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科幻電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科幻中未來外星殖民地
科幻中的曲速引擎太空船

科幻電影(英語:Science fiction film)是電影的一個種類,採用科幻作為題材。確切來說,科幻電影是以建立在科學上的幻想性情景或假設為背景,在此基礎上展開敘事的電影。科幻電影所採用的科學理論並不一定被主流科學界接受,例如外星生命外星球超能力時間旅行等等。科幻電影常常使用可能的未來世界作為故事背景,用太空船機械人或其他超越時代的科技等元素彰顯與現實之間的差異。許多科幻電影會表現出對於政治社會議題的關注,以及哲學方面如人類處境的探討。一些科幻電影是從科幻文學作品改編而成,但科幻電影會注重擷取其中的文學或人文方面的元素,而無視科幻文學比較注重的科學嚴謹性和邏輯性。

科幻電影自電影發明不久後的默片時代就存在了。1902年,喬治·梅里愛拍攝了《月球旅行記》。這部改編於儒勒·凡爾納同名小說的電影以巧妙的攝影效果折服了當時的觀眾。另一個早期科幻電影的例子是1927年的電影《大都會》。從1930年代到1950年代,科幻電影以低製作成本的B級片為主。而在1968年史丹利·寇比力克的里程碑作品《2001年太空漫遊》之後,科幻電影得到了更多的關注,開始成為更為嚴肅的電影類型。1970年代末期,隨着電影《星球大戰》系列的第一部(加上前傳後的第四部)的上映並獲得成功,使用了大量特技效果的大製作的科幻電影逐漸流行起來,為日後鴻篇巨製的科幻電影大片潮流奠定了基礎。

科幻片定義

[編輯]

要準確地判斷什麼電影是科幻電影是很難的一件事。科幻電影並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準確定義。實際上,科幻電影可以看做是科幻文學的一種衍生品(因通常為文學作品的翻拍)。以下是科幻電影的一種定義:

科幻電影是一類嘗試以未知事物滿足觀眾的電影,滿足人類對未來或是現實社會的衝突的想像。它注重於真實科學、推想性科學或思辨科學以及經驗性方法,並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下將它們與魔法或宗教中的超驗主義互相結合起來。

這個定義假設了在經驗主義(現實世界)和超驗主義超自然現象)之間存在着連續的過渡地段。科幻電影可以劃分在這個地段中靠近經驗主義的一側,而恐怖電影奇幻電影則在靠近超驗主義的一側。然而,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的結合也不在少數,其中有名的有1931年的《弗蘭克斯坦》以及《異形》系列。

歷史

[編輯]

科幻電影在歐洲形成、在美國發展壯大最後在全球多元化發展。[1]

無聲電影剛剛產生不久,科幻電影就出現了。這一時期的科幻電影誕生於科技發達、民眾科學素養高的德國和法國,如最早的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1902)、《杜普博士的瘋狂》(1915)、《卡里加里博士》(1920)、《大都會》(1927)。內容涉及政治、未來、種族、宗教等各種元素。[1]

早期科幻電影在美國發展程度不高,處於邊緣化狀態,《科學怪人》被視為恐怖片而非科幻片。蘇聯反而對科幻片更為重視,有《阿愛里塔》等作品。[1]

1940年代合眾國訴派拉蒙影業公司案後,又因為歐洲飽受二戰摧殘,科幻電影發展重心轉移到美國,《登陸月球》《地球停轉日》《原子鐵金剛》等上映。1950年代至70年代,美國科幻電影主要討論嚴肅社會問題,如《2001太空漫遊》《發條橙》。受美國文化影響,怪獸電影哥斯拉》於1954年在日本誕生。[1]

隨着1977年《星球大戰》大獲成功,美國科幻電影開始向全球傳播。《異形》、《星艦奇航》(1979)、《E.T.》(1982)、《未來戰士》(1984)、《深淵》(1989)等獲千萬美元投資的科幻電影陸續誕生,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全球票房達到10億美元,標誌着科幻電影成為主要電影類型。而科幻電影也開始從「人文時代」轉向「技術—感官」主導的時代,不過也有《2020》等深刻作品出現。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和前列的《阿凡達》、《復仇者聯盟》等都屬於科幻電影。[1]

在世界其他地區,韓國融合災難、恐怖類型元素結合社會批判推出了《漢江怪物》等。日本則以動漫電影、CG電影為特色,並製作了一些賽博朋克電影如《爆裂都市》等。中國科幻電影起步於1938年的《六十年後上海灘[2],在1980年代出現創作高潮,《珊瑚島上的死光》《霹靂貝貝》等陸續誕生,商業科幻電影則在2019年《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上映後起步。[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司若、宋欣欣. 全球科幻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态势研究. 世界科幻動態. 2023-01-04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2. ^ 搜狐-科幻片在中國. [2020-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6). 

外部連結

[編輯]
西方科幻電影網站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