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寄居蟹
陆寄居蟹属 | |
---|---|
加勒比海的陆寄居蟹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
亚门: | 甲壳亚门 Crustacea |
纲: | 软甲纲 Malacostraca |
目: | 十足目 Decapoda |
亚目: | 腹胚亚目 Pleocyemata |
科: | 陆寄居蟹科 Coenobitidae |
属: | 陆寄居蟹属 Coenobita Latreille, 1829 |
品种 | |
见正文 | |
异名 | |
|
陆寄居蟹属(学名:Coenobita),是十足目陆寄居蟹科的一属动物,全属统称陆寄居蟹,是分布于热带地区的寄居蟹。陆寄居蟹属现存只有15-16种,其中5种现存野生保存状况不明。
在日本,紫陆寄居蟹在日本被列为“绝灭危险IA类 / CR”(在不久将来绝种的危险性十分高),短腕陆寄居蟹和深紫陆寄居蟹被列为“准绝灭危险 / NT”(现在绝种危险性最虽然低,但随着生息环境的变化改变,不久将来会有可能变成“绝灭危险”),橙红陆寄居蟹被列为“绝灭危险II类 / VU”(绝种危险性正在增加的品种)。
分布地域
[编辑]下属物种
[编辑]本属包括以下物种:[1]
- 短掌陆寄居蟹 Coenobita brevimanus Dana, 1852,短腕陆寄居蟹
- Coenobita carnescens Dana, 1851
- Coenobita cavipes Stimpson, 1858
- Coenobita clypeatus (Fabricius, 1787)
- Coenobita compressus H.Milne Edwards, 1837
- Coenobita lila Rahayu, Shih & Ng, 2016[2]
- Coenobita longitarsis De Man, 1902
- Coenobita olivieri Owen, 1839
- 橙红陆寄居蟹 Coenobita perlatus H.Milne Edwards, 1837
- Coenobita pseudorugosus Nakasone, 1988
- Coenobita purpureus Stimpson, 1858
- Coenobita rubescens Greeff, 1884
- 灰白陆寄居蟹 Coenobita rugosus H.Milne Edwards, 1837
- Coenobita scaevola (Forskål, 1775)
- Coenobita spinosus H.Milne Edwards, 1837
- Coenobita variabilis McCulloch, 1909
- 蓝紫陆寄居蟹 Coenobita violascens Heller, 1862,紫堇陆寄居蟹
- 归入本属的物种:
- Eremita javanica Osbeck, 1765
特征与习性
[编辑]陆寄居蟹的外表大致上与寄居蟹相似,都是用螺旋形状的贝壳著保护柔软的身体。不过,由于海中生存的寄居蟹主要在海中或海边生活,后足多为扁平。但陆寄居蟹习惯在离海岸较远的陆上生活,所以后足故为粗而呈圆筒形,以便在坚硬的地面活动,而最前的一对铗足亦比海生寄居蟹强壮,用以取食及防卫。
为了适应陆上的生活,陆寄居蟹在贝壳中积存非常少量的水,以防止柔软的腹部过于干燥,而其鳃也可在潮湿地方呼吸,所以陆寄居蟹必须定期补水分,不能长时间远离水源。
身体构造
[编辑]
(1)第二触角:主要功能是触觉,经常在走动的时候上下左右扫动,可辅助夜间视力,加强在夜间对空间的辨别。也在发生冲突时对敌方扫动触角威吓对方,亦有挑衅及吓阻之功用。
(2)第一触角:主要功能是嗅觉,食物及水的所在地都可以透过第二触角来辨别精确位置,对湿气尤为敏感。
(3)大螯:左螯,属第一胸足,主要功能是封住壳口、攀爬时加强对身体的固定、觅食时对食物的控制及夹取、抵御竞争者及天敌,力量极大,紧张时夹住的物体不会轻易放开。
(4)小螯:右螯,属第一胸足,明显比大螯小,可动指及第三关节处中间会有细毛,主要功能是撕碎食物送往口中、攀爬时加强对身体的固定、抵御竞争者及天敌,在紧张时会辅助撕碎大螯所夹住之物体。
