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十二军夫墓
22°59′59″N 120°09′33″E / 22.999585°N 120.159242°E
安平十二军夫墓,亦作安平十二军伕墓[注 1],位于台湾台南市安平区的汤匙山公墓(安平第一公墓)[注 2],是日本当局于1938、1939年所建来纪念12名安平军夫的坟墓,但在墓碑下仅埋有指甲与头发等物[3]:1。由于他们是第一批为日本战死的台湾人,故日本让其享有与军人相等的待遇,给予厚葬[3]:1。墓碑以“前九后三”的方式排列,略呈“凸”字形[3]:47,而前面九座墓碑较早竖立,后来才又竖立三座墓碑[3]:2。
2010年4月2日安平文教基金会于此举办纪念活动,为日治时期结束后第一次的公开祭祀活动[4]。
背景沿革
[编辑]安平军夫
[编辑]1937年中日战争正式宣战后,由于日本方面组织军队进攻上海在短期内需要大量人力,遂从台湾征调军夫,而光是安平一地便有四百多人被征调[3]:44。当时安平区区长岛津秀太郎[注 3]以招揽工人为由招募人员,后来这些人到了陆军第二联队报到后才知道是要当军夫[3]:1。据这些军夫之一的何亦盛所述,当时日军对他们说是要去军部工作,后来他们这些被征召者是出发前穿上军服时才知道真相;报到次日搭火车前往基隆,沿途停靠车站有爱国妇人会成员上车敬酒欢送[6]:47。
这些军夫到了上海参与淞沪会战后,随军到过罗店镇、常熟、九江、南昌及武汉三镇等地后才返回安平,其中有人后来被二次征调[3]:1。据何亦盛口述的经历,他与其他安平军夫所搭的船在扬子江的罗店镇[注 4]上岸,之后他被编派到中支派遣军联队本部平田部队黑田支队,并负责运送枪弹米粮到罗店镇;当时日军正要进攻嘉定,但当时驻守嘉定的中国军队有经过训练,令日军死伤很多才攻下,之后他随部队移往镇江驻守[6]:47。在镇江驻守三个月后何亦盛随军到过无锡、江阴、安庆、九江、武昌,期间部队有强拉当地百姓来当军夫[注 5][6]:48。武汉会战[注 6]后,部队返回台湾,从屏东林边上岸,在屏东市待了一阵子后又到了上海与海南岛,过了四五个月后才退伍返乡[6]:49。另据何亦盛所述,他们这批军夫是最早去最晚回的一批,其他有的是做四个月、八个月或一年多的[6]:49。另据曾任军夫的许恭来所述,他是在1937年7月12日从基隆搭船到上海顶贵腰湾(疑应为“贵阳湾”[注 7])登陆,后到罗店镇、嘉定,后来日军准备打广东,途中命令回台湾休息,于屏东佳冬脚上岸、经内埔到屏东休息一个月后再从高雄港到上海,转搭火车至杭州行军,到过嘉兴、宜兴、太湖、无锡、江阴、镇江、安庆、马头镇、湖口、九江、武昌,之后从汉口搭船沿长江到上海,之后从珠海登陆广东,到过佛山、三水,然后才返回台湾高雄[3]:54。
而从1937年7月14日到1939年5月19日亡故的台湾军夫共有4884人,其中除了安平十二军夫墓的十二位安平军夫外,已知尚有张水与王朝宗两位安平军夫[3]:20。
兴建经过
[编辑]安平十二军夫墓的前面九座于1938年兴建,官方并为这些死者举行联队葬[注 8]、市葬[注 9]、街葬[注 10],并于1938年5月7日举行埋骨式典礼[3]:1。次年又增设三座墓碑[3]:2。
埋葬者
[编辑]以下资料主要来自《安平军夫的故事》所录之墓志铭[3]:3-15:
墓碑 | 姓名 | 死因 | 死亡 日期 |
死亡地点 | 简介 | 备注 |
---|---|---|---|---|---|---|
蔡勇传 | 病故 | 1938年1月9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上海工作站医院 |
安平公学校毕业,后进入制盐会社工作;担任军夫后在高桥部队里工作,于回台前病故。得年21岁。 | ||
王阿贫 | 公伤病故 | 1938年3月2日 | 日治台湾 屏东陆军医院 |
安平公学校毕业,后进入制盐会社工作;1937年9月12日于高桥部队担任军夫,于1938年2月末搬运用品时受伤,后于医院病故。得年24岁。 | ||
孙𦬬莱 | 战死 | 1937年10月5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
