的阿拉伯武装分子,摄于1947年

巴勒斯坦恐怖主义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个人或组织实施的恐怖主义。在以巴冲突中,巴勒斯坦恐怖主义主要针对以色列国内外的犹太人以色列人,有时亦针对以色列境内的其他居民及游客,甚至其他阿拉伯国家的人员,包括黎巴嫩人、约旦人[1]埃及人[2]等。[3]

巴勒斯坦恐怖主义的原因包括巴勒斯坦民族主义[4][5]、企图消灭以色列国[6][7][8][9][10][11][12][引用过多]、企图迫使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囚犯或准许海外巴勒斯坦人回归[6][7][8][9],以及个人心怀不满寻求报复等。[13][14][15]现仍活跃的巴勒斯坦恐怖组织有哈马斯杰哈德、“人阵”、“民阵”等,武装团体有卡桑旅圣城旅阿克萨烈士旅等。[16]

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常用的袭击方式包括石击枪击自杀攻击汽车炸弹、巴士爆破、劫机等。[17]

该术语也泛指英国托管时期该地区阿拉伯穆斯林针对犹太人的恐怖行为,尽管当时尚未有“巴勒斯坦恐怖主义”一词(在当时,“巴勒斯坦人”是指托管地所有居民,并不限于阿拉伯人)。

奥斯曼及英国托管时期

[编辑]

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恐怖活动开始的确切日期尚不明确。以色列国认定拉比亚伯拉罕·什洛莫·扎尔曼英语Shlomo Zalman Zoref是该地区近代以来首位因民族原因遭谋杀的犹太人。该案发生于1851年。[18]

20世纪20年代

[编辑]

伊宰·丁·卡桑自20世纪20年代初活跃,被认为是首个领导针对犹太社区及英国托管政府的有组织恐怖活动的人。针对犹太人的首次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于1920年的反犹骚乱(6名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加利利遭谋杀)。第二次为1921年雅法骚乱,期间雅法地区有43名犹太人遭阿拉伯人杀害,孤立的聚居地也遭到袭击。阿拉伯人要求英国取消《贝尔福宣言》并阻止犹太人移居该地。恐怖主义的主要行为包括渗入犹太街区及社区杀害居民、伏击、射击道路上的车辆,以及焚烧犹太果园及田地。

最高穆斯林委员会英语Supreme Muslim Council主席兼耶路撒冷大穆夫提阿明·侯赛尼的煽动下,阿拉伯穆斯林中的反锡安主义日渐增加。1929年,托管地爆发大规模暴乱,史称西墙暴动,133名犹太人被杀,339人受伤,其中大部分发生在希伯仑大屠杀中,该市的犹太人聚居点被夷为平地。

1936至1939年阿拉伯大暴动

[编辑]

继第五次犹太人回归运动及第二部白皮书未能实施后,托管地爆发了阿拉伯大暴动。这段时期的暴力叛乱皆由阿明·侯赛尼为首的阿拉伯高等委员会英语Arab Higher Committee领导,从1936年持续到1939年。[19]其中1937至1939年的暴动获纳粹德国装备及资助。[20]

参与叛乱的阿拉伯人对托管地犹太人及英国托管政府发动了总罢工及一系列暴力袭击,企图颠覆托管地政府。1936年4月15日,即叛乱首日,雅法的犹太居民遭袭击,其中9人被谋杀,60人受伤,其余人逃往特拉维夫。三年暴动期间,约400名犹太人被杀,数千人受伤,数千名犹太难民从各地涌入特拉维夫。私人住宅、学校、孤儿院遭到袭击,犹太人在工作、旅行及散步时遭到枪杀,火车及巴士上发生了数百次袭击,大约17,000杜纳亩的犹太农作物被纵火烧毁,英籍士兵及托管地政府机构皆遭受袭击。该次叛乱期间,约200名英籍人士被杀。

20世纪40年代

[编辑]

