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濱北大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濱北大橋
座標45°49′05″N 126°41′06″E / 45.8181°N 126.6850°E / 45.8181; 126.6850
承載濱北鐵路
202國道
跨越松花江
地點 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設計參數
建築材料混凝土
全長公路橋:1147.6米
鐵路橋:1065.8米
闊度6米
跨數15
橋墩數14
歷史
鋼材生產商八幡製鐵所
開工日1932年11月2日
完工日鐵路橋:1933年12月14日
公路橋:1934年7月4日
總造價350萬元偽幣
地圖
地圖

濱北大橋,在哈爾濱本地通稱東江橋,橫跨松花江,全長1,147.6米,是中國境內第一座公鐵兩用橋濱北鐵路202國道都曾使用此橋。

歷史

[編輯]

1932年3月,南滿鐵道株式會社鐵道建設局就選在老江橋下游6公里處新建一座公鐵兩用橋。該橋上部設計由日本大臣官房研究所第四科負責,橋基礎由日本鐵道省計劃系負責,僅用兩個月就完成了全部設計。根據設計要求,上層公路橋長1147.6米,下層鐵路橋長1065.8米,橋寬6米,建14個橋墩,2個橋台,1孔距為96米;2孔80米;其餘12孔距為64米。公路橋允許通過載重車輛為6噸:計劃建橋總投資為350萬元滿洲國圓

1932年7月7日,設計獲得批准,8月3日松花江及呼蘭河橋樑工程哈爾濱建設事務所正式成立,由日本人石村長七任所長,負責組織橋樑施工。11月2日上午10時舉行開工典禮。為便於施工組織,在距橋址10米處,設立工程指揮部及倉庫、變電所、衛生所、修理所、員工宿舍。為保證施工安全,關東軍第10師團派駐一個小隊20名日軍配合護路警察共同擔任施工現場警戒。整個工程採取南北對進、各標段獨立作業的方法進行。冬季工人每天工作時間為8小時,夏秋季節為10小時。14個橋墩沉箱施工組每班9至13人,其中日本技術工人、監工3人,其餘為朝鮮人和中國人。橋墩基礎深度為水下19米,施工時每天24小時連續作業。共有39 435人參與了工程建設,除日本人、朝鮮人外,主要是以山東人為主的中國勞工。同樣的工種,如木工,日本人日薪為4.5元,中國人僅為2元;鍛造工,日本人日薪45元,中國人為15元;力工,日本人日薪為3.3元,中國人是0.8元。朝鮮人則高於中國人略低於日本人。在冬季施工時氣溫達到零下32℃,夏季氣溫高達39℃。為了加快工程進度,及時將橋基施工挖出的殘土運出去,同時將建橋基所需的砂子、水泥、石頭、鋼材直接運抵各施工標段,日本人冬天在松花江冰面上鋪設了輕型軌道,用小火車運建築材料。施工所使用的砂石取自哈爾濱周邊山區,橋樑及建築所用鋼材由日本八幡製鐵所生產,委託川崎車輛株式會社和汽車株式會社加工製造;工程所需電力由哈爾濱傅家甸發電廠和變電所提供。整個工程分為兩期完工,第一期鐵路橋部分於1933年12月14日,開始列車試運行。1934年7月4日全部工程竣工,比預定的6月30日晚了4天。

在濱北大橋通車一年後,中東鐵路的貨運量急劇下降,蘇聯被迫單方面提出以1.4億日元將中東鐵路賣給滿洲國(實際是日本)。經過雙方長達一年的談判,於1935年3月23日,日本終於獲得中東鐵路的路權。

濱北大橋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化的運輸車輛已超過橋樑設計標準,為了安全,2006年12月25日20時,哈爾濱市政府對濱北公路橋實施封閉進行維修,鐵路橋繼續運營。

2006年12月25日,由於老化,公路橋被封閉。鐵路橋繼續運行。[1]2016年10月30日,新建於本橋東側的濱北線松花江公鐵兩用橋鐵路橋通車,本橋鐵路橋停用。2019年11月20日,濱北線松花江公鐵兩用橋公路橋通車。[2]

考古學

[編輯]

據稱1933年4月在修建東江橋時,一顆頭骨被挖出,2021年考古學界定名為古人類的一個品種「龍人」。[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黑龍江晨報,《哈爾濱東江橋將於25日起實行封閉》,2006年12月23日。
  2. ^ 滨北线松花江公铁两用桥通车. 新華網. [2021-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2). 
  3. ^ 中国发现智人最亲分支龙人:比尼安德特人亲 1933年出土. 澎湃新聞. 2021-06-26 [2021-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29) –透過華商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