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1941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1年春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1年春,新四軍下轄第1、2、3、4、5、6、7師、獨立旅,共計90000餘人。
背景
[編輯]1940年10月,國民黨正副參謀總長發給朱彭葉項「皓電」,要求八路軍、新四軍一律開往黃河以北。毛澤東以上述受令者「朱彭葉項」四人名義答覆:「同意將安徽南部的新四軍部隊調到長江以北。」但新四軍並未如皓電所言立即移防,而衝突仍繼續。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皖南事變,葉挺被扣,項英遇害,蔣介石下令取消新四軍番號。20日,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重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軍部,以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軍部以華中總指揮部為基礎宣告成立。隨後成立了中共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又稱新四軍分會,劉少奇為書記,陳毅、張雲逸、鄧子恢、賴傳珠為委員。
新軍部將長江南北的新四軍和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統一整編為7個師1個獨立旅。共9萬人。
軍部
[編輯]代理軍長陳毅、政治委員劉少奇、副軍長張雲逸、參謀長賴傳珠、政治部主任鄧子恢。
司令部
[編輯]政治部
[編輯]其他部門
[編輯]- 供給部:部長宋裕和,副部長葉進明
- 衛生部:部長沈其震,副部長戴濟民、崔義田、齊仲桓
- 軍工部:部長韓振紀,副部長吳師孟、孫象涵、喻篙岳
- 財政經濟部:部長朱毅,副部長李人俊、駱耕漠。
- 獨立旅:由八路軍115師教導第5旅改編,旅長梁興初,政治委員羅華生,副旅長吳世安,參謀長李梓斌,政治部主任劉興元。(1942年12月,仍稱八路軍115師教導第5旅。)
- 軍部特務團:團長姜茂生[1]、熊應堂(後)、政治委員邱相田[1]、參謀長張雲龍、政治處主任吳驥悶、闕中一(後)
第一師
[編輯]由蘇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師長粟裕、政治委員劉炎、副師長葉飛、政治部主任鍾期光。
第1旅
[編輯]第1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葉飛(後政委韋一平),副旅長陳玉生,參謀長張藩,政治部主任吉洛、阮英平(後),副主任許家屯。
- 供給部:部長楊步青、政治委員周文在
- 第1團:團長王萱春、政治委員喬信明、副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曾如清、參謀長湯萬一、劉亨雲(後)
- 第2團:團長廖政國、張宜友(後)、政治委員張潮夫、李一平(後)、參謀長吳森亞、梅子益(後)、政治處主任孫克驥、朱群(後)
- 第3團:團長田鐵夫、謝友才(後)、政治委員李一平、張抄(後)、副團長陳宗寶、參謀長謝友才
第2旅
[編輯]第2旅,旅長王必成,政治委員劉培善,副旅長段煥競,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陳時夫。
- 供給部:部長黃志遠、陳望歧(後)
- 第4團:團長段煥競、劉別生(後)、政治委員郭猛、參謀長俞炳輝、政治處主任童炎生、郭猛(兼)
- 第5團:團長張強生、政治委員吳嘉民、參謀長林偉生、政治處主任林勝國
- 第6團:團長張日清、劉史明(後)、政治委員羅維道,參謀長劉史明、柴榮生(後)、政治處主任賀桂華、汪志華(後)
第3旅
[編輯]第3旅,旅長陶勇、政治委員劉先勝、吉洛(後)、參謀長張震東、梅嘉生(後)、政治部主任盧勝、副主任符確堅、彭德清(後)。
- 供給部:部長賴暢茂
- 衛生部:部長高黎明
- 第7團:團長黃才勝、嚴昌榮(後),政治委員吳載文、汪克明(後),副團長嚴橋營、參謀長朱傳保,政治處主任符確堅、劉亞奇(後)、鮑志椿(後)
- 第8團:團長王澄、政治委員羅桂華、彭德清(後)、參謀長朱傳保[1]、政治處主任鮑志椿、姚力(後)
- 第9團:團長廖昌金、李志民(後)、政治委員羅永華、李干輝(後)、參謀長蔣克定、政治處主任羅永華(兼)、韓念龍(後)[3]
第二師
[編輯]由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師長張雲逸、政委鄭位三、副師長羅炳輝、參謀長周駿鳴、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張勁夫。
