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嗣
李承嗣 | |
---|---|
出生 | 866年 唐朝 |
逝世 | 920年 南吳 |
職業 | 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國初年將領 |
李承嗣(866年—920年),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國初年將領,先後效力於軍閥李克用、楊行密勢力。
生平
[編輯]早期仕途
[編輯]李承嗣年輕時在本郡出仕,補武職。中和二年(882年),朝廷籠絡沙陀首領李克用討伐農民變軍黃巢,李承嗣隨李克用征討,為前鋒。[2]官軍攻華陰,黃巢令客省使王汀去和弟弟黃揆商討軍機,李承嗣擒王汀獻上。四年(884年),黃巢之亂平定,李承嗣以功授汾州司馬、刺史,[3]改榆次鎮將。李克用因功被任為河東節度使,因險遭宣武軍節度使朱全忠謀害,八月派李承嗣奉表去行在申訴,觀軍容使田令孜為他設館並慰諭,令他向李克用傳達朝廷讓他們和解的意思,授李承嗣左散騎常侍。[1][4]
光啟初年,李承嗣在陳、許參與討伐叛唐的奉國軍節度使秦宗權。後靜難軍節度使朱玫佔據京城另立宗室李熅為帝,李克用出兵勤王,遣李承嗣率軍萬人救援鄜州,到渭橋迎駕。朱玫被部將王行瑜所殺後,李承嗣會合鄜坊、定難軍收復京城,擒獲李熅所任宰相裴澈、鄭昌圖,將朱玫、李熅的首級裝在盒子裏獻給行在。文德元年(888年)唐僖宗回京,賜李承嗣號迎鑾功臣、檢校工部尚書、守嵐州刺史,賜犒軍錢二萬貫。僖宗剛回京時,三輔地區多有盜賊,全靠李承嗣率軍防禦才得安。後來李承嗣屯駐鄜州,留別將馬嘉福率五百騎宿衛。[1]
昭義軍節度使孟方立襲遼州,李克用遣李承嗣設伏於榆社以待,李承嗣發伏兵大敗昭義軍,獲其將奚忠信,以功授洺州刺史。[1]
大順元年(890年),唐昭宗討伐李克用。十月,官軍出陰地關,游兵到汾州。李克用遣薛志勤、李承嗣率三千騎營於洪洞,養子李存孝率兵五千營於趙城。[5][6]鳳翔軍在霍邑紮營,李承嗣率一軍攻之,鳳翔軍夜遁,李承嗣追擊到趙城,又與薛志勤在蒙坑打敗鎮國軍節度使韓建的軍隊,會合大軍進收晉州、絳州,才十三天就攻破晉州,最終官軍被河東軍大敗。[1][7]李承嗣改教練使、檢校司徒。[1]
效力淮南
[編輯]乾寧二年(895年),與史儼奉命率一萬騎救援被朱全忠攻打的天平軍節度使朱瑄及其從弟泰寧軍節度使朱瑾,四月,進入天平軍軍部鄆州。[8]八月,朱全忠親征天平軍,打敗李承嗣等而還。十二月,李承嗣又與史儼奉命率五千騎借道魏博軍救援二朱。三年(896年)閏正月,李克用養子蕃漢都指揮使李存信也奉命率三萬步騎借道魏博軍救援二朱,得罪魏博節度使羅弘信,被其襲敗,[9]羅弘信從此與李克用絕交依附朱全忠,史儼、李承嗣及史建章等河東將領因此無法回軍。[10]四年(897年)正月,鄆州失守,朱瑾為朱全忠所迫,糧盡,留大將康懷貞守軍部兗州,與史儼、李承嗣劫掠徐州之境豐、沛之間求食,康懷貞等投降朱全忠。二月,朱瑾等投沂州,沂州刺史尹處賓不納,又逃到海州,在宣武軍逼迫下,最終率海州百姓渡過淮河投靠淮南節度使楊行密,[11][12][13]楊行密在高郵迎接他們,對史儼、李承嗣、史建章都推心置腹不懷疑,都用為將。[14]淮南軍本來善水戰但不知騎射,得到河東、泰寧、天平的軍隊後,軍聲大振。[15][16]楊行密署李承嗣為淮南行軍副使。史儼、李承嗣都是河東驍將,李克用深為可惜,如同失去了左右手,遣使者趙岳走小道見楊行密請求讓他們回來。楊行密答應了,也遣使者陳令存與李克用修好。[1][17]
九月,宣武軍將葛從周屯壽州、龐師古在清口紮營入侵淮南,淮南人大恐,楊行密想先殺奔壽州,李承嗣說不如先秘密派兵殺向清口,龐師古敗了,葛從周自然會逃,這是制敵之上策。朱瑾率淮南軍三萬,與李承嗣設伏於清口,大敗宣武軍,斬殺龐師古,葛從周敗走。[15]十一月,楊行密置酒高會,讚揚李承嗣有先見之明,賞錢萬緡。楊行密看好李承嗣的雄才,沒讓他回到河東軍,奏授檢校太尉,表他領鎮海軍節度使(遙領)。[1]楊行密待李承嗣及史儼甚厚,房屋、姬妾都選擇出色的賜給他們,所以二人為楊行密父子盡力,屢立功,不復歸河東軍。楊行密也因此在江淮立足,朱全忠無可奈何。[17]