幼年即以臂力过人出名,后在高桥部队高射炮队担任军夫,1937年10月5日在罗店镇搬运弹药时中弹,从桥上坠入运河中身亡。得年23岁。 | 1943年10月14日入祀日本靖国神社[3]:5 | |
黄明莱[注 11] | 战伤病故 | 1937年10月7日 | 中华民国 贵阳湾医院[注 12] (野战预备病二五班[3]:32) |
因有商业才能而被安平实业家重用,后于高桥部队担任军夫,于1937年10月4日在罗店镇附近的战斗中受伤,不久后病故。得年28岁。 | 1943年10月14日入祀日本靖国神社[3]:32。 | |
林水成 | 战死 | 1937年12月19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卢山[注 13] |
年幼时父母皆亡,受叔父林红毛熏陶,于安平公学校毕业后投入实业界养育二弟,同时担任保甲壮丁团团员;后于高桥部队担任军夫,在罗店镇的战斗中表现出色而升任军夫主管(日语:軍夫取締)。1937年12月与部队进攻常熟途中,在12月19日夜间于江苏省卢山山巅中弹阵亡。得年29岁。 | 1943年10月14日入祀日本靖国神社[3]:7 | |
蔡连 | 战死 | 1937年10月4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注 14] |
年少从事水运业,后进入制盐会社工作;后在高桥部队机关枪队担任军夫,于1937年10月4日于罗店镇附近遭迫击炮击中战死。享年41岁。 | ||
洪清山 | 战死 | 1937年9月29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
安平公学校毕业后在饮食店工作;后在高桥部队机关枪队担任军夫,于1937年9月29日于罗店镇附近战死。得年17岁。 | ||
陈养 | 战死 | 1937年9月28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宝山县罗店镇 |
生来身体虚弱,后与儿子陈阿云[注 15]一同担任军夫,1937年9月28日战死。死前将长子找来,遗言“七生报国”,被报纸写称是楠公父子再现[注 16]。享年51岁。 | ||
陈丁 | 病故 | 1937年11月30日 | 中华民国 江苏省上海平站医院 |
年少即继承家中的渔业事业,后在高桥部队担任军夫,于1937年11月中旬随军队在白茆口[注 17]登陆进攻常熟途中患病,同年11月30日上午七点病逝。享年46岁。 | ||
蔡福来 | 病故 | 1938年8月13日 | 日治台湾 台北医院 |
原在台南驿担任搬运工[3]:13。于高桥部队担任军夫后,1937年9月15日开始参与在罗店镇与常熟等地的战斗;武汉会战开打时,在平田部队担任军夫,于江苏省靖江附近患病,某日奉命退回本土,复归原队途中病逝于台北医院。享年38岁。 | 逝世后获颁旭日勋章八等[3]:13。 | |
李秉仁 | 战死 | 1938年9月14日 | 中华民国 江西省南昌 |
于高桥部队担任军夫后,1937年9月15日开始参与在罗店镇与常熟等地的战斗;武汉会战开打时,在平田部队担任军夫,参与安庆、马头镇、彭泽、湖口、九江等地的战斗,而当部队往阳新方向追击途中于南昌附近的战斗中中弹身亡。享年33岁。 | ||
谢天德 | 战死 | 1938年6月28日 | 中华民国 江西省彭泽 |
于高桥部队担任军夫后,1937年9月15日开始参与在罗店镇与常熟等地的战斗;武汉会战开打时,在平田部队担任军夫,参与安庆、马头镇、彭泽、湖口、九江等地的战斗,后于彭泽附近中弹身亡。得年28岁。 | 1943年10月14日入祀日本靖国神社[3]:33。 |
建筑
[编辑]安平十二军夫墓的十二座墓碑石材为花岗石,以“前九后三”的方式排列,前面九座落成于1938年4月,后面三座落成于1939年3月[3]:2。墓碑前面写着“故陆军军属某某某墓”(日语:故陸軍々屬……墓),后面则是台南州知事川村直冈所识,王学石所书的墓志铭[3]:2。而在墓前原有参道与四座由台南佛教会在1938年4月捐建的石灯笼[3]:2,现已不存,但有重制一座石灯笼。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墓碑上面使用的是“军属”一词,其详细格式为“故陆军军属 某某某墓”。