(5)第二胸足:较第三胸足细且短,左右侧末节皆为圆筒状,主要功能为爬行,攀爬及跨越时,末节关节拥有极大力量可抱住、勾住物体,也可加强对食物夹取的控制。
(6)第三胸足:较第二胸足粗且长,左侧末节为片状,右侧末节为圆筒状,主要功能为爬行,攀爬及跨越时,末节关节拥有极大力量可抱住、勾住物体,也可加强对食物夹取的控制,左侧胸足则有封住壳口抵御外敌之功用。
(7)第四胸足:固定肢,短且小,末端为扁平状,藏于壳内不容易看见,唯有翻身时可以短露出,主要功能是帮助寄居蟹行走时对贝壳的支撑及固定身躯在壳内的位置。
(8)第五胸足:固定肢,短且小,末端为圆柱状,位于胸部及尾部的中间的腰节,藏于壳内不容易看见,唯有翻身时可以短露出,主要功能是帮助寄居蟹行走时对贝壳的支撑及固定身躯在壳内的位置,也可将排出的粪便以递传至颚足的方式清出贝壳外或整理腹部表皮及后甲内部的鳃之清洁,母蟹则另外可以整理腹部抱卵肢上面的蟹卵。
(9)眼睛:复眼,可左右移动改变视野,视力佳,可在数米外看见移动的物体,受损时也可透过蜕皮再生。
(10)前甲:形状稍稍隆起,体型越大的寄居蟹则前甲越长,质地坚硬,末端为全身甲壳的最后硬质部分,上方可托住贝壳。
(11)后甲:形状为倒心型,左右内侧有鳃室,质地柔软可被第五胸足掀起,不常看见,除非寄居蟹所居住为非螺壳之物体或是螺壳太小才有可能外露,因此处内部是寄居蟹的主要呼吸系统,也是最为需要保湿的部分。
(12)水袋:腹部上方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水袋,主要功能为储存水分,蜕皮时可供给水分帮忙撑大新皮,增加成长幅度。
(13)腹部:膜质化的表皮,没有外壳,包裹着大部分的内脏,质地柔软内有肌肉可卷于壳内,表皮上有四节退化的关节,母蟹则会在腹部上退化的第二、三、四关节左侧长出三对抱卵肢,公蟹则无。
(14)尾节:主要功能为勾住贝壳螺轴以防被拉出,形状如虾类尾扇,有五片,其中间尾扇下为肛门,多在遇到同类抢壳时可发出唧唧唧唧之声音以示警告。
生态环境
[编辑]陆寄居蟹是适应了热带气候的生物,在气温寒冷的冬季地域不能生存,在摄氏15度以下活动迟钝并陷入冬眠状态,如果这个状态持续长时间的话,陆寄居蟹就会死亡。陆寄居蟹也不可以长时间在水里,如果长时间放置水中会淹死。
食物
[编辑]陆寄居蟹是杂食性动物,日常食物包括多种植物和树上落下的果实,有时候也会吃腐烂的木材、动物及鱼类。陆寄居蟹在脱壳后会把旧壳吃掉,补充流失的钙用以制造新的外壳。
保育
[编辑]近年香港及台湾跟随日本等地引进陆寄居蟹作宠物,但由于缺乏监管,某些店铺饲养陆寄居蟹的卫生环境极差,在台湾也有一些商人制造“陆寄居蟹很容易饲养”的错觉,设计一些不适合陆寄居蟹居住的饲养箱图利,售货员亦未能教授顾客正确的饲养观念及方法,以致很多被饲养的陆寄居蟹死于非命。
此外,陆寄居蟹不能人工繁殖,故商人售卖的都是野生个体,由于过度捕捉,商人以斤为进量单位,大量大量的补抓,补抓后的大量个体亦未妥善照料,依学者与同行指出,其实际死伤情形均相当惨重,造成陆寄居蟹生态的空前严重浩劫。又市面上已很难见到体型较大的陆寄居蟹,表示成熟的野生陆寄居蟹数量正在急剧下降,虽然陆寄居蟹在国际上未被列为濒危物种,但个别产地已把牠们列为受威胁,加上污染和栖地破坏等问题,野生数量似乎极不乐观,有意饲养者应当留意。
- ^ Coenobita Latreille, 1829. GBIF. [2023-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4).
- ^ Rahayu, D. L,. H.-T. Shih and P. K. L. Ng. 2016. A New Species of Land Hermit Crab in the Genus Coenobita Latreille, 1829 from Singapore, Malaysia and Indonesia, previously confused with C. cavipes Stimpson, 1858 (Crustacea: Decapoda: Anomura: Coenobitidae). The Raffles Bulletin of Zoology. 34 (Part II): 470–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