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邦和联邦属地
印度各邦和联邦属地 | |
---|---|
分类 | 联邦制国家 |
位置 | 印度共和国 |
数量 | 28个邦 8个联邦属地 |
人口 | 邦:607,688(锡金)–199,581,477(北方邦) 联邦属地:64,429(拉克沙群岛)–11,007,835(国家首都辖区) |
面积 | 邦:3,700 km2(1,429 sq mi)(果阿邦)–342,269 km2(132,151 sq mi)(拉贾斯坦邦) 联邦属地:31 km2(12 sq mi)(拉克沙群岛)–153,190 km2(59,146 sq mi)(拉达克) |
本级政府 | 邦政府;联邦政府 |
下级 | 专区;县 |
印度的一级行政区包括有28个邦、8个联邦属地、德里国家首都辖区。28个邦每一个邦都有各自的民选政府,首都辖区与邦处相同的地位,而联邦属地则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印度行政区划的历史
[编辑]今日的印度行政区划有四个源头:
殖民时期
[编辑]英属印度包括今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及缅甸(1937年前),由两种不同性质的行政区域组成:
- 省(Province):由印度总督(viceroy)委任省督(governor)、最高专员(chief commissioner)或行政官(administrator)管理,直接由英属印度政府统治。1947年印度独立前夕,英属印度有17个省:
- 土邦(Princely state):由世袭的土王统治,土王承认英国的宗主权,而换取对内的自治。各土邦大小不一,由最大的人口逾千万的海得拉巴邦(Hyderabad state),至迷你型的土邦都有。多数的土邦归英国驻当地的政治监督官(political agent)管辖,而这些政治监督官对上向某一省份的省督负责。但在一些较大的土邦,如海得拉巴、瓦多达拉、迈索尔,及查谟和克什米尔,其政治监督官则直接向印度总督负责。
与英属印度同时期的还有葡属印度和法属印度,然而此两个欧洲国家在印度的领地都只限于沿岸的几处小地方。葡属印度包括果阿、达曼和第乌,及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而法属印度则包括金德讷格尔、亚南、本地治里、卡来卡及马埃。
1947年至1956年
[编辑]1947年印巴分治,英属印度的各省和土邦分别划到印度或巴基斯坦,而旁遮普及孟加拉两个省就按宗教的分界线一分为二纳入两国。海得拉巴邦位于印度中央,其人民多信奉印度教,但其穆斯林土王却不希望加入印度,因而打算保持独立,但在印度军队介入下,最终加入了印度。查谟-克什米尔的人民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其土王信奉印度教,因此希望加入印度。
于1947年独立至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期间,各土邦都被纳进新建立的省内,由印度总督委任称为“拉尔巴拉木”的土邦总督管治。1950年,印度宪法生效,印度总督制废除,印度将全国的行政区域分为几个类别:
- 类别A:前英属印度的省,由选举产生的邦总督及邦立法机关管治。当时有9个邦属于此类别,分别是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孟买邦、中央邦(前中央省和贝拉尔)、马德拉斯邦、奥里萨邦、东旁遮普邦及北方邦(前联合省)。
- 类别B:前英属印度的土邦,或由几个土邦组成的新行政区域,由拉尔巴拉木管治。当时有8个邦属于此类别,分别是海得拉巴邦、索拉什特拉邦、迈索尔邦、特拉凡哥尔–科钦邦、中央邦、温迪亚邦、伯蒂亚拉和东旁遮普联合邦(PEPSU),及拉贾斯坦邦。
- 类别C:既有前英属印度的省,又有土邦,由最高长官管治。当时有10个邦属于此类别,分别是:德里邦、库奇邦、喜马偕尔邦、比拉斯布尔邦、果达古邦、博帕尔邦、曼尼普尔邦、阿杰梅尔邦及特里普拉邦。
- 查谟和克什米尔于1957年前一直保持特殊地位。
- 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作为一个属地,直接由印度总统委任总督管治。
至于法属印度,其中的金德讷格尔于1949年投票加入印度,并于1952年正式成为印度的一部分、于1954年成为西孟加拉邦的一部分。法属印度的其他地区,即本地治里、亚南、卡来卡,及马埃,于1954年归印度管治,这四个地区于1962年正式共组成为印度的一个联邦属地。葡属印度的达德拉和纳加尔哈维利于1954年被印度占领,而果阿、达曼、第乌则于1961年遭占领,原葡属印度分别组成为三个联邦属地。
1953年,马德拉斯邦北部操泰卢固语地区投票成立新的安得拉邦,是印度的第一个“语言邦”(以语言分布作为依据而成立的邦)。
1956年至今
[编辑]1956年,邦重组法案生效,原A、B、C三个类别被取消,并按语言分界对各邦界线进行重划。新成立的邦多数承袭自原属类别A的省,包括有阿萨姆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古吉拉特邦、喀拉拉邦、中央邦、马德拉斯邦、迈索尔邦、奥里萨邦、旁遮普邦、拉贾斯坦邦以及北方邦。而德里、喜马偕尔、曼尼普尔、特里普拉、本地治里、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以及拉克沙群岛则成为联邦属地。其余的邦都归并入新成立的邦和联邦属地。
于1956年后有几个新的邦和联邦属地从原有的邦分割出来。哈里亚纳邦于1966年从旁遮普邦分出,而阿萨姆邦则分出了阿鲁那恰尔、梅加拉亚、米佐拉姆和那加兰四个联邦属地。于2000年有三个新的邦成立,包括从比哈尔邦南部分出贾坎德邦、从中央邦东部分出恰蒂斯加尔邦,及从北方邦西北部分出北安查尔邦。
1975年印度吞并锡金,成为印度的一个邦。此外,有几个联邦属地后来升格为邦,包括果阿、阿鲁那恰尔、梅加拉亚、米佐拉姆和那加兰。
行政区划
[编辑]邦
[编辑]地图 | 名称 | ISO 3166-2:IN[1][2] | 建立时间 | 人口 | 面积 (km2) |