第4旅
[編輯]第4旅,旅長梁從學,政治委員王集成,副旅長吳世安,參謀長黃一平、詹化雨、黃序周,政治部主任李世焱、王集成(後兼)
- 第10團:團長秦賢安、政治委員李士炎、鍾明彪(後)、副團長程啟文、參謀長胡定千、王鳳岐(後)、程啟文(後兼)、政治處主任蔡炳臣、童人和(後)、副主任許軍成
- 第11團:團長吳華奪[1]、政治委員高志榮、蔡炳臣(後)、參謀長文咸生、政治處主任李清泉
- 第12團:團長杜國平、譚知耕(後代),政治委員徐海珊、余嗣貴(後),參謀長譚知耕,政治處主任裴先白
第5旅
[編輯]第5旅,旅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副旅長林英堅,參謀長黃序周、張元壽(後),政治部主任張勁夫、侯政(後)。
- 第13團:團長林英堅(兼)、劉別生(後)、政治委員祝世鳳、副團長萬載陽、參謀長黃立咎、黃茶(後)、政治處主任江騰蛟
- 第14團:團長徐生康、政治委員童浩生、胡備(後)、副團長兼參謀長宋文、政治處主任胡煒、袁友義(後)[4]
- 第15團:團長饒守坤、劉起增(後)、政治委員朱雲謙 、參謀長胡定南、胡健英(後)、政治處主任王敬群、胡少卿(後)、沈右榜(後)
第6旅
[編輯]第6旅,旅長兼政治委員譚希林,副旅長孫仲德,參謀長朱紹清,副參謀長黃元慶、政治部主任張樹才、徐祥亨。
- 第16團:團長張翼翔、政治委員鄧少東、副團長李世懷、蘭金祝(後)、參謀長朱鶴雲、政治處主任鄭慶和
- 第17團:團長艾明山(後)、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殷紹禮、副團長李占彪
- 第18團:團長陳慶先、政治委員廖成美、副團長艾明山、參謀長方和平、政治處主任楊效春
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
[編輯]司令員楊梅生,政治委員劉順元,副司令員羅占雲,參謀長趙俊真,政治部主任侯政,副主任李代耕。
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編輯]司令員鄭抱真,政治委員譚光廷,參謀長李國厚,副參謀長孫濟民,政治部主任張執一、黃岩(後)。
第三師
[編輯]由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黃克誠、副師長張愛萍、參謀長彭雄,政治部主任吳文玉。
第7旅
[編輯]第7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汪克明(後),副旅長田維揚,參謀長黃煒華,政治部主任郭成柱。
- 第19團:團長胡炳雲、政治委員王東保、劉錦屏(後)、副團長朱慶祥、張萬春(後)、參謀長宋立榮、政治處主任石瑛
- 第20團:團長黃煒華、王東保(後)、政治委員馮志祥、副團長馬仁輝、參謀長李榮泗、政治處主任宋維栻、魏佑鑄(後)
- 第21團:團長俞增林、政治委員羅友榮、洪靜敏(後)、副團長王良太、參謀長鍾玉祥、政治處主任陳友仁
第8旅
[編輯]第8旅,旅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副旅長常玉清,參謀長胡繼成、政治部主任李雪三。
- 第22團:團長張天雲、政治委員張池明、副團長童世明、參謀長尹捷峰、莊林(後)、政治處主任張池明(兼)、劉贊洲(後)[5]
- 第23團:團長覃健、鮑啟祥(後)、政治委員賀大增、副團長黃忠誠、參謀長葉建民、政治處主任沈東屏、陳志芳(後)
- 第24團:團長胡繼成、謝振華(後)、政治委員魯啟祥、李少元(後)、副團長陳發鴻、參謀長胡品三(後)、政治處主任李少元、程世清
(後)
第9旅
[編輯]第9旅,旅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參謀長楊志雅,政治部主任張震球。(1941年9月與第四師第十旅對換建制)
- 第25團:團長徐體三、政治委員李浩然、副團長沙風、政治處主任顧寒星
- 第26團:團長翁徐文、羅應懷(後)、政治委員謝錫玉、劉錫光(後)、副團長兼參謀長嚴光、政治處主任胡發祥、章震(後)
- 第27團:團長趙匯川、政治委員蔣明、王靜敏(後)、參謀長何玉祥、劉文學(後)、政治處主任孫朝旭
鹽阜軍區
[編輯]1941年6月組建,司令員洪學智、政治委員劉彬、政治部主任楊光池。12月由第三師兼鹽阜軍區。
淮海軍區
[編輯]皖東北保安司令部
[編輯]副司令員常玉清
- 宿東獨立團
第四師
[編輯]由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吳芝圃(代),副主任賴毅、孔石泉(後)。
- 騎兵團:團長兼政治委員黎同新、副團長周純麟(1941年8月組建。)
- 睢杞獨立團:團長馬玉堂、政委王其梅、政治處主任張劍石