20世纪40年代,阿拉伯组织与纳粹合作反对英国及托管地犹太人,计划在纳粹德国军队入侵后消灭该地区犹太人。根据计划,纳粹德国军队将从埃及入侵。纳粹与阿明·侯赛尼合作,派遣一支特种部队企图在特拉维夫犹太人的水井中投毒,但以失败告终。阿明·侯赛尼投靠阿道夫·希特勒,参与领导巴尔干半岛一支穆斯林党卫军部队

阿拉伯领袖强烈反对联合国于1947年提出的将巴勒斯坦地区分划为犹太、阿拉伯两国的计划。在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前夕,阿拉伯人对犹太社区发动恐怖袭击,为以色列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20世纪50年代

[编辑]
1956年巴勒斯坦恐怖袭击

巴勒斯坦敢死队

[编辑]

1949年以色列独立战争结束后不久,针对以色列领土的零星恐怖活动就开始了,主要发生在与约旦河西岸约旦占)及加沙地带埃及占)的边境地区。该运动被称为“敢死队”,主要由1948年因战乱逃离该地区的阿拉伯人实施。其罪行包括杀害该地区无辜犹太居民,例如穆斯塔法·萨穆埃利在耶路撒冷走廊的活动。

这段时期的恐怖行为之一是1954年3月17日在内盖夫发生的马阿莱·阿克拉布夫屠杀,事件中11名以色列巴士乘客被谋杀。恐怖袭击发生之后,以色列不得不在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采取军事措施。作为报复,埃及军队决定收编巴勒斯坦敢死队。[21]有了靠山,敢死队便增加了其恐怖活动。1951至1956年间,总共有400名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敢死队的恐怖活动中丧生,900人受伤。[22][23]

巴勒斯坦敢死队的活动是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1957至1967年间,总共有125名以色列人在恐怖活动中丧生。

20世纪60年代

[编辑]

阿拉伯国家的支持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于1964年6月2日在约旦成立[24]。以艾哈迈德·舒凯里为首的巴解组织由多个组织组成,其中最大的是亚西尔·阿拉法特于1959年10月10日创立的法塔赫。1965年1月1日,法塔赫首次发动恐怖袭击,企图爆破以色列国家供水系统,但以失败告终。

1966年10月,从约旦渗入以色列的恐怖分子在耶路撒冷民宅放置炸药,导致房屋严重受损,5名居民受伤。

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恐怖分子,1969年摄于约旦

当时,以色列国防军每日都要与巴解组织的破坏小队交战。恐怖活动的增涨迫使以色列国防军将三年前缩短的服役期调回30个月。

1969年,恐怖分子拉斯米亚·奥德英语Rasmia Odeh对耶路撒冷实施袭击,造成两名学生死亡、九人受伤。凶犯被定罪,并在以色列监狱中度过约十年。1979年,以色列释放奥德在内的78名囚犯,是其中之一,以换取被绑架士兵亚伯拉罕·阿姆兰返国。奥德被释放并驱逐至约旦。1994年,她透过隐瞒自己曾参与恐怖活动的事实,成功移民到美国,后因被揭发违反美国移民法于2017年被驱逐出境。

这些年里,巴勒斯坦出现了一批极端宗教恐怖组织[25],以及具有共产主义背景的左翼恐怖组织,如以佐治·哈巴什为首的“解放巴勒斯坦人民阵线”、“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等。以纳伊夫·哈瓦特梅英语Nayef Hawatmeh为首的恐怖组织开始在世界各地劫持及攻击以色列飞机。

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人质等行为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才开始被西方媒体注意到。[26][27][28]

20世纪70年代

[编辑]

20世纪70年代初,以色列派出大量部队进入加沙地带,突击缉捕恐怖分子。这些措施令加沙地带得到了约15年的相对和平。

国际恐怖主义

[编辑]

