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國列表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包括五個常任理事國和十個非常任理事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名額為五個,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一直未變;其中,中國的代表權在1971年通過聯合國大會決議由中華民國轉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原蘇聯的代表權於1991年由俄羅斯聯邦繼承。
目前的成員國
[編輯]國家 | 所屬區域集團 | 行使代表權年份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1971年(繼承![]()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1945年 |
![]() |
東歐集團 | 1991年(繼承![]()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1945年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1945年 |
- 非常任理事國:
國家 | 所屬區域集團 | 任期開始 | 任期結束 |
---|---|---|---|
![]() |
東歐集團 | 2024 | 2025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2024 | 2025 |
![]() |
非洲集團 | 2024 | 2025 |
![]() |
非洲集團 | 2024 | 2025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2024 | 2025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2025 | 2026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2025 | 2026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2025 | 2026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2025 | 2026 |
![]() |
非洲集團 | 2025 | 2026 |
區域集團
[編輯]![](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a/UN_regional_groups.svg/300px-UN_regional_groups.svg.png)
- 非洲集團:3個安理會席位名額。
- 亞洲-太平洋集團:2個安理會席位名額。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2個安理會席位名額。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2個安理會席位名額,其中至少有一個必須出自西歐國家。
- 東歐集團(經濟轉型國家):1個安理會席位名額[1]。
此外,至少有一個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來自阿拉伯地區,這一名額從非洲集團和亞洲-太平洋集團中交替產生。這一原則在1967年時得到確認,自1968年開始施行,所以1967年沒有阿拉伯國家按照這一原則當選非常任理事國。應該強調的是,非常任理事國的名額分配方法並非是正式的,而是非官方性質的,因此是可以變更的。
每年的聯合國大會都會選舉產生五個新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每個非常任理事國的任期為兩年。這一選舉被安排在每年的10月16日開始的聯合國大會期間。每個集團產生的新任非常任理事國,在得到該集團三分之二多數成員國同意的條件下方可當選。一個國家是可以多次擔任非常任理事國的,但是其兩個任期必須是不連續的,即不得連任必須至少相隔一年。
- 選舉時間表
選舉年份 | 奇數年 | 偶數年 |
---|---|---|
非洲集團* | 一個名額 | 兩個名額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一個名額 | 一個名額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一個名額 | 一個名額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兩個名額 | 沒有名額 |
東歐集團 | 沒有名額 | 一個名額 |
*備註:阿拉伯國家名額從這兩個集團中交替產生。
以前和未來的安理會組成
[編輯]從1946年至1965年期間,聯合國安理會一直延續設置6個非常任理事國的名額。當時,聯合國還沒有如今使用的區域集團的設置及名額分配原則,因此這6個名額在當時的分配情況是:
- 拉丁美洲:2個名額
- 英聯邦國家:1個名額
- 東歐地區:1個名額
- 中東地區:1個名額
- 西歐地區:1個名額
當然,也有一些特殊情況出現,例如1961年西歐地區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是非洲國家利比里亞;在1964年至1965年期間科特迪瓦代替了英聯邦國家成員的名額;自1956年開始東歐地區的名額被亞洲國家所取代。
另外,日本、德國、印度及巴西組成「四國聯盟」,藉由安理會改革的機會積極爭取成為常任理事國。還有意大利、韓國、墨西哥,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國組成的「咖啡俱樂部」,反對「四國聯盟」成為常任理事國。
歷年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
[編輯]1946至1965年期間
[編輯]年份 | 拉丁美洲席位 | 英聯邦席位 | 東歐和 亞洲席位 [2] |
中東席位 | 西歐席位 | |
1946年 | ![]() |
![]() |
![]() |
![]() |
![]() |
![]() |
1947年 | ![]() |
![]() |
![]() | |||
1948年 | ![]() |
![]() |
![]() | |||
1949年 | ![]() |
![]() |
![]() | |||
1950年 | ![]() |
![]() |
![]() | |||
1951年 | ![]() |
![]() |
![]() | |||
1952年 | ![]() |
![]() |
![]() | |||
1953年 | ![]() |
![]() |
![]() | |||
1954年 | ![]() |
![]() |
![]() | |||
1955年 | ![]() |
![]() |
![]() | |||
1956年 | ![]() |
![]() |
![]() | |||
1957年 | ![]() |
![]() |
![]() |
![]() | ||
1958年 | ![]() |
![]() |
![]() | |||
1959年 | ![]() |
![]() |
![]() | |||
1960年 | ![]() |
![]() |
![]() | |||
1961年 | ![]() |
![]() |
![]() |
![]() | ||
1962年 | ![]() |
![]() |
![]() |
![]() | ||
1963年 | ![]() |
![]() |
![]() |
![]() | ||
1964年 | ![]() |
![]() |
![]() | |||
1965年 | ![]() |
![]() |
![]() |
![]() |
1966年至今
[編輯]各國的安理會成員國任期
[編輯]迄今為止,共有132個聯合國會員國出任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國職位,其中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五個常任理事國。截至2018年,各國出任安理會會員國的次數不盡相同,而且在132個曾經出任過安理會會員國的國家中,已經有6個國家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或是不復存在了。現存的聯合國會員國中,有127個國家當選過安理會成員國,另外還有66個國家從未當選過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