官方语言[3] | 行政首府 | 最大城市 (若非首府) |
人口 密度 (/km2) |
识字率(%) | 城市人口(%) |
---|---|---|---|---|---|---|---|---|---|---|---|
1 | 安得拉邦 | AP | 1953年10月1日 (安得拉邦) |
49,506,799 | 160,205 | 泰卢固语 | 阿马拉瓦蒂 | 维沙卡帕特南 | 308 | 67.41%[4] | 29.6 |
2 | 阿鲁纳恰尔邦 | AR | 1987年2月20日 | 1,382,611 | 83,743 | 英语 | 伊塔那噶 | 17 | 66.95 | 20.8 | |
3 | 阿萨姆邦 | AS | 1912年4月1日 (阿萨姆省) |
31,169,272 | 78,550 | 阿萨姆语、孟加拉语、博多语 | 第斯普尔 | 古瓦哈提 | 397 | 73.18 | 12.9 |
4 | 比哈尔邦 | BR | 1936年4月1日 | 103,804,637 | 99,200 | 印地语、乌尔都语 | 巴特那 | 1,102 | 63.82 | 10.5 | |
5 | 恰蒂斯加尔邦 | CT | 2000年11月1日 | 25,540,196 | 135,194 | 恰蒂斯加尔语 | 新赖布尔 | 赖布尔 | 189 | 71.04 | 20.1 |
6 | 果阿邦 | GA | 1987年5月30日 | 1,457,723 | 3,702 | 孔卡尼语 | 帕纳吉 | 394 | 87.40 | 62.2 | |
7 | 古吉拉特邦 | GJ | 1960年5月1日 | 60,383,628 | 196,024 | 古吉拉特语 | 甘地讷格尔 | 艾哈迈达巴德 | 308 | 79.31 | 37.4 |
8 | 哈里亚纳邦 | HR | 1966年11月1日 | 25,353,081 | 44,212 | 印地语、旁遮普语 | 昌迪加尔 (共享;中央直辖) |
法里达巴德 | 573 | 76.64 | 28.9 |
9 | 喜马偕尔邦 | HP | 1971年1月25日 | 6,856,509 | 55,673 | 印地语 | 西姆拉 | 123 | 83.78 | 9.8 | |
10 | 贾坎德邦 | JH | 2000年11月15日 | 32,966,238 | 74,677 | 印地语 | 兰契 | 贾姆谢德布尔 | 414 | 67.63 | 22.2 |
11 | 卡纳塔克邦 | KA | 1956年11月1日 | 61,130,704 | 191,791 | 卡纳达语 | 班加罗尔 | 319 | 75.60 | 34.0 | |
12 | 喀拉拉邦 | KL | 1956年11月1日 | 33,387,677 | 38,863 | 马拉雅拉姆语 | 锡鲁万纳塔普拉姆 | 859 | 93.91 | 26.0 | |
13 | 中央邦 | MP | 1947年8月15日 | 72,597,565 | 308,252 | 印地语 | 博帕尔 | 印多尔 | 236 | 70.63 | 26.5 |
14 | 马哈拉施特拉邦 | MH | 1960年5月1日 | 112,372,972 | 307,713 | 马拉地语 | 孟买 | 365 | 82.91 | 42.4 | |
15 | 曼尼普尔邦 | MN | 1972年1月21日 | 2,721,756 | 22,347 | 曼尼普尔语 | 因帕尔 | 122 | 79.85 | 25.1 | |
16 | 梅加拉亚邦 | ML | 1972年1月21日 | 2,964,007 | 22,720 | 英语、加罗语、卡西语、浦那尔语 | 西隆 | 132 | 75.48 | 19.6 | |
17 | 米佐拉姆邦 | MZ | 1987年2月20日 | 1,091,014 | 21,081 | 米佐语 | 艾藻尔 | 52 | 91.58 | 49.6 | |
18 | 那加兰邦 | NL | 1963年12月1日 | 1,980,602 | 16,579 | 英语 | 科希马 | 迪马普尔 | 119 | 80.11 | 17.2 |
19 | 奥里萨邦 | OR | 1936年4月1日[5] (奥里萨省) |
41,947,358 | 155,820 | 奥里亚语 | 布巴内什瓦尔 | 269 | 73.45 | 15.0 | |
20 | 旁遮普邦 | PB | 1947年8月15日 (东旁遮普) |
27,704,236 | 50,362 | 旁遮普语 | 昌迪加尔 (共享;中央直辖) |
卢迪亚纳 | 550 | 76.68 | 33.9 |
21 | 拉贾斯坦邦 | RJ | 1950年1月26日 | 68,621,012 | 342,269 | 印地语 | 斋浦尔 | 201 | 67.06 | 23.4 | |
22 | 锡金邦 | SK | 1975年5月16日 | 607,688 | 7,096 | 尼泊尔语、菩提亚语、古隆语、绒巴语、林布语、马嘉尔语、尼瓦尔语、夏尔巴语、苏努瓦尔语、达芒语 | 甘托克 | 86 | 82.20 | 11.1 | |
23 | 淡米尔纳德邦 | TN | 1950年1月26日 (马德拉斯省) |
72,138,958 | 130,058 | 淡米尔语 | 清奈 | 480 | 80.33 | 44.0 | |
24 | 特伦甘纳邦 | TG | 2014年6月2日 | 35,193,978[6] | 114,840[6] | 泰卢固语、乌尔都语 | 海得拉巴 | 307 [7] | 66.50% [7] | N/A | |
25 | 特里普拉邦 | TR | 1972年1月21日 | 3,671,032 | 10,492 | 孟加拉语、特里普里语 | 阿加尔塔拉 | 350 | 87.75 | 17.1 | |
26 | 北方邦 | UP | 1902年3月22日 (阿格拉和奥德省) |
199,581,477 | 243,286 | 印地语、乌尔都语[8] | 勒克瑙 | 坎普尔 | 828 | 69.72 | 20.8 |
27 | 北阿坎德邦 | UT | 2000年11月9日 (北安查尔邦) |