- 抗日軍政大學第4分校:校長兼政治委員彭雪楓(兼)、副校長吳芝圃(兼)、教育長劉清明、政治部主任李干輝、副主任張明河
第10旅
[編輯]第10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金明(後),參謀長沈啟賢,副參謀長馮志湘,政治部主任康志強(兼)、高農斧(後)。
- 供給處:處長肖志賢
- 軍醫處:處長李永春
- 第28團:團長馮志湘、羅保連、政治委員朱世金、蔡文福(後)、參謀長晏盛明、政治處主任溫潤生
- 第29團:團長王德榮、政治委員王德貴、副團長周世忠、參謀長張竭誠、政治部主任尤奮濤
第11旅
[編輯]第11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副旅長張太生,政治部主任黎同新。
- 供給處:處長白辛夫
- 第31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張太生(兼)、副團長陳芳明、參謀長羅傑、政治處主任張彤
- 第32團:團長姚運良、趙海楓(後)、政治委員周啟邦、參謀長扶廷修、吳忠泰(後)、政治處主任喻新華
- 第33團:團長藍僑、政治委員王其梅、參謀長劉東光、政治處主任賀恩寬
第12旅
[編輯]第12旅,旅長譚友林(饒子健代),政治委員賴毅,副旅長黃思沛,參謀長羅保廉,政治部主任劉作孚。1941年6月,第12旅撤銷番號,所屬各團歸師部直接指揮。
- 第34團:團長張永遠、魯子傅(後)、政治委員李延傑、劉作孚(後)、李忠道(後)、副團長張登先、政治處主任劉增奎、萬慶夫(後)
- 第35團:團長張松濤、政委蔡文福、副團長李秉素、參謀長李春台、政治處主任程壁源[9]
1941年3、4月間與第十二旅合編,旅長縱翰民,政治委員李忠道,參謀長廉平,政治部主任陳其五。
第五師
[編輯]由豫鄂挺進縱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李先念,參謀長劉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質斌,副主任王翰。1942年7月,新四軍5師改由中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建制上仍隸屬新四軍。
- 司令部
- 政治部
- 後勤部:部長許金彪、政治委員羅時初、副部長楊文忠
- 衛生部:部長栗秀真、政治委員曾昌華、醫務主任孫光珠
- 隨營軍事學校:校長李先念(兼)、政治委員黃春庭、李先念(後兼)、副政治委員黃春庭(後)、政治部主任冷新華
- 特務團:團長張水泉、政治委員岳林、參謀長譚執政、政治處主任余潛
- 鄂豫邊區黨委警衛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汪進先
- 鄂南獨立第5團:團長王甦、政治委員黃金德
- 鄂北支隊:支隊長兼政治委員余劍天、副支隊長宋斌
- 信應獨立團:團長蔡武
第13旅
[編輯]第13旅,旅長周志堅,政治委員方正平,副旅長蕭遠久,參謀長黃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
- 第37團:團長夏世厚、政治委員戈平、參謀長黃世良、政治處主任杜憲邦
- 第38團:團長蕭遠久(兼)、政治委員栗在山、李人林(後)、副團長梁天雲、參謀長羅孟剛、政治處主任白相國[10]
- 第39團:團長蔡松榮、政治委員楊煥民、胡林(後)、副團長黃世德、參謀長朱仿、政治處主任劉子海
第14旅
[編輯]第14旅,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張體學,副旅長吳林煥,參謀長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農苔。
第15旅
[編輯]第15旅,旅長王海山,政治委員周志剛,副旅長朱立文,參謀長張文津,政治部主任張執一。1942年4月,第十四旅、第十五旅、特務旅撤編。
- 第4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朱立文(後胡林任政委)、副團長張卓然、參謀長楊子仿、林光耀(後)、政治處主任林滔、雷天明
- 第44團:團長黃人傑、政治委員黃德奎、副團長許太鵬、參謀長劉友海、政治處主任方正
- 第45團:團長曹玉清、政治委員李福泰、政治處主任馬信凡(後)
第一游擊縱隊
[編輯]司令員楊經曲,政治委員張執一,政治部主任王潛。於1941年5月撤編。
- 第1團
- 第3團
第二游擊縱隊
[編輯]由原第7團與信南地方武裝組建,11月撤銷,司令員黃霖,政治委員黃霖(兼)、劉子厚(後),副司令員馮仁恩、參謀長余學禮,政治部主任余英。
- 第4團
- 第6團
第三游擊縱隊
[編輯]1941年9月由鄂東地方武裝組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何耀榜。同年11月併入特務旅。