截至2024年初,各國擔任聯合國安理會會員國的次數及基本情況如下: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目前(2023年)在任的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
現今已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國
年數 [8] | 國家 | 第一次出任年份 | 最末次出任年份 | 所屬區域集團 | 備註 |
---|---|---|---|---|---|
76 | ![]() |
1945年 | 常任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76 | ![]() |
1945年 | 常任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76 | ![]() |
1945年 | 常任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50 | ![]() |
1971年 | 常任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46 | ![]() |
1945年 | 1991年 | 東歐集團 | 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席位由 ![]() |
30 | ![]() |
1991年 | 常任 | 東歐集團 | 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
26 | ![]() |
1945年 | 1971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前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其席位被 ![]() |
24 | ![]() |
1958年 | 2024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22 | ![]() |
1946年 | 2023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18 | ![]() |
1948年 | 2014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16 | ![]() |
1950年 | 2022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14 | ![]() |
1947年 | 2012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14 | ![]() |
1952年 | 2013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13 | ![]() |
1959年 | 2017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2 | ![]() |
1948年 | 2000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0 | ![]() |
1946年 | 2014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0 | ![]() |
1947年 | 2020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0 | ![]() |
1952年 | 2015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10 | ![]() |
1977年 | 2020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這其中包括在兩德統一之前在被外國駐軍佔領下稱為![]() |
10 | ![]() |
1949年 | 2022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0 | ![]() |
1946年 | 2019年 | 東歐集團 | |
10 | ![]() |
1946年 | 2018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0 | ![]() |
1966年 | 2015年 | 非洲集團 | |
10 | ![]() |
1958年 | 2008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10 | ![]() |
1955年 | 2019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10 | ![]() |
1969年 | 2016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10 | ![]() |
1962年 | 2016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9 | ![]() |
1946年 | 2017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這其中包括兩年曾以![]() ![]() |
9 | ![]() |
1946年 | 2022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8 | ![]() |
1953年 | 2006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8 | ![]() |
1950年 | 2024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8 | ![]() |
1978年 | 2023年 | 非洲集團 | |
8 | ![]() |
1962年 | 2023年 | 非洲集團 | |
8 | ![]() |
1973年 | 2020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8 | ![]() |
1959年 | 2021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
8 | ![]() |
1948年 | 2017年 | 東歐集團 | 這其中包括四年曾以![]() ![]() ![]() |
7 | ![]() |
1962年 | 2022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7 | ![]() |
1965年 | 2016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7 | ![]() |
1954年 | 2016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7 | ![]() |
1962年 | 2005年 | 東歐集團 | |
7 | ![]() |
1947年 | 2003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這其中包括一年(1961年)曾以![]() ![]() ![]() |
7 | ![]() |
1951年 | 2010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7 | ![]() |
1950年 | 1989年 | 東歐集團 | ![]() ![]() ![]() ![]() ![]() ![]() |
7 | ![]() |
1968年 | 2024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
6 | ![]() |
1973年 | 2010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6 | ![]() |
1964年 | 2018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6 | ![]() |
1966年 | 2003年 | 東歐集團 | |
6 | ![]() |
1974年 | 2009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6 | ![]() |
1964年 | 2019年 | 非洲集團 | |
6 | ![]() |
