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高縣
高縣
高縣,系四川省南部的一個縣(重慶與四川分開後,高縣位於四川東南部)。 位於東經104º21』~104º48』、北緯28º11』~28º47』之間。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東鄰珙縣、長寧,西接宜賓縣,南界筠連,北與宜賓市翠屏區相望,東北、西南分別與南溪和雲南省鹽津縣毗連。縣城慶符鎮距翠屏區55公里。縣境南北長61公里,東西寬32公里,面積1321平方公里。地形山地、丘陵、槽壩相間,分別佔43.88%。43.72%、12.4%。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性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8.1℃,降水量1021上毫米,無霜期360天。有大小溪河31條,分屬金沙江和長江水系,其中南廣河為縣內最大河流,境內流程40公里。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8萬千瓦,可開發量6萬千瓦。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無煙煤,藏量3.7億噸,石灰石5億噸,石英砂1000萬噸。有紫砂陶泥,藏量1億噸,泥質優良,可塑性強,其藏量和品位,除江蘇宜興外為全國罕見。 唐以前,縣境漢為南廣縣地。自唐以後,均因山川險峻而以「高」字命名。唐置羈康高州。元置高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州為縣,正德中復為州,清順治初年又改為縣。民國以降,縣名未改。1960年將原慶符縣併入。先後隸屬於敘州府、下川南道、永寧道、四川省第六行政督察區、宜賓專區、宜賓地區。1945年縣境內南部沐愛等14鄉析出,設沐愛治所,1948年建沐愛縣,1950年撤銷沐愛縣,併入筠連縣。2001年,高縣縣政府治所獲准由文江鎮遷慶符鎮。轄文江鎮、嘉樂鎮、羅場鎮、蕉村鎮、慶符鎮、可久鎮、來復鎮、大窩鎮、沙河鎮、復興鎮、月江鎮、勝天鎮、騰龍鄉、白廟鄉、趲灘鄉、仁愛鄉、落潤鄉、羊田鄉、翻身鄉、賈村鄉、四烈鄉、瀠溪鄉、慶嶺鄉、雙河鄉等24個鄉鎮。省道川雲中路縱貫縣境,宜筠鐵路穿越縣境東北部。人口約50萬。 新編《高縣誌》於1998年10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發行。原國務院總理李鵬親筆為其家鄉的《高縣誌》題辭:"編修高縣縣誌,促進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已故全國文聯副主席陽翰笙為該書題寫書名。全書原則上以1911年為上限,下限至1990年。清康熙25年編有《高縣誌》、《慶符縣誌》。
縣內名人: 李碩勛,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先後在敘府聯合中學、四川省立一中、北京弘達學院和上海大學就讀,1924年由團員轉為黨員。他是上海1925年「五卅」愛國運動領導人之一,是第七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委員長,上海反帝大同盟主席,全國學聯總會黨團書記,1926年第八屆全國學生代表大會書記。1926年底調團中央工作,旋即派到北伐軍第四軍第25師擔任政治部主任,成為我黨早期參與領導軍事鬥爭的先驅之一。1927年他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是主力部隊第25師的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師長是葉挺的得力助手周士第,陳毅元帥當時是該師主力團第73團黨代表,林彪元帥當時是第73團的連長)。起義失敗後,朱德領導的前敵委員會委託周士第和李碩勛到上海中央匯報工作,朱德和陳毅則帶領起義軍餘部開始游擊戰爭。李碩勛到上海後,從事華東各省的黨組織白區鬥爭和軍運,先後擔任江蘇省委秘書長、主持省委工作;浙江省軍委書記、代理省委書記;上海滬西區位書記、滬中區位書記,領導工運;後擔任江蘇省軍委書記,指導組建蘇北紅14軍(後失敗)。1930年春,任中央軍委委員兼江蘇軍委書記,成為周恩來的主要軍事助手之一,後指導河南省組建了紅17軍,後改任江南省軍委書記。1931年春任中央蘇區紅7軍政委,6月改任廣東省軍委書記,駐香港。7月7日赴海南島主持軍事會議,一上島即被捕,9月16日在海口市英勇就義。 陽翰笙,原名歐陽本義,筆名華漢,是我國著名的戲劇家,左翼作家領袖之一。1925年入黨,1926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軍校中共黨總支書記。1929年任左聯黨團書記、左翼文化總同盟黨團書記,中央文委書記。1933年進入上海藝華影業公司,和田漢主持編劇委員會。抗戰期間,他創作了《草莽英雄》、《天國春秋》《李秀成之死》、《塞上風雲》、《八百壯士》等話劇和電影劇本,1938年就任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主任秘書,是政治部副部長周恩來和三廳庭長郭沫若的主要助手。1945年後,他去上海領導進步電影工作。建國後,陽翰笙任政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國務院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國文聯秘書長、副主席、黨組書記,是周總理領導文化工作的主要助手之一。