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霞飛號航空母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霞飛號(Joffre)
歷史
法國
船名 霞飛號(Joffre)
艦名出處 約瑟夫·霞飛
建造方 聖納澤爾彭霍特船塢與造船廠英語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Saint-Nazaire Penhoët
鋪設龍骨 1938年11月26日
結局 1940年時因德軍佔領而建造中止。
技術數據
船級 霞飛級航空母艦
排水量
船長
  • 236米(774英尺3英寸)(全長)
  • 228米(748英尺0英寸)(垂標間距
型寬
  • 24.5米(80英尺)(全寬)
  • 11米(35英尺)(水線寬度)
吃水 6.5米(21英尺)(載重英語Waterline
動力輸出
動力來源
船速 33節(61公里每小時;38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7,000海里(13,000公里;8,100英里)
乘員 1,250人
武器裝備
裝甲
艦載機 40架
飛行設施
  • 飛行甲板面積:200乘28米(656英尺2英寸乘91英尺10英寸)
  • 2組水上飛機用起重機
  • 9組阻攔索

霞飛號航空母艦(英語:Joffre)是霞飛級航空母艦的首艦,其同型艦為潘勒韋號,本艦以法國一戰著名元帥約瑟夫·霞飛命名,並於1938年11月26日在聖納澤爾彭霍特船塢與造船廠英語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Saint-Nazaire Penhoët安置龍骨[1][2]然而法國本土在1940年淪陷,霞飛號僅在建造進度為28%時便中止。維希法國時期,弗朗索瓦·達爾朗海軍上將多次向德國建議續建霞飛號,但因達爾朗在1942年倒戈到同盟國而中止。德國海軍在接收艦體後,以清空船台為由將其拆毀。

設計

[編輯]

1920年代,法國海軍為了開發航空母艦技術,將諾曼第級5號艦貝亞恩號從戰艦改裝成航空母艦。軍方原預計在吸取貝亞恩號的運行經驗後,在1930年代後期建造正規航空母艦,其標準排水量預計25,000公噸(25,000長噸);但因當時法國的假想敵德國正受到凡爾賽和約限制,意大利也因地理位置而使航空母艦的建造停擺,加上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約束仍在,以及法國的財政困難,使法國軍方放棄建造航空母艦。[3]

隨後因英國於1935年與德國簽訂英德海軍協定,打破德國海軍發展限制後,使法國海軍開始再度考慮航空母艦的造艦計劃案。為了因應新的海軍戰略形勢,法國海軍造船廠以1930年代的25,000公噸(25,000長噸)級航母建造提案為基礎做修改,提出更詳細的新航母規格。新航艦融合貝亞恩號與塔斯特司令官號英語French seaplane carrier Commandant Teste兩艦設計,上層建築集中在右舷處,包括艦橋與煙囪;其飛行甲板長200米(660英尺)、寬28米(92英尺),另有2座機庫與升降梯,可容納40架單翼機[4]推進系統預計採用2組帕森英語Parsons Marine Steam Turbine Company蒸汽渦輪發動機,輸出功率為120,000匹軸馬力(89,000千瓦特),在最高航速時可達33.5(62.0公里每小時;38.6英里每小時)。

武器方面採用與敦克爾克級戰列艦同款的8門130毫米(5.1英寸)/45倍徑1932年型高平兩用砲,以及8門37毫米(1.5英寸)口徑高射砲、24挺霍奇克斯M1929重機槍[5]艦上預計可容納40架飛機,包括15架D.790戰鬥機、25架810型攻擊機英語Breguet 693,這些艦載機皆為單翼機,在戰時因法國投降而皆未投入生產。艦尾另有設置起重機,隨時可起降水上飛機。[6]

建造與停工

[編輯]

1938年11月26日,霞飛號在聖納澤爾彭霍特船塢與造船廠英語Ateliers et Chantiers de Saint-Nazaire Penhoët放置龍骨,然而因二次世界大戰在隔年爆發,迫使造艦進度落後。[1]當法國於1940年6月投降後,聖納澤爾龐奧埃船塢被德軍佔領,所有建造工程完全停擺。維希法國建立後,弗朗索瓦·達爾朗海軍上將多次建議續建,希望能將只完成28%的本艦完工,但德國海軍對於霞飛號的建造工程興趣缺缺而作罷。當達爾朗在1942年於北非倒戈到同盟國後,德國海軍接收霞飛號的船體,並將其拆毀。 [7]

後人二創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1.0 1.1 Polmar 2006,第86頁.
  2. ^ 劉怡(2011年),第380頁
  3. ^ 劉怡(2011年),第379頁
  4. ^ 劉怡(2011年),第379-380頁
  5. ^ Fontenoy 2006,第32頁.
  6. ^ 劉怡(2011年),第380-381頁
  7. ^ Hervé Coutau-Bégarie. Institut de Stratégie Comparée, Commission Française d'Histoire Militaire, Institut d'Histoire des Conflits Contemporains , 編. Le problème du porte-avions - Le cas français. stratisc.org. [16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4) (法語).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