1949年 | 1991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6 | ![]() |
1967年 | 2018年 | 非洲集團 | |
6 | ![]() |
1965年 | 2015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6 | ![]() |
1973年 | 2022年 | 非洲集團 | |
6 | ![]() |
1963年 | 2013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
6 | ![]() |
1957年 | 2004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6 | ![]() |
1979年 | 2012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6 | ![]() |
1968年 | 2017年 | 非洲集團 | |
6 | ![]() |
2007年 | 2020年 | 非洲集團 | |
6 | ![]() |
1957年 | 2018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6 | ![]() |
1969年 | 1988年 | 非洲集團 | |
5 | ![]() |
1966年 | 2010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2003年 | 2016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79年 | 2001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4 | ![]() |
1976年 | 2005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84年 | 2009年 | 非洲集團 | 這其中包括在1984年首次任期的前七個月中,曾以![]() |
4 | ![]() |
1974年 | 2003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69年 | 1990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4 | ![]() |
1952年 | 2006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4 | ![]() |
1972年 | 2003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75年 | 1983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4 | ![]() |
1968年 | 1993年 | 東歐集團 | |
4 | ![]() |
1957年 | 1975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4 | ![]() |
1979年 | 2001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4 | ![]() |
1978年 | 2019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4 | ![]() |
1953年 | 2011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4 | ![]() |
1976年 | 2009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即現在的![]() |
4 | ![]() |
1966年 | 2001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83年 | 2024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4 | ![]() |
1977年 | 2002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69年 | 1989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4 | ![]() |
1970年 | 1984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4 | ![]() |
1980年 | 2021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86年 | 2007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96年 | 2024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4 | ![]() |
1994年 | 2014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75年 | 2006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82年 | 2013年 | 非洲集團 | |
4 | ![]() |
1986年 | 2023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4 | ![]() |
1965年 | 2017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4 | ![]() |
2008年 | 2021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4 | ![]() |
1982年 | 1991年 | 非洲集團 | 即現在的 ![]() |
4 | ![]() |
1983年 | 1992年 | 非洲集團 | |
3 | ![]() |
1964年 | 1979年 | 東歐集團 | ![]() ![]() |
2 | ![]() |
2022年 | 2023年 | 東歐集團 | |
2 | ![]() |
2012年 | 2013年 | 東歐集團 | 此外,有45年時間作為![]() |
2 | ![]() |
1998年 | 1999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2 | ![]() |
2010年 | 2011年 | 東歐集團 | 曾以![]() |
2 | ![]() |
1995年 | 1996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70年 | 1971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74年 | 1975年 | 東歐集團 | 即現在的![]() |
2 | ![]() |
1992年 | 1993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60年 | 1961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即現在的![]() |
2 | ![]() |
2014年 | 2015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
2 | ![]() |
2008年 | 2009年 | 東歐集團 | 曾以![]() |
2 | ![]() |
1994年 | 1995年 | 東歐集團 | 曾以![]() |
2 | ![]() |
1993年 | 1994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2019年 | 2020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2 | ![]() |
1998年 | 1999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80年 | 1981年 | 東歐集團 | 在兩德統一之後併入![]() |
2 | ![]() |
2018年 | 2019年 | 非洲集團 | 在1968年以前,赤道幾內亞曾是![]() ![]() |
2 | ![]() |
2020年 | 2021年 | 東歐集團 | 此外,有45年時間作為![]() |
2 | ![]() |
2012年 | 2013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2 | ![]() |
