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各向異性
外觀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小作品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
|||||||||||||||||
---|---|---|---|---|---|---|---|---|---|---|---|---|---|---|---|---|---|
|
移動請求
[編輯]- 非均向性 → 各向異性:合併編輯歷史。—Iokseng(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01:50 (UTC)
- 均向性 → 各向同性:合併編輯歷史。—Iokseng(留言) 2011年3月2日 (三) 01:50 (UTC)
- (!)意見 有任何意見嗎?若無意見,我再過幾個鐘頭合併。(合併要比移動麻煩多,而且更難回復,所以我想確定一下無意見)。 --Nlu (留言) 2011年3月3日 (四) 16:25 (UTC)
- (!)意見 看起來無人反對,但今天我比想像的要忙。再過幾個鐘頭。。。(當然,如果在這時間內有別的管理員有空。。。) --Nlu (留言) 2011年3月4日 (五) 01:40 (UTC)
- 完成 --Nlu (留言) 2011年3月4日 (五) 06:37 (UTC)
- (!)意見 關於名詞的部分,個人認為非均向性或是非各向同性會比各向異性要來得貼切,因為各向同性的意思是某個參數在一空間中的各個方向皆同,並沒有於某個方向上有特殊的分佈,英文上則是Not directionally dependent。而各向異性在中文的意義上則傾向於『各個方向皆不同』,然而Anisotropy並沒有說different in all directions,只是Directionally dependent。Anisotropy也包括在一特定方向上不同,但是在其他方向均同的情況。由於Isotropy在學術界似乎已廣為被翻譯成『各向同性』了,所以個人認為就Anisotropy而言,非各向同性會是更好的翻譯。 --Hojohan (留言) 2015年10月23日 (五) 15:15 (UTC)
本頁面含錯誤的地球物理及地質基本概念
[編輯]地質學文中敘述如下:
「在地球物理的研究領域常常使用的是地震波的非均向性,意指地震波在不同方向傳遞的波速不同。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岩石的組成礦物本身就是不具有均向性的,而且大部分的造岩礦物都具有此現象,例如石英、長石、橄欖石。當地震波傳遞經過此種晶體時,會造成垂直方向振動的波與水平方向振動的波波速不同,當地震波抵達測站後,測站會量到兩個不同方向振動的波抵達之時間差。藉由量測時間差,就可以推知地球內部礦物的分佈情況。」
缺失地震波規模概念-在實驗室利用聲波(極高頻率地震波)可測出礦物波速的各向異性,但在野外地震波為低頻率,其波長大於礦物晶體大小百倍以上。地震波波速和礦物晶體無關。
缺失普通物理概念-地震波被激發時,自然產生縱波(垂直方向振動)和橫波(水平方向振動)其速度和密度,體積模量及剪切模量而定。和礦物晶體方向無關。兩種波抵達測站之時差,只能判斷震源距離,和礦物分佈無關。
缺失岩石學概念-岩石有不同礦物組成,礦物顆粒在岩石中的排列是非均一的(變質岩列外)。除非岩石由單一礦物組成,並且結晶軸排列一致,否則地震波波速和礦物晶體無關。
若要達到原文中之敘述,需待諾貝爾獎金級之突破
敬請專家斟酌--陳建民(留言) 2022年10月18日 (二) 03:3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