70年代初,巴勒斯坦人恐怖活动增加。1970年至1971年,巴勒斯坦民兵企图杀害约旦的胡辛国王并篡夺约旦政权(“黑色九月”事件)后,他们后被胡辛国王驱逐出约旦,定居在黎巴嫩南部,并控制了该地区。从那时起,一个名为“黑色九月”的秘密组织在世界各地开始了广泛的国际恐怖活动,首先针对约旦目标,刺杀了约旦首相瓦斯菲·塔尔,并企图刺杀约旦驻英国大使[29],后主要针对犹太人及以色列人。该组织透过其在资金及援助下招募的巴勒斯坦裔恐怖分子在欧洲运作。

黑色九月”劫持许多客机,要求释放巴勒斯坦囚犯,并对世界各地的以色列人及犹太人目标进行攻击。最严重的事件是1972年卢德国际机场扫射事件,造成25人死亡,以及同年的慕尼黑惨案,德国安全部队营救行动失败,11名以色列运动员被杀害。1973年9月,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占领了一辆载有犹太人从苏联前往奥地利中转营的客运列车,这些犹太人本应从那里前往以色列。恐怖分子要求关闭中转营。奥地利总理布鲁诺·克赖斯基被迫屈服于他们的要求,承诺关闭营地。

以色列通常不与恐怖分子谈判。慕尼黑惨案发生后,以色列安全机构意识到空袭并未达到目的。以色列总理梅雅逊夫人决定实行暗杀恐怖分子的“天谴行动”,其中摩萨德消灭了“黑色九月”头目阿里·哈桑·萨拉马及其他恐怖组织头目,以及1973年以色列国防军在黎巴嫩的不老泉行动。此外,人质营救行动也取得了巨大成功:1972年比利时航空劫机事件中的解救人质行动及1976年乌干达恩德培行动。在这些行动之后,国际恐怖主义逐渐减弱。另外一个原因是巴解组织希望被国际社会接受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亚西尔·阿拉法特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中表达了这一点)。

从70年代中期开始,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在叙利亚军队的支持下,在黎巴嫩内战期间进入黎巴嫩南部利塔尼河以南地区实施恐怖活动。[30]

1978年遇袭巴士,袭击造成35人死亡

1978年,恐怖分子在黎巴嫩劫持了两辆巴士并杀害35名乘客,引发1978年南黎巴嫩冲突。以色列国防军为捣毁恐怖组织基地深入黎巴嫩直至利塔尼河,但在国际压力下未能进入大量恐怖分子盘踞的推罗

20世纪80年代

[编辑]

20世纪80年代,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对以色列北部地区的袭击不断增加。1982年,以色列驻英国大使什洛莫·阿尔戈夫英语Shlomo Argov遭巴勒斯坦刺客枪击,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国防军进入黎巴嫩被巴勒斯坦武装团体控制的地区。在黎巴嫩长枪党的协助下,以色列国防军将巴解组织武装部队驱逐出贝鲁特及黎巴嫩南部。从此对以色列北部的恐怖袭击大幅减少。

战争结束后,巴解组织武装分子仍多次企图实施恐怖行为。1985年9月24日赎罪日,阿拉法特的17部队塞浦路斯拉纳卡港的游艇上杀害了3名以色列人。作为回应,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空军发起“木腿行动”,捣毁了位于突尼斯的巴解组织总部。

从1978年到1987年12月第一次巴勒斯坦大暴动爆发的十年间,总共有114名犹太人在恐怖活动中被杀害。

第一次巴勒斯坦大暴动

[编辑]

1987年12月,第一次巴勒斯坦大暴动开始于1985年5月的吉布里勒协议,数百名巴勒斯坦籍囚犯被释放至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这些囚犯在当地社区中组织起暴动核心。暴动中的暴力行为包括向以色列车辆投掷石块、用石块及简易武器攻击以色列国防军军人、暴力示威、焚烧巴士巴勒斯坦国警察罢工及辞职、停止纳税、停止与以色列民政管理部门合作。后来,暴徒甚至以枪支及燃烧弹攻击以色列平民。[31]

在1987年至1992年第一次大暴动的五年间,有155名以色列人被杀害。另有1000名巴勒斯坦人被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以“通敌”为由杀害。[32]

20世纪90年代

[编辑]