10,116,752 | 53,483 | 印地语、梵语 | 台拉登(临时) | 189 | 79.63 | 25.7 | |
28 | 西孟加拉邦 | WB | 1947年8月15日 | 91,347,736 | 88,752 | 孟加拉语、英语 | 加尔各答 | 1,029 | 77.08 | 28.0 |
联邦属地
[编辑]地图 | 名称 | ISO 3166-2:IN[1][2] | 人口 | 官方语言[3] | 首府 | 人口密度 (/km2) |
识字率(%) | 城市人口(%) |
---|---|---|---|---|---|---|---|---|
A |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 AN | 379,944 | 英语、印地语 | 布莱尔港 | 46 | 86.27 | 32.6 |
B | 昌迪加尔 | CH | 1,054,686 | 英语、印地语、旁遮普语 | 昌迪加尔[注 1] | 9,252 | 86.43 | 89.8 |
C |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和达曼-第乌 | DD | 586,956 | 英语、古吉拉特语、马拉地语 | 达曼 | |||
D | 查谟和克什米尔 | JK | 12,541,302 | 印地语, 英语 | 斯利那加 (夏季) 查谟 (冬季) |
99.9 | ||
E | 拉达克 | LA | 290,492 | 拉达克语 | 列城 | 3 | ||
F | 拉克沙群岛 | LD | 64,429 | 英语、马拉雅拉姆语 | 卡瓦拉蒂 | 2,013 | 92.28 | 44.5 |
G | 德里国家首都辖区 | DL | 11,007,835 | 印地语、英语、旁遮普语、乌尔都语 | 新德里[注 2] | 11,297 | 86.34 | 93.2 |
H | 本地治里 | PY | 1,244,464 | 马拉雅拉姆语、淡米尔语、英语、泰卢固语[12] | 本地治里 | 2,598 | 86.55 | 66.6 |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ISO Online Browsing Platform. 国际标准化组织. [4 Nov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7).
- ^ 2.0 2.1 Code List: 3229. UN/EDIFACT. GEFEG. [25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25).
- ^ 3.0 3.1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er for linguistic minorities: 50th report (July 2012 to June 2013) (PDF). Commissioner for Linguistic Minorities, Ministry of Minority Affairs, Government of India. [14 January 20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年7月8日).
- ^ Literacy of AP (Census 2011) (PDF). AP govt. portal: 43.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7-14).
- ^ Provinces of British India. [24 Dec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1).
- ^ 6.0 6.1 Telangana State Profile (PDF). Telangana government portal: 34.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4).
- ^ 7.0 7.1 Population of Telangana (PDF). Telangana government portal: 34. [11 June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年7月1日).
- ^ Uttar Pradesh Legislature. Uplegassembly.nic.in. [17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6月19日).
- ^ Bifurcated into Telangana State and residual Andhra Pradesh State. The Times Of India. 2 June 2014 [2016-0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30).
- ^ The Gazette of India : The Andhra Pradesh Reorganization Act, 2014 (PDF). Ministry of Law and Justice. Government of India. 1 March 2014 [23 April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04).
- ^ The Gazette of India : The Andhra Pradesh Reorganization Act, 2014 Sub-section (PDF). 4 March 2014 [23 April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03-27).
- ^ 存档副本 (PDF). [2015-06-1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