1996年 | 1997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95年 | 1996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2 | ![]() |
1955年 | 1956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2 | ![]() |
2017年 | 2018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此外,有45年時間作為![]() |
2 | ![]() |
2014年 | 2015年 | 東歐集團 | |
2 | ![]() |
2013年 | 2014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2 | ![]() |
1985年 | 1986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74年 | 1975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2023年 | 2024年 | 非洲集團 | 在1498年至1975年6月25日期間曾是![]() ![]() |
2 | ![]() |
1999年 | 2000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94年 | 1995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2 | ![]() |
1968年 | 1969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2 | ![]() |
2020年 | 2021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783年至1979年10月27日期間曾是![]() |
3 | ![]() |
1970年 | 2024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2001年 | 2002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65年的其中幾個月當中,曾以![]() |
2 | ![]() |
2006年 | 2007年 | 東歐集團 | 曾以![]() |
3 | ![]() |
1998年 | 2024年 | 東歐集團 | 曾以![]() |
2 | ![]() |
1971年 | 1972年 | 非洲集團 | |
2 | ![]() |
1972年 | 1973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
2 | ![]() |
2023年 | 2024年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2 | ![]() |
1985年 | 1986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2 | ![]() |
1985年 | 1986年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2 | ![]() |
2006年 | 2007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
2 | ![]() |
1961年 | 1962年 | 非洲集團(阿拉伯名額) | 即現在的![]() ![]() |
2 | ![]() |
1990年 | 1991年 | 亞洲-太平洋集團(阿拉伯名額) | 1990年初選舉勝出出任非常任理事國的是![]() ![]() |
1 | ![]() |
1961年 | 1961年 | 非洲集團 |
從未成為安理會成員國的聯合國會員國
[編輯]截至2017年12月,在聯合國的193個會員國當中,只有5個是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這也就意味着剩餘的188個聯合國會員國需要分配安理會的另外10個成員國席位。因此,有為數眾多的聯合國會員國至今未有一次當選安理會的成員國。
從未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國的國家共有68個國家,其中包括65個現今存在的國家,還有3個是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國家。其中,3個歷史上曾經存在卻沒有成為安理會會員國的國家是 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和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64年4月26日,《坦噶尼喀與桑給巴爾聯合協定》獲得通過後,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合併成為一個國家,並成為聯合國的會員國,新國家在同年11月1日改名為
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而
南斯拉夫是聯合國的創始會員國。2003年2月4日,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更名為
塞爾維亞和黑山,由於
黑山在2006年6月3日宣佈獨立,
塞爾維亞繼承了
塞爾維亞和黑山的聯合國會員國席位。此後,
黑山在2006年6月28日加入聯合國。
從未成為安理會成員國的聯合國會員國名單如下:
現今已不存在的前聯合國會員國
聯合國會員國 | 所屬區域集團 | 作為另外一個政治實體組成部分的聯合國安理會會員國說明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632年至1980年11月1日期間曾是![]() |
![]() |
東歐集團 | 在1920年11月29日至1991年12月25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717年至1973年7月10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625年至1966年11月30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862年至1981年9月21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88年至1984年期間曾是![]()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63年至1953年11月9日期間曾是![]() |
![]() |
非洲集團 | 在1894年至1960年8月13日期間曾是![]() |
![]() |
非洲集團 | 在1841年至1975年7月6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14年11月5日至1960年8月16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783年至1978年11月3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 |
非洲集團 | 在1941年至1947年期間曾為![]()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74年至1970年10月10日期間曾是![]() |
![]() |
東歐集團 | 在1921年2月25日至1991年12月25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763年至1974年2月7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 |
無/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10] | 在1920年4月25日至1948年5月14日期間曾是受![]()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無[11] | 在1892年至1979年7月12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26年2月1日至1991年12月25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93年至1949年7月19日期間曾是![]() |