- ^ 汤匙山公墓是安平历史悠久的墓葬区,荷治时期为乌特勒支堡的所在地,后来成为历代安平居民埋葬祖先之处,于1990年宣告禁葬[1][2]。
- ^ 岛津秀太郎(1893年12月16日-?),日本大阪出生,1910年毕业于大阪的明星商业学校(今明星中学校·高等学校),后来工作于北滨银行、光明洋行大连本社,于1920年进入大日本盐业[5]。1926年时来台,曾担任大日本盐业安平出张所所长兼布袋出张所所长,以及台南市市会议员、安平区区长[5]。
- ^ 口述资料原记为“卢店镇”[6]:47,但应为罗店镇(参阅《安平军夫的故事》第48页),故改之。
- ^ 关于这些当地百姓与他们的相处情形,据何亦盛表示:“我们一起工作有一段时间,大家虽然语言不通,都靠比手划脚,但彼此知道是中国人,心中都有同胞之情,他们一听我们是台湾来的,感情甚笃”[6]:49。
- ^ 口述资料原记为“武卫会战”[6]:49,但应为武汉会战。
- ^ 请参阅“埋葬者”一节关于黄明莱死亡地点的注释。
- ^ 陆军第二联队队长主祭
- ^ 台南市尹主祭,1938年2月5日
- ^ 安平区区长主祭
- ^ 墓碑本身与日本靖国神社记录作“黄明来”[3]:32;此处从《安平军夫的故事》一书作“黄明莱”[3]:6、19。
- ^ 原文作“贵腰湾”。参阅日本熊本县护国神社的网站队“台湾军忠魂碑”的介绍——“昭和12年7月、日支事変勃発するや勇躍征途に就き、中支貴腰湾に敵前上陸を敢行。以後揚子江沿岸を遡江進撃して怒涛の如き敵軍を撃破し、遂に武漢三鎮を陥落せしめ、陸の魚雷と激賞された。”——可知这个地点在1937年7月到1938年的武汉会战之间曾有日军登陆过[7],疑应为淞沪会战中由日军重藤支队登陆的贵阳湾(1937年9月14日),遂改之。
- ^ 原文作“庐山”,疑为“卢山”之误,遂改之。
- ^ 原文写作中华民国江苏省沪海道罗店镇,但沪海道已在1927年裁撤。
- ^ 陈阿云(1917年-1981年),与父亲住在安平街762番地,并于文朱殿前卖鱼丸汤;日后又被派往海南岛,二次大战后则迁居高雄鼓山区哈玛星文龙宫旁当码头工人[3]:10。
- ^ 此事在1943年3月被列入公学校初等科教科书[3]:10。
- ^ 原文作“白郊口”,但参阅中方资料应为“白茆口”[8],故改之。
参考来源
[编辑]- ^ 洪瑞琴. 風水不能破祖墳不能動 整頓湯匙山難啦!. 自由时报. 2009-11-16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2).
- ^ 庄汉昌. 南市/遷移「湯匙山」墳墓 議員馬崇喜極力反對. 今日新闻网. 2009-11-04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3).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谢启文. 《安平軍夫的故事》. 财团法人安平文教基金会. 2012年4月. ISBN 978-986-85861-4-7.
- ^ 庄汉昌. 南市/時隔73年 安平十二軍伕祭重現. 今日新闻网. 2010-04-02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 ^ 5.0 5.1 林雪娟. 日治安平區長後代訪安平. 中华日报. 2013-12-06 [201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3).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郑道聪. 〈何亦盛先生第一次採訪記錄〉(1995年7月15日). 《安平人 安平耆老口述歷史暨圖像集 第一輯》. 财团法人安平文教基金会. 2002年6月.
- ^ 境内紹介. 熊本県护国神社. [201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5).
- ^ 黎霞. 图说抗日战争10、国军从上海撤退. 上海档案信息网. 2012-10-11 [201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