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了许多巴勒斯坦恐怖活动,包括在拉莫特梅纳沙杀害三名以色列国防军军人,以及绑架及谋杀以色列警务人员。

1990年2月4日,9名以色列人在埃及伊斯梅利亚附近被恐怖组织阿布·尼达尔的一个小队杀害,称为1990年开罗巴士袭击事件英语1990 Cairo bus attack

1990年8月4日,两名来自耶路撒冷的男孩被三名恐怖分子绑架并杀害,死者躯体在干河中被发现。

1993年4月,哈马斯对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及耶路撒冷的士兵及平民发起一系列自杀袭击

《奥斯陆协议》签署之后

[编辑]

1993年8月20日《奥斯陆协议》的签署引起强烈公众骚动。协议签署后的数月内,约旦河西岸及加沙地带发生多起巴勒斯坦人恐怖袭击事件。[33]

1996年耶路撒冷西墙隧道向游客开放。9月24日,亚西尔·阿拉法特煽动巴勒斯坦民众以暴力方式回应此事,约旦河西岸随即爆发三日的骚乱,造成16名以色列国防军军人死亡。

自1997年始,恐怖活动有所减少,部分地区仍有针对以色列人的暴力行动。

21世纪初

[编辑]

第二次巴勒斯坦大暴动

[编辑]
2003年3月5日第二次巴勒斯坦大暴动期间,海法37号巴士发生自杀攻击
2008年7月2日在耶路撒冷发生的恐怖袭击

2000年9月底爆发第二次巴勒斯坦大暴动,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开始凶残袭击以色列城市居民以及以色列国防军军人。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这次使用的武器及材料炸药更为致命。

最初,耶路撒冷发生枪击事件,很快恐怖组织转而于巴士及市中心自杀攻击。第二次大暴动的五年使之前五十年的恐怖主义相形见绌。

2000年10月,巴勒斯坦暴徒私刑处决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两名非战斗人员,只因他们误入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一名巴勒斯坦暴徒自豪地向人群挥舞沾满血迹的双手,这一残暴事件引发国际社会愤怒,并进一步加剧了以巴冲突。[34][35][36]

先前较为和平的约旦河西岸城市(如伯利恒)也被恐怖分子用作基地。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非但没有阻止,反而为恐怖分子提供协助。

恐怖分子开始教唆儿童进行自杀式炸弹袭击——在过去这被认为是禁忌。此举受到国际人权组织谴责。[37][38]

第二次大暴动的头两年发生了约14,000起攻击事件,造成600多名平民死亡,4,500多人受伤。总共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在第二次大暴动五年间的袭击中被杀害,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以色列撤离加沙之后

[编辑]

2005年,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哈马斯于2007年6月控制了整个加沙地带。哈马斯在加沙地带的统治令巴勒斯坦人对以色列的袭击次数有所增加。同时,加沙地带以外的恐怖袭击仍在继续,包括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吉拉德·沙利特遭绑架,遭哈马斯禁锢五年后才获释(以色列为其获释释放了1,027名巴勒斯坦籍囚犯)。

2009年初,为威慑哈马斯政权、惩治火箭弹袭击及缔造良好安全局势,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行动后一年,对以色列的火箭弹袭击减少了约90%。[39]

别是巴一辆汽车被加沙地带恐怖分子发射的火箭击中,摄于2011年8月24日

2013年,哈马斯称“绑架以色列国防军士兵是巴勒斯坦文化英语Culture of Palestine的核心”。[40]

2014年夏季,东耶路撒冷阿拉伯人实施的“大众恐怖主义”及暴力骚乱活动大幅增加。暴力骚乱包括恐怖袭击、数千起向车辆及巴士投掷石块及汽油弹、每天向耶路撒冷轻轨投掷石块、喷涂纳粹符号、破坏国家财产以及对犹太人的暴力袭击。

2014年11月18日,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堂发生攻击事件。两名恐怖分子闯入犹太教堂大院,开枪并持刀攻击信徒,导致4名信徒被杀,8人重伤,一名负伤警员在一天后伤重不治,一名信徒在袭击发生约一年后因伤重不治。

