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魯西婭·萩萊
瑪魯西婭·萩萊 | |
---|---|
出生 | 1625年 波爾塔瓦 |
逝世 | 1653年 波爾塔瓦 |
職業 | 歌手、詩人、作家 |
瑪魯西婭·萩萊(烏克蘭語:Мару́ся Чура́й,英語:Maria/Marusia Churai,1625年—1653年)是一位半神話性質的烏克蘭巴洛克風格作曲家、詩人和歌手。她在烏克蘭文學裏成為經常被創作的主體,而在烏克蘭相信是由她所創作的歌曲則被廣泛地再演繹。
她的生平細節鮮為人知。她原是波爾塔瓦當地人(當時處於波蘭王國王冠領地),被認為是烏克蘭著名民歌「Oi Ne Khody Hrytsiu Tai na Vechornytsi 」(赫里茨, 不要去參加晚間舞會)的創作者兼主題對象,歌曲在西方被熟知的版本則為「Yes, My Darling Daughter」。
對文學創作的影響
[編輯]有關瑪魯西婭·萩萊的傳奇,是在19世紀文學作品的影響下形成的,例如C. Shakhnovsky(1839年)的小說「Marusia, Malorosiiskaia Sapfo」(瑪魯西婭,小羅斯人莎孚 )。許多作家也曾在他們的作品中使用了「赫里茨」的題材:如M. 斯塔里茨基的戲劇「Oi Ne Khody, Hrytsiu」(1892年)、V. 薩米連科 的戲劇「Churaivna」(1894 年)、 Olha Kobylianska的小說「V Nediliu Rano Zillia Kopala」 」(她在1909年星期日早上採藥)、 I. Mykytenko的戲劇「Marusia Churai」(1935 年)、L. 科斯堅科的小說「Marusia Churai」(1979年)等等。
對音樂的影響
[編輯]弗朗茨·李斯特所創作的《烏克蘭歌謠》,是一首鋼琴曲,其主題通常與「赫里茨」的敘文有所關聯。
另一首相關的歌曲《Oi Ne Khody Hrytsiu》,還被翻譯成波蘭語(1820)、捷克語(1822)、德語(1827)、法語(1830)、英語(1848)等多種版本,而它的旋律並非起源自民間。據歷史記錄其最初起用時,是威尼斯作曲家卡特里諾·卡沃斯 (Catterino Cavos ) 所作歌舞雜耍表演裏的一個詠嘆調。
上述旋律於1941年時,被傑克勞倫斯的歌曲Yes, My Darling Daughter所利用。
其他三個相信是由瑪魯西婭·萩萊所創作的歌詞:「Kotylysia Vozy z Hory」(馬馱貨車正在衝下山去)、「Viyut' Vitry」(風正在吹)和「Za Svit Staly Kozachenky」(哥薩克人準備好於黎明進軍)。雖然這些歌曲的詞本可能確實是真實存在的,但音樂就並非如此。與她的詞本所一齊聯繫的所有旋律,追溯回去源頭都是在18世紀後期(產生)。烏克蘭民歌《Oi ne khody Hrytsiu》的詞本,是1816年時首次在倫敦以英譯本出版。波蘭語的譯本就是1822年時首次在利沃夫出現,德文譯本則是在1848年出現的。根據有關歌曲的確實存在證據,在法國(183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和美國所流行的歌曲版本,是「Ikhav kozak za Dunai」(哥薩克騎馬越過多瑙河;瑟門·克雷莫夫斯基譜曲填詞)。
在古典音樂裏
[編輯]以色列音樂學家雅科夫·索羅克表示,「Oi ne khody Hrytsiu」(是的,我親愛的女兒)第一個旋律樂句的收尾,包含了烏克蘭歌曲中常見的「調號」旋律,他稱之為「赫里茨序列」,並給出了一個數百首從喀爾巴阡山脈到庫班的烏克蘭民歌名單,它們都有包含這個特定序列。在研究過Z. 利斯科所慧藏的9,077首烏克蘭旋律後,他估計有6%的烏克蘭民歌是蘊含了該序列[1]。
其他學者也談論到「赫里茨序列」所具有獨特特徵及表現力,例如亞歷山大·謝羅夫是說:「副歌散發出一種自由精神,是將聽眾帶到了草原,並夾雜有一些對意外悲劇流露的悲傷」[2]。
索羅克指出赫里茨調號是有被一些作曲家所使用:約瑟夫·海頓(第20號弦樂四重奏,作品9,第2 號;第25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7,第1號;救世主十字架上的最後七句話, D大調鋼琴協奏曲迴旋曲(1795年作曲)、行板和鋼琴變奏曲(1793年))、路易吉·波切里尼(二重奏第2號)、沃爾夫岡·A·莫扎特(交響協奏曲K.364)、 貝多芬、 胡梅爾、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 李斯特·費倫茨 (Ballade d'Ukraine)、 費利克斯·彼得雷克Felix Petyrek 、 艾文·康朵斯金Ivan Khandoshkin以及其他人[3]。
這位傳奇作曲家和歌手,在2000年2月時被印上了烏克蘭郵票,以作為對其的紀念。
參考
[編輯]外部鏈接
[編輯]- 烏克蘭百科全書內的Marusia Churai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