陽翰笙一生寫作了18部電影劇本,8部話劇以及若干中短篇小說,其中話劇《天國春秋》、《草莽英雄》和電影《萬家燈火》是他的代表作。陽翰笙是我國電影事業的締造者之一,是抗戰話劇運動的中堅。 張錫龍,紅三軍團高級將領。1926年在中法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同年參加南昌起義。後被黨組織派到蘇聯高級步兵學校學習軍事,1930年回國,在中共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工作。不久去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紅三軍團第三軍參謀長、第七軍軍長、第三軍團第四師師長。後在團村戰鬥中犧牲。張錫龍和彭雪楓、黃克誠等知名大將是彭德懷元帥麾下同一級別的將領。(一說張錫龍是長寧縣人,因慶符縣和長寧縣有部分鄉鎮調整過區劃,存疑)
從1928年到1947年,高縣境內一直有中共領導的紅軍游擊隊活動,到1949年還有200多人的游擊隊配合解放軍。
1928年5月,中共川南特委決定以慶符縣(現高縣)漢王山地區為中心開展武裝鬥爭,派袁敦厚、王澤嘉在沙河驛設立聯絡點,繼續籌組革命武裝。1928年6月「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在長寧太平場正式建立,王澤嘉任團長,袁敦厚任政委。同年秋天,在當地農會組織的密切配合下,王澤嘉率隊襲擊高縣趲灘鄉,這是紅軍首次在高縣活動。1929年6月,川南工農革命軍獨立團更名為「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部隊由100多人迅速擴大到1000餘人,以長寧為中心,轉戰在漢王山地區的沙河、復興、月江、勝天和高縣的趲灘、仁愛、白廟等鄉鎮和珙縣、興文、江安等川南8縣和雲貴兩省邊區一帶。 1930年7、8月,四川紅軍第四路游擊隊支隊長王學勤、王世方等聯繫川南革命軍獨立團倖存的戰士20餘人到慶符縣(現高縣)漢王山地區隱蔽。1932年2月,王學勤、王瑞華、王世方到貴州赤水購買槍支在瀘州藍田被逮捕於同年6月被殺害於宜賓府堂壩。後王吉成從赤水購買槍支準備在漢王山繼續集積隊伍,途經慶符祭天壩(現高縣勝天鎮),被鄉長李治山發現逮捕殺害。「四王」犧牲後,游擊隊因沒有領導人而轉入長期隱蔽鬥爭。 1935年2月10日,中央軍委為掩護中央紅軍主力的戰略轉移,從紅一方面軍抽調幹部、戰士400餘人(主要是紅三軍團編餘幹部),組建為中共川南特委和中國工農紅軍川南遊擊縱隊(後改名為中共川滇黔邊區特委和中國工農紅軍川滇黔邊區游擊縱隊),於6、7兩月進入高縣的維新、樂義、騰達、民主(落木柔)、鞏固(解放)、政治(鎮舟)、武德、中心(蒿壩)、沐愛等9個鄉鎮(1953年10月由高縣劃入筠連縣轄),迂迴穿插,反擊敵軍的圍追堵截,在樂義、維新、新場、沐愛、落木柔等地給敵人以重創。縱隊政委徐策是長寧人,當時是紅三軍團第6師政委,因6師撤銷而被留下打游擊;縱隊司令姓王,本是朱總司令的警衛員,因違反軍紀在古田會議後被開除軍籍,回鄉後按紅軍制度組建了一支小型游擊隊,和徐策部隊合編後任縱隊司令。7月13日,徐策率紅軍游擊縱隊在反擊川滇黔三省圍剿中壯烈犧牲,新任特委書記兼縱隊政委餘澤鴻與司令員劉干臣,於7月21日,從雲南省彝良縣小草壩出發,次日佔領筠連縣巡司場。7月26日進入筠連縣蒿壩,揮軍南下,一舉攻克時筠連縣城。在農曆7、8月份,紅軍邊區游擊縱隊從珙縣恆豐進入慶符縣趲灘,轉戰趲灘、仁愛、白廟和漢王山等區域,在趲灘鄉龍旺村,餘澤鴻召開群眾大會,鎮壓了當地惡霸羅道忠。1936年,邊區游擊縱隊在國民黨「三省會剿」中失利,邊區游擊縱隊雲南支隊與縱隊失去聯繫,便在殷祿才率領下,改名為雲貴川抗日後援軍,轉戰在川、滇、黔邊區的慶符縣的玉皇(今四烈)、可久、羊田、羅家(今高縣羅場)和筠連、珙縣、興文、江安、敘永等縣,組織戰鬥20多次,組織發動抗日,獨立自主堅持鬥爭,一直到1947年3月。
高縣的反面典型:
2004年3月22日晚,央視《焦點訪談》以「盼不來的驗收」為題,披露了宜賓市高縣仁愛鄉在退耕還林中對退耕面積分散的農戶不予驗收、對存在虛報冒領的業主進行驗收等問題後,國家有關部門和省委、省政府對此事非常關注,有關領導分別作出重要指示,並派出了調研工作組。宜賓市委、市政府也迅速成立專門工作組對有關情況進行調查核實和及時處理。經調查核實,《焦點訪談》所反映的問題屬實。為此,宜賓市委決定:高縣縣委、縣政府對仁愛鄉在退耕還林中存在政策不落實等問題負有領導責任,責成高縣縣委、縣政府向市委、市政府作出深刻檢查;高縣縣委書記王邦興、高縣人民政府縣長吳建華對問題負有重要領導責任,同意二人分別引咎辭去縣委書記、縣長職務;對仁愛鄉負有重要領導責任的縣級領導和相關責任人,分別給予黨紀和行政處分;已涉嫌觸犯刑法的有關人員,移送司法機關作進一步調查。
著作權說明
[編輯]- 高縣:懷疑侵權[原創研究?]--Wing 08:18 2005年9月1日 (UTC)
- 管理員,我是維基百科高縣的作者,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們,我沒有侵權,這篇文章我花了很大功夫寫的。
- 以前有個叫SHIZHAO的管理員刪除過我的第一稿,這個我認;但我的第二稿已經有很大的不同了,他看也不看就胡亂刪除,現在我的第三稿,絕對是原創,請恢復我的正常頁面。
- 這個條目中的人物應該只保留人名列表,人物介紹應為每一個人單開條目進行。
我已經修改過了,但是不會做列表,請管理員幫忙做一下。--用心閣(對話頁) 11:14 2005年9月4日 (UTC)
- (:)回應:侵權要有充分證據。—Hkhk59333(留言) 2010年5月7日 (五) 12:1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