2017年7月,圣殿山遭到攻击后,以色列在圣殿山入口处放置金属探测器以保障公众安全。阿拉伯恐怖分子借此在耶路撒冷发起暴乱,造成17名以色列人丧生。

2018年5月14日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迁至耶路撒冷的当天,数万名巴勒斯坦人发起骚乱,巴勒斯坦恐怖分子企图破坏边境墙并进入以色列实施恐怖袭击。

21世纪20年代

[编辑]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称之为“阿克萨洪水行动”。哈马斯大肆屠杀平民,劫持人质,造成1,4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其中包括妇女、儿童、老人,以及阿拉伯裔以色列人[41][42][43]此次袭击为自1948年以色列复国以来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发动的令犹太人伤亡最惨重的袭击。[44]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Hussein – the Guerrilla Cris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untry Studies, Biblioteca do Congresso dos Estados Unidos
  2. ^ Defendants are eight Egyptians led by a Palestinian national living in Al-Arish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inistério do Interior do Egito, 26 de outubro de 2004.]
  3. ^ B'Tselem – Statistics – Fatalitie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tselem.org. Página visitada em 9-5-2012.
  4. ^ Yezid Sayight. Steven Heydemann , 编. War,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Middle East. UCPress. 2000. That violence and mass mobilization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nationalism is frequently, and rightly, asserted in the literature.....It is precisely these dynamics and patterns that are revealed in the case of the Palestinians, no less so because they are stateless....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violence has been the chosen means of most postcolonial and national liberation movements, but the fact that it was directly linked to self-image and identity was specifically clear to the founders of Fateh. 
  5. ^ As'ad Ghanem, "Palestinian Nationalism: An Overview."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May 25, 2019,.
  6. ^ 6.0 6.1 Palestine National Charter. 1968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4, 2012). 
  7. ^ 7.0 7.1 Beauchamp, Zack. What is the 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How about Fatah and the Palestinian Authority?. Vox. 2018-11-20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9) (英语). 
  8. ^ 8.0 8.1 مصطفى, رامي. المجلس المركزي الفلسطيني يعلن تعليق الاعتراف بدولة إسرائيل. الوطن. 2018-10-29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阿拉伯语). 
  9. ^ 9.0 9.1 Hoffman, Bruce. Understanding Hamas's Genocidal Ideology. The Atlantic. 2023-10-10 [2023-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1) (英语). 
  10. ^ Schulz, 1999, p. 16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Khaled Abu Toameh. Fatah has never recognized Israel. The Jerusalem Post. July 22, 2009 [200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6, 2019). 
  12. ^ McGreal, Chris. Hamas drops call for destruction of Israel from manifesto. The Guardian (London). January 12, 2006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27, 2016). 
  13. ^ Avishai Margalit, "The Suicide Bombers,' a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January 16, 2003 :'the main motivating force for the suicide bombers seems to be the desire for spectacular revenge.'
  14. ^ Peter Beinart, 'The American Jewish Coco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September 26, 2013.
  15. ^ Eyad El Sarraj, 'Suicide Bombers: Dignity, Despair, and the Need for Hope. An Interview with Eyad El Sarraj,'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Journal of Palestine Studies, Vol. 31, No. 4 (Summer 2002), pp. 71–76, p.71:'the people who are committing the suicide bombings are the children of the first intifada—people who witnessed so much trauma as children. So, as they grew up, their own identity merged with the national identity of humiliation and defeat, and they avenge that defeat at both the pers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16. ^ Holly Fletcher. Palestinian Islamic Jihad.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pril 10, 2008 [201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11, 2017). 
  17. ^ Beitler, Ruth Margolies. "The intifada: Palestinian adaptation to Israeli counterinsurgency tactics" Terrorism and Political Violence 7.2 (1995). 5 de setembro de 2010
  18. ^ באתר הביטוח הלאומ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Alon, Hanan. Countering Palestinian Terrorism in Israel – Toward a Policy Analysis of Countermeasures (PDF download). RAND. August 1980: 8–9 [202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7). 
  20. ^ מתיאס קונצל, ג'יהאד ושנאת יהודים, עמוד 44
  21. ^ Haya Regev, Avigail Oren, The operations in the 1950s, University of Tel Aviv, 1995
  22. ^ Remembrance Day Backgroun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October 24, 2014,.. jafi.org (May 15, 2005). Retrieved on May 9, 2012.
  23. ^ Fedayeen Attacks 1951–1956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ly 15, 2015,.. jafi.org (May 15, 2005). Retrieved on May 9, 2012.
  24. ^ Milton-Edwards, 2008, p. 13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5. ^ Arnaud Blin. Le terrorisme. Éditions du Cavalier bleu. 2005 (法语). 
  26. ^ Gilles Ferragu. Histoire du terrorisme. Éditions Perrin. 2014: 262-263. 

