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熊
眼鏡熊 化石時期:更新世至今
晚 | |
---|---|
眼鏡熊(攝於大阪天王寺動物園)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食肉目 Carnivora |
科: | 熊科 Ursidae |
屬: | 眼鏡熊屬 Tremarctos |
種: | 眼鏡熊 T. ornatus
|
二名法 | |
Tremarctos ornatus (Cuvier,1825)
| |
眼鏡熊(學名:Tremarctos ornatus),也叫安第斯熊,是南美洲特產的一種熊科動物,當地人稱為「朱庫馬利」(艾馬拉語)。它是南美唯一的一種熊,也是最後一種短臉熊(這種面部結構被認為主要食肉,不過現在眼鏡熊偏好草食)。
形態
[編輯]眼鏡熊具有黑色的體毛,臉部和前胸部為白色。眼睛周圍有一對像眼鏡一樣的白圈,故而被稱為眼鏡熊,每隻眼鏡熊的白色花紋都不大一樣,且不一定左右對稱,有的白色範圍很大,從眼睛周圍延伸到喉部與胸口,有些個體則範圍很小或不明顯。眼鏡熊是中型熊。雄性的尺寸比雌性大三倍,體重是雌性兩倍。雄性眼鏡熊一般最重可達130公斤,一般100至200公斤(220至440英磅);雌性較輕,為35至82公斤(77至181英磅)左右[2]。頭部和身體長度120—200厘米(47—79英寸),成年雄性不小於150厘米(59英寸)[3][4]。尾巴大約7厘米長,肩高60—90厘米(24—35英寸)。[5][6][7]
分佈
[編輯]眼鏡熊大多局限於南美洲北部和西部的某些地區,少量生存在巴拿馬東部[8]。 它們的範圍包括委內瑞拉西部,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西部和阿根廷。該物種幾乎完全居住在安第斯山脈。近500年,眼鏡熊分佈在各種地形,牠在各種各樣的棲息地和高度的整個範圍內發現,包括雨林,高海拔草原,乾燥森林和灌叢沙漠。眼鏡熊的最佳棲息地是很潮濕的山地森林(500〜1000米海拔)。多雨的森林有更多的食物種類有可以支持熊的生活[4][9]。他們偶爾會出現在高度低至250米(820英尺)的地方,但通常在海拔1900米(6,200英尺)都很難見到其蹤跡。他們的活動海拔最高可超過5000米(16000英尺)[10][4][11]。
行為和飲食
[編輯]生活習性最接近與佛羅里達眼鏡熊和巨型短面熊(中更新世到晚更新世時代)。眼鏡熊是種習慣半樹棲性的熊類動物,在安第斯雲霧林眼鏡熊既可以在白天和夜間活躍,但在秘魯沙漠發現它們在植被下面睡覺。 一旦在樹上,他們可能會經常搭建一個平台,也許在隱蔽援助,以及在休息和儲存食物。眼鏡熊是獨居動物,是為了避免競爭,而不是為了「領土意識」(因為在食物豐富的地區有發現群居)。
性情溫順,除非母熊認為幼崽有危險。幼崽唯一天敵是美洲虎,所以眼鏡熊的居住地大多不與美洲虎重疊。只有一個報道記錄一個人被眼鏡熊殺死。眼鏡熊活的最長時間是在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達到36年八個月的生命,野外的大多不超過20年。
眼鏡熊比大多數其他的熊更草食性,一般約5〜7%的飲食是肉。最常見的食物包括仙人掌,鳳梨科植物,森林地面的水果,以及未開封的棕櫚樹葉(他們還將剝開樹皮吃有營養的第二層)這大部分植物都是非常艱難的打開或消化的,是少數幾個在其區域內食用這些植物的物種。
在分類學上,眼鏡熊是與大熊貓親緣關係最近的現存熊科動物。 眼鏡熊擁有最大的顴骨下頜肌肉,相對於它的自身尺寸,稍微超越大熊貓的形態。 並非巧合的是,這兩個物種是已知的大量消耗堅韌的,纖維性的植物。 但這些熊可以捕食成年鹿,美洲駝(大羊駝)和牛,以及兔子,老鼠,在地面築巢的鳥。在當地,他們有時被指控殺害牛等牲畜和破壞玉米田。因此有時候有些農民會有意或無意地殺死他們。
交配
[編輯]眼鏡熊幾乎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都可交配,但通常高峰在四月和六月,對應在雨季開始,水果成熟的高峰期。交配對在一起生活一到兩周,在此期間,它們將交配多次。出生通常發生在旱季,十二月至二月。
懷孕期是5.5至8.5個月。可能有一到三胎幼崽出生,四胎是罕見的,平均水平是兩隻。幼仔在出生時會閉上眼睛,體重約300至330克。然這一物種生產通常發生在一個小地方,母親會一直等待直到幼崽可以看見東西以及走路。大概在7、8歲的時候開始生育。
在當地是一級保護動物,不同國家都做出了保護措施。
參考文獻
[編輯]- ^ Goldstein, I., Velez-Liendo, X., Paisley, S. & Garshelis, D.L. Tremarctos orn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7 January 2009]. 易危(VU A4cd)
- ^ Spectacled, or Andean, Bear – National Zoo| FONZ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Nationalzoo.si.edu. Retrieved on 2011-09-26.
- ^ Macdonald, D. (2001). The New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 ^ 4.0 4.1 4.2 Servheen, C., Herrero, S. and Peyton, B. (1999). Bear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UCN/SSC Bear and Polar Bear Specialist Groups,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 ^ Spectacled bear videos, photos and facts – Tremarctos ornat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RKive. Retrieved on 2011-09-26.
- ^ Spectacled Bea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razilianfauna.com. Retrieved on 2011-09-26.
- ^ Burton, Maurice; Burton, Robert. The international wildlife encyclopedia. Marshall Cavendish. 1970: 2470– [26 September 2011]. ISBN 978-0-7614-7266-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0).
- ^ Bunnell, Fred. Macdonald, D. , 編. The Encyclopedia of Mammals. New York: Facts on File. 1984: 96. ISBN 0-87196-871-1.
- ^ Peyton, B. Habitat components of the spectacled bear. Ursus. 1987, 7 (International Conf. Bear Res. and Manage.): 127–133.
- ^ Nowak, R.M. (1991). Walker’s Mammals of the Worl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and London, ISBN 0801857899.
- ^ Brown, A.D. and Rumiz, D.I. (1989). "Habita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spectacled bear (Tremarctos ornatus) in the southern limit of its range", pp. 93–103. in: M. Rosenthal (ed.) Proc. First Int. Symp. Spectacled Bear. Lincoln Park Zoological Gardens, Chicago Park District Press, Chicago, Illinois, 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