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章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章惇
性別
出生景祐二年(1035年)
大宋福建路
逝世崇寧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1106年1月2日)
湖州
墓地長興縣水口鄉顧渚山石馬頭自然村
教育程度私塾
職業政治人物
活躍時期11世紀
親屬父親章俞
經歷
  • 進士、商洛令、中書檢正
    起居注、參知政事、知汝州
    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
    申國公、雷州司戶、舒州團練副使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州浦城縣人,宋朝政治人物,新舊黨爭的變法派要角。

生平

[編輯]

揮麈錄》稱章惇是父親章俞與其丈母娘楊氏通姦所生的奸生子,假冒為章俞之妻羅氏所生[1]。「惇豪俊、博學善文」[2]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考取進士,可是族侄章衡考取狀元,便不就而去。嘉祐四年再舉進士甲科,調知商洛縣、雄武軍節度推官,改著作佐郎,知常州武進縣[3]。章惇能攀絕壁題字,面不改色,蘇軾說他:「子厚必能殺人」[4]

章惇於熙寧三年(1070)與鄭獬等人一起在杭州下天竺蓮花峰頂留下的題名。時任編修三司條例官(章惇在左起第四行、五行:建安章惇子厚)。

王安石用章惇為編修三司條例、中書檢正戶房公事,熙寧五年(1072年),受命為荊湖北路察訪使,拓境數百里,設置沅州。熙寧十年(1077年),平定四川貴州廣西三省交界的少數民族叛亂,招撫45州。但是由於章惇強硬對付少數民族的政策,引發荊湖南路、荊湖北路一帶的騷動,後被轉運副使蔡燁替換。改任起居注。不久出知湖州,改荊南,再知湖州、杭州。惇又與呂惠卿來往密切,被稱為呂的「入室之人」。元豐三年(1080年)調參知政事。四年,知陳州定州。元豐五年,守門下侍郎。八年,知樞密院。元祐元年(1086),司馬光為左僕射。章惇罷知樞密院。因為廢除新法的問題與司馬光當着宣仁太后之前犯顏爭議,使司馬光很難堪,又不肯與蔡確一起辭職。蘇轍上書論其「奸惡」,遂被驅除出朝廷,知汝州[3]十一月,提舉杭州洞霄宮。元祐三年(1088),充任資政殿學士,知越州。又知蘇州。[3][5]

元祐九年(1094年),章惇於宣仁太后逝世後入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主持恢復熙豐新法,史稱「紹述」,北宋國力因而得以恢復發展,更取得對西夏的多次戰略性軍事勝利。然而在章惇當政期間,絕大部分支持司馬光舊黨黨人都被放逐,甚至於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而章惇也進行言論控制,設立元祐提制局等單位對於反對新法的言論加以控制,甚至於在宮廷內部興獄。紹聖元年(1094),章惇堅持要求毀壞司馬光、呂公著的墳墓。哲宗認為無益,但在章惇的堅持下還是拆毀了司馬、呂二人的碑樓,磨平了他們的碑文。追貶二人官爵。在世的政敵中,王岩叟呂大防劉摯蘇轍梁燾范純仁劉奉世韓維皆於同一日被貶,安置偏遠之州。[5]紹聖三年(1096年),章惇以巫蠱詛咒的罪名,要求宋哲宗廢宣仁太后所立的孟皇后,由此改立劉皇后,連宋哲宗都大嘆:「章惇壞我名節!」

宋哲宗死後,章惇反對端王趙佶繼位,議立簡王趙似欽聖太后所拒,寧願立年長但有眼疾的申王趙佖,也不願擁立端王,甚至當着欽聖太后面前明言「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6],不僅遭同儕曾布怒斥道:「章惇,聽太后處分!」端王趙佶即位,是為宋徽宗。宋徽宗即位初封章惇為申國公,但由於章惇反對立宋徽宗而觸怒欽聖太后,不久被罷相,貶雷州司戶,再貶舒州團練副使,睦州居住。遷湖州,卒,年七十一。[3]

宋史》以他:「盡復熙豐舊法,黜逐元祐朝臣;肆開邊隙,詆誣宣仁后。」列入〈奸臣傳〉。後世學者對他恢復王安石之法、加強遼夏邊境軍備以及被列入奸臣多有不同看法。

死後被追封為昭化軍節度副使。南宋淳熙年間,賜諡忠敏

家族

[編輯]
  • 玄祖:章仔鈞,贈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武寧郡開國伯,諡忠憲
  • 高祖:章仁徹
  • 曾祖:章文炎,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少保
  • 曾祖母:陳氏,追贈潁川郡太夫人
  • 祖父:章佺,先贈工部尚書、改贈金紫光祿大夫、加贈太保
  • 祖母:楊氏,福昌縣太君、追封延安郡夫人
  • 父:章俞,徙蘇州。起家至職方郎中,致仕,用章惇貴,累官銀青光祿大夫,年八十九卒[2]
  • 母:羅氏,吳興郡君、追封吳興郡夫人
  • 妻:張氏,累封安定郡君、嘉興郡夫人
  • 弟:章愷
  • 孫:章倧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揮麈錄·揮麈錄餘話·卷一》「章俞者,郇公之族子,早歲不自拘檢。妻之母楊氏,年少而寡,俞與之通,已而有娠生子。」
  2. ^ 2.0 2.1 宋史·章惇傳》
  3. ^ 3.0 3.1 3.2 3.3 杜大珪編,靜嘉堂文庫藏《新刊名臣碑傳琬琰之集》下卷十八,南宋刻本。
  4. ^ 學海類編
  5. ^ 5.0 5.1 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卷八、卷九、卷十。
  6. ^ 續資治通鑑
前任:
呂大防
北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1094年—1100年
繼任:
韓忠彥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史·卷471》,出自脫脫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