![]() |
東歐集團 | 在1940年8月5日至1991年9月6日期間曾是![]() |
![]() |
非洲集團 | 在1884年至1966年10月4日期間曾是![]()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 |
非洲集團 | 在1891年至1964年7月6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87年至1965年7月26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19年6月28日至1947年7月17日期間,曾是國際聯盟授權的![]()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19年6月28日至1947年7月17日期間,曾是國際聯盟授權的![]() ![]() |
![]() |
東歐集團 | 在1940年6月28日至1991年12月25日期間曾是![]()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
![]() |
東歐集團 | 在1943年11月29日至1992年4月28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24年至1948年1月4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46年1月1日至1968年1月31日之間曾是由![]() ![]() ![]() |
![]() |
東歐集團 | 在1943年11月29日至1993年4月3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19年6月28日至1947年7月17日期間,曾是國際聯盟授權的![]()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75年9月16日之前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713年至1983年9月19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803年至1979年2月22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20年12月17日至1947年1月25日期間為![]() ![]() |
![]() |
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 | |
![]() |
非洲集團 | 在1471年至1975年7月12日期間曾是![]()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曾於2013年被選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但沙特阿拉伯予以拒絕。原因是「安理會未能制裁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此外沙特也認為「安理會過去幾十年對解決巴以問題,推進中東和平未能作出足夠貢獻」。 |
![]() |
東歐集團 | 在1946年1月31日至1992年4月27日期間曾是![]() |
![]() |
東歐集團 | 在1943年11月29日至1992年4月27日期間曾是![]() |
![]() |
非洲集團 | 在1801年至1976年6月29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93年至1978年7月7日期間曾是![]() |
![]() |
非洲集團 | 在1956年1月1日至2011年7月9日期間曾是![]() |
![]()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國家集團 | 在1667年至1975年11月25日期間曾是![]() |
![]() |
非洲集團 | 在1902年至1968年9月6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24年10月14日至1991年12月25日期間曾是![]() |
![]() |
英聯邦席位 | 在1922年7月20日至1946年12月11日期間曾為得到國際聯盟承認的![]() ![]()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75年11月28日之前曾是![]() ![]() ![]()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00年5月18日至1970年6月4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25年5月13日至1991年12月8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892年至1978年10月1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25年5月13日至1991年12月25日期間曾是![]() |
![]() |
亞洲-太平洋集團 | 在1906年至1980年7月30日之間曾由![]() ![]() |
![]() |
英聯邦席位 | 在1896年8月27日至1963年12月10日期間曾是![]() ![]() ![]() |
參見
[編輯]註釋和參考文獻
[編輯]- ^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reen Papers Worldwide
- ^ 自1956年起東歐集團包括了亞洲國家。
- ^ 1961年非洲國家
利比里亞成為由西歐地區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
- ^ 1963至1964年
摩洛哥成為由中東地區集團選舉產生的非常任理事國。
- ^
象牙海岸在1964年至1965年期間代替了英聯邦國家成員的名額。
- ^
上沃爾特當選非常任理事國,至1984年8月該國名稱改為
布基納法索。
- ^
南也門當選非常任理事國,至1990年5月
南也門與
北也門統一,成為
也門共和國。
- ^ 因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每一個任期為兩年,所以表格中的年數實際上是在隨時間推移不斷變化當中的。奇數年當選的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目前正在出任其所在區域集團內的第一年任期。在1956至1967年之間出任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的國家,任期屆滿後依照當選順序在所屬區域集團內順次改選,而有三個國家(墨西哥、埃及和荷蘭)在結束了1946年的第一年任期後,在1947年就進行了改選。
- ^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breaks a record, as smallest ever Security Council seat hold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N News
- ^ 以色列在成為聯合國會員過後,不屬於任何一個聯合國區域集團,後來於2000年加入西歐和其他國家集團。Crossette, Barbara. Membership in Key Group Within U.N. Eludes Israel. The New York Times. 1999-12-03 [17 April 2011].[永久失效連結]
- ^ 自2006年5月起,基里巴斯沒有加入任何一個聯合國區域集團。
- ^ 在1992年4月27日至2006年6月5日期間,黑山也是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及
塞爾維亞和黑山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政治實體都不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國。
- ^ 在1992年4月27日至2006年6月5日期間,塞爾維亞也是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以及
塞爾維亞和黑山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政治實體都不是聯合國安理會的成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