- 獨立第2團:團長兼政治委員何耀榜
特務旅
[編輯]1941年11月組建,旅長羅厚福,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何耀榜。
- 第1團(原40團)
- 第3團(原第3游擊縱隊)
鄂豫邊區抗日保安司令部
[編輯]第六師
[編輯]由新四軍江南部隊改編,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羅忠毅。1941年11月,第六師併入第一師,對外保留番號。一師二旅併入十六旅在江南堅持鬥爭,十八旅北撤蘇中。[11]
第16旅
[編輯]第16旅,旅長羅忠毅,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濤,參謀長王勝,政治部副主任王直。
- 第46團:團長黃玉庭、政治委員鍾國楚、羅福佑(後)、副團長顧復興、參謀長馬榮波、胡品山(後)、政治處主任蘆河、張鏖(後)
- 第47團:團長巫恆通、政治委員兼副團長胡兆仲、參謀長劉一雲、鄒耀堂、嚴根輝(後)、政治處主任周樂生
- 第48團:團長諸葛慎、政治委員羅福佑、參謀長楊漢凌、政治處主任彭沖
第18旅
[編輯]第18旅,旅長江渭清,政治委員溫玉成,參謀長夏光,政治部主任張英。
- 第51團:團長張開荊、政治委員陳光、參謀長趙伯華、羅散平(後)
- 第52團:團長陳挺、政治委員張鏖、劉飛(後)
- 第53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劉飛、政治處主任舒石生
- 第54團:團長朱長清、吳泳湘(後兼)、政治委員吳泳湘、參謀長王明星、政治處主任黃吉欣
江南東路保安司令部
[編輯]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
[編輯]司令員韋永義。
第七師
[編輯]由第三支隊挺進團和皖南突圍部隊改編,師長張鼎丞(未到職),副師長傅秋濤,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偉,副主任黃火星。
第19旅
[編輯]第19旅,旅長孫仲德,政委曾希聖(兼),政治部主任何偉(兼)。
- 第55團:團長謝忠良、政治委員肖輝錫、黃火星(後)、副團長黃彬(後)、參謀長劉世相、政治處主任黃彬、溫樛桂(後)、何志遠(後)
- 第56團:團長孫仲德(兼)、[12]丁麟章(後)、政治委員葉耀虞、張闖初(後)、副團長徐紹榮、參謀長王得勝、政治處主任葉耀虞(兼)、高立忠(後)、副主任劉全
- 第57團:團長梁金華、政治委員馬長炎、副團長賴政綱、陳仁洪(後)、參謀長徐紹榮、政治處主任劉全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待查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498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499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0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1頁.
-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年: 第158頁.
- ^ 張明金、劉立勤.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200個軍區. 北京: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10年: 第152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2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3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4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5頁.
- ^ 軍事科學院軍事圖書館.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沿革和各級領導成員名錄). 北京: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0年: 第506頁.
參見
[編輯]- 1941年皖南事變
- 1942年八路軍編制序列
新四軍編制 |
1938年春 → 1939年冬 → 1940年冬 → 1941年春 → 1945年夏 → 1946年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