    Le terrorisme palestinien n'apparaît dans les médias que tardivement, du fait d'une "génération du désastre". Jusque dans les années 1970, la résistance palestinienne se définit comme une résistance militaire, qui emprunte ses modèles à la guérilla et aux mouvements de décolonisation, en particulier au Vietnam […] À la fin des années 1960, le constat d'un relatif échec doit être fait, qui s'ajoute à l'échec des coalitions arabes contre Israël […] L'heure est à une nouvelle stratégie […] Le FPLP inaugure cette forme de terrorisme spectaculaire qui mêle piraterie et prise d'otage le 23 juillet 1968, en détournant un vol Rome-Tel Aviv.

  27. ^ Stefan M. Aubrey. The New Dimension of International Terrorism. 2004: 34 (英语). 
  28. ^ James M. Lutz, Brenda J. Lutz, Global Terrorism, 2004, p. 109
  29. ^ Jordan Hussein – the Guerrilla Crisis. [April 25,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September 23, 2015). 
  30. ^ למעשה ימ"מ הם ראשי תיבות של "יחידה מרכזית מיוחדת".
  31. ^ Den Boer and de Wilde, 2008, p. 19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 ^ Collaborators, One Year Al-Aqsa Intifada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June 6, 2007,., The Palestinian Human Rights Monitoring Group, October 2001. Retrieved May 15, 2007.
  33. ^ Fatal Terrorist Attacks in Israel Since the DOP (Sept 1993), אתר משרד החוץ
  34. ^ Philps, Alan. A day of rage, revenge and bloodshed.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October 13, 2000 [February 7,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October 14, 2017). 
  35. ^ Lynch mob's brutal attack. BBC News. October 13, 2000 [May 9,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31, 2012). 
  36. ^ Whitaker, Raymond. A strange voice said: I just killed your husband. The Independent (London). October 14, 2000 [October 16, 2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April 17, 2010). 
  37. ^ Occupied Territories: Stop Use of Children in Suicide Bombings. Human Rights Watch. November 2, 2004 [September 5,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August 26, 2014). 
  38. ^ Child suicide attacks 'must stop'. BBC News. November 3, 2004 [September 5, 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November 13, 2005). 
  39. ^ ארנון בן-דרור, שנה אחרי: ירידה של 90% בירי תלול מסלול מהרצועה, דובר צה"ל, 27.12.2009
  40. ^ Shimoni, Rebecca. Hamas Kidnapping. Timesofisrael.com. May 28, 2013 [2014-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June 7, 2013). 
  41. ^ Davison, John; Pamuk, Humeyra; Siebold, Sabine. Israel releases images of slain children to rally support. Reuters. October 13, 2023 [October 19,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42. ^ Israel attack: PM says Israel at war after 70 killed in attack from Gaza. BBC News. October 7, 2023 [October 7,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7). 
  43. ^ Over 1,400 Killed In Hamas Attacks On Israel: PM Office. Barron's. 15 October 2023 [15 October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16). 
  44. ^ Davison, John; Pamuk, Humeyra; Siebold, Sabine. Israel releases images of slain children to rally support. Reuters. October 13, 2023 [October 19,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9). 

参考书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