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
外觀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 Side by Side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克里斯托弗·肯尼利(Christopher Kenneally)[1] |
監製 | 奇洛·李維斯 Justin Szlasa |
主演 | |
配樂 |
|
攝影 | Chris Cassidy |
剪接 |
|
製片商 | Company Films[1] |
片長 | 98分鐘 |
產地 | 美國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Tribeca Film Axiom Films (UK and Ireland) |
票房 | 67,054美元[2] |
各地片名 | |
香港 | 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 追蹤電影未來 (HKIFF) |
臺灣 | 基努李維之數位任務 |
《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英語:Side by Side)是2012年的美國紀錄片,由克里斯托弗·肯尼利(Christopher Kenneally)執導,[1][3][4][5]Justin Szlasa和奇洛·李維斯製作。[1][3][4][5]在第62屆柏林影展首映和在翠貝卡電影節播出。[1][3]
工作人員
[編輯]- 奇洛·李維斯:演員
- 尊·麥高維治:演員
- 丹尼·鮑伊:導演
- 佐治·魯卡斯:導演:製作人
- 占士·金馬倫:導演
- 大衛·芬查:導演
- 大衛·連治:導演
- 羅拔·洛迪格斯:導演
- 馬田·史高西斯:導演
- 史提芬·蘇德堡:導演
- 華高斯基姐妹:導演s
- 基斯杜化·路蘭:導演
- 祖·舒密查:導演
- 李察·連利加:導演
- 拉斯·馮·提爾:導演
- 莉娜·丹恩:導演、演員
- 姬蒂·嘉域:演員
- Caroline Kaplan:製作人
- 洛倫佐·迪·波納文圖拉:製作人
- 約翰·諾爾,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at 光影魔幻工業
- Tim Webber
- Dennis Muren:特技演員
- Bradford Young
- Craig Wood
- Derek Ambrosi, film editor
- Dion Beebe, A.C.S.
- Jost Vacano, A.C.S.
未完,IMDB上列出了69位演員。
參考來源
[編輯]- ^ 1.0 1.1 1.2 1.3 1.4 "Production Not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ide by Side the Movie.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2.
- ^ Side by Side (2012) - Financial Information. The Numbers. [2018-05-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1).
- ^ 3.0 3.1 3.2 Mekado Murphy. "Tribeca: Film vs. Digital in 'Side by S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紐約時報. April 26, 2012.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2.
- ^ 4.0 4.1 "Review: 'Side by Side' traces digital revolu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洛杉磯時報. August 16, 2012.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2.
- ^ 5.0 5.1 Rothe, E. Nina. "Side by Side: When Keanu Talks Film and Cameras, You Should Liste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赫芬頓郵報. August 15, 2012. Retrieved December 2, 2012.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的資料(英文)
- 豆瓣電影上《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的資料 (簡體中文)
- 爛番茄上《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的資料(英文)
- Metacritic上《奇洛李維斯給電影的情書》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