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农历七月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时间专题 (获评初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时间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时间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Hermitchu

[编辑]

  然而核诸历代正史,帝王于七月下葬者少之又少: (1)春秋时代 帝王即位均书“王正月”,书葬者 桓公:十二月己丑,葬我君桓公。(春秋‧桓公十八年) 庄公: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春秋‧桓公十八年) 僖公: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春秋‧文公元年) 文公六月癸酉,葬我君文公。(春秋‧文公十八年) 宣公:二月辛酉,葬我君宣公。(春秋‧成公元年) 成公:十二月丁未,葬我君成公。(春秋‧成公十八年) 襄公:十月癸酉,葬我君襄公。(春秋‧襄公三十一年) 昭公:七月癸巳,葬我君昭公。(春秋‧定公元年) 定公:九月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吴,乃克葬。(春秋‧定公十五年) (2)汉代 高帝:即位 - 五月丙寅;葬 - 五月丙寅,葬长陵。(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 惠帝:九月辛丑,葬安陵。(汉书卷二‧惠帝纪第二) 高后:崩 - 七月辛巳;葬 - 未著录(汉书卷三‧高后纪第三) 文帝:崩 - 六月己亥;葬 – 六月乙巳,葬霸陵。(汉书卷四‧文帝纪第四) 景帝:即位 - 六月丁未;崩 - 正月甲子;葬 - 二月癸酉,葬阳陵。(汉书卷五‧景帝纪第五) 武帝:即位 - 正月甲子;崩 - 二月丁卯;葬 - 三月甲申,葬茂陵。(汉书卷六‧武帝纪第六) 昭帝:即位 - 二月戊辰;崩 - 四月癸未;葬 - 六月壬申,葬平陵。(汉书卷七‧昭帝纪第七) 宣帝:即位 - 六月丙寅;崩 - 十二月甲戌;葬 - 未著录(汉书卷八‧宣帝纪第八) 元帝:即位 - 十二月癸巳;崩 - 五月壬辰葬 - 七月丙戌,葬渭陵。(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 成帝:即位 - 六月己未;崩 - 三月丙戌;葬 - 四月己卯,葬延陵。(汉书卷十‧成帝纪第十) 哀帝:即位 - 四月丙午;崩 - 六月戊午;葬 - 九月壬寅,葬义陵。(汉书卷十一‧哀帝纪第十一) 平帝:即位 - 九月辛酉;崩 - 十二月丙午;葬 - 未著录时,葬康陵。(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 (3)宋代 太祖:崩 - 十月癸丑;葬 - 四月乙卯,葬永昌陵。(宋史卷三‧本纪第三) 太宗:崩 - 三月癸巳;葬 - 十月己酉,葬永熙陵。(宋史卷五‧本纪第五) 真宗:崩 - 二月戊午;葬 - 十月己酉,葬永定陵。(宋史卷八‧本纪第八) 仁宗:崩 - 三月辛未;葬 - 十月甲午,葬永昭陵。(宋史卷十二‧本纪第十二) 英宗:崩 - 正月丁巳;葬 - 未著录(宋史卷十三‧本纪第十三) 神宗:崩 - 三月戊戌;葬 - 十月乙酉,葬于永裕陵。(宋史卷十六‧本纪第十六) 哲宗:崩 - 正月己卯;葬 - 八月壬寅,葬于永泰陵。(宋史卷十八‧本纪第十八) 徽宗:崩 - 四月甲子;葬 - 未著录(宋史卷二十二‧本纪第二十二) 钦宗:崩 - 五月辛卯;葬 - 未著录(宋史卷二十三‧本纪第二十三) 高宗:崩 - 十月乙亥;葬 - 未著录(宋史卷三十二‧本纪第三十二) 孝宗:崩 - 六月戊戌;葬 - 未著录(宋史卷三十五‧本纪第三十五) 光宗:崩 - 八月辛卯;葬 - 未著录(宋史卷三十六‧本纪第三十六) 宁宗:崩 - 闰八月丁酉;葬 - 三月癸酉,葬于会稽之永茂陵。(宋史卷四十‧本纪第四十) 理宗:崩 - 十月丁卯;葬 - 三月甲申,葬于会稽之永穆陵。(宋史卷四十五‧本纪第四十五) 度宗:崩 - 七月癸未;葬 - 正月壬午,葬于永绍陵。(宋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   再检视《明史》,朱元璋,年号洪武,在位卅一年,《明史本纪第三》:“闰五月乙酉,崩于西宫,年七十有一。……辛卯,葬孝陵。”又朱元璋亡后的明代帝王亦几无葬七月者: 明惠帝:六月乙丑李景隆叛,纳燕兵。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明成祖:七月辛卯,崩,年六十有五。……九月壬午,……,葬长陵。 明仁宗:五月辛巳,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是日,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秋七月己巳,上尊谥,庙号仁宗,葬献陵。 明宣宗:正月乙亥,崩于乾清宫,年三十有八。丁酉,上尊谥,庙号宣宗,葬景陵。 而核诸《明实录》和夏燮的《明通鉴》: 明太祖 洪武 三十一年 闰五月辛卯葬孝陵。 明太宗 永乐 二十二年 十二月庚申葬长陵。 明仁宗 洪熙   元年  九月壬寅葬献陵。 明宣宗 宣德   十年  六月辛酉葬景陵。 明英宗 天顺   八年  五月庚申葬裕陵。 明宪宗 成化 二十三年 十二月壬午葬茂陵。 明孝宗 弘治  十八年  十月庚午葬泰陵。 明武宗 正德  十六年  九月庚午葬康陵。 明世宗 隆庆   元年  三月壬申葬永陵。 明穆宗 隆庆   六年  九月壬寅葬昭陵。 明神宗 万历 四十八年  十月丙午葬定陵。 明光宗 天启   元年  九月壬寅葬庆陵。 明熹宗 崇祯   元年  三月乙巳葬德陵。

  若朱元璋欲占七月吉时为帝王所用,何以有明一代之帝王葬时几乎不在七月。而〈黄绍年氏〉者,如今日坊间之私家杜撰小说,无可稽核。至于“古来天子七月葬,士庶逾月礼不旷。”之说,《礼》云:“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卿、大夫、士三月。”又《春秋》左氏传云:“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同盟至;大夫三月,同位至;士逾月,外姻至。”指的是假若天子正月崩,则七月下葬;二月崩,则八月下葬。诸侯、卿、大夫、士皆然。并非帝王诸侯过世之后,直到七月才下葬。   “天子七月而葬”只是《春秋》的理想,实际上很难实践,试想,当帝王于八月崩,翌年七月才能下葬,历十二个月,期间就任遗体腐烂败坏?还是仿埃及木乃伊的作法?或以金缕衣裹尸?如若六月崩而七月葬,金缕衣裹尸之制程连浸泡药水都来不及呢!此说法除了在君主制下的中国绝无可能之外,于史实亦不符。   亚洲大学台湾民俗文物馆的考证不仅误解经典文义,其旁征文献更不入流,欲以此正俗,谬甚!

停柩七个月不是理想,是人情。古交通不便,待奔丧的人经讣闻通知赶来,一来一往两段距离,花七个月在先秦似乎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