天復二年(902年)六月,楊行密引兵攻宣武軍,以李承嗣權知淮南軍府事,[18]境內無擾,都是李承嗣之力。[2]楊行密勢力得以兼併鎮南軍節度使鍾傳勢力、擒武昌軍節度使杜洪、削弱鎮海軍節度使錢鏐,都是史儼和李承嗣的功勞。[1]
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代唐稱帝,建立後梁。五月,左牙指揮使張顥專權,以右牙指揮使徐溫為浙西觀察使。謀士嚴可求對李承嗣說張顥如此凶威,外放徐溫,對李承嗣也不利。李承嗣深以為然。次日,嚴可求邀張顥及李承嗣同去見徐溫,故意責罵徐溫想外放苟安,徐溫謝罪,於是免於外放。李承嗣與張顥交好,察覺嚴可求依附徐溫,勸說張顥派刺客趁夜殺嚴可求,刺殺未果。不久,徐溫殺張顥,專權。[16][19]
楊行密子楊隆演在位期間,李承嗣改淮南行軍副使,參與軍府之事。九年(912年),淮南得知李克用之子晉王李存勗剛在柏鄉之戰對後梁取得大捷,出李承嗣為楚州刺史,以為掎角之勢。十七年(920年)七月,卒於楚州。[1]
家庭
[編輯]李承嗣第三女李娀(906年—934年),字惠容,嫁朝散大卿(即朝散大夫,避諱楊行密父楊怤而改)、檢校尚書右僕射、守大理卿、通判左右軍公事、柱國、賜紫金魚袋陶敬宣。墓誌自述家世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舊五代史》僅載李承嗣父名李佐方。據《李娀墓誌》,李承嗣祖父為唐朝涿州刺史李思勍,父名李仲方,官至唐朝潞州大都督府右司馬、檢校兵部尚書,李承嗣去世時的官爵為淮南節度副使、特進、檢校太尉、使持節楚州諸軍事、守楚州刺史、充楚州團練使、兼御史大憲(即御史大夫,避諱楊怤而改)、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雁門節度使。李娀母即李承嗣妻為沛國朱氏,累封沛郡太君。李娀有兩兄朝散大卿、檢校尚書右僕射、守鴻臚卿、柱國、賜紫金魚袋李匡祚和朝散大卿、行尚書水部郎中、雲騎尉、賜紫金魚袋李匡祐和弟弟將仕郎、試大理評事、賜緋魚袋李匡禪。[20]李匡禪是李承嗣的幼子,和雅練達,有父風。[2]
軼聞
[編輯]李承嗣與淮南副使陸洎友善,天祐二年(905年)九月,承嗣拜訪陸洎,陸洎說:晚上夢見被騎兵召至一大府「陽明府」,入門到階下,有一紫衣人秉笏取書說陸洎三世為人慈孝,可為陽明府侍郎、判九州都監事,次年季秋十有七日赴任。次年九月李承嗣又拜見陸洎問為什麼還沒赴任,陸洎說即將赴任。李承嗣說:「我素來視君為長者才敬重君,這事卻近乎妄言啊!」陸洎說:「惟君與我有緣,他日必當為鄰。」李承嗣沉默而去。次日陸洎就死了,葬於茱萸灣,數年後李承嗣葬於陸洎墓之北,其言遂靈驗。[2]
註釋及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舊五代史》卷五十五
- ^ 2.0 2.1 2.2 2.3 《十國春秋·李承嗣傳》
- ^ 李承嗣曾任汾州刺史本傳無載,見《李娀墓誌》及樊文禮《李克用評傳》。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六
-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八
- ^ 《舊五代史》卷二十五
-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八
- ^ 《舊五代史》卷一
- ^ 《舊五代史》卷三十五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
- ^ 《舊五代史》卷一十三
- ^ 《舊五代史》卷二十六
- ^ 《新五代史》卷四十二
- ^ 《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
- ^ 15.0 15.1 《新唐書》卷一百八十八
- ^ 16.0 16.1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
- ^ 17.0 17.1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一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三
- ^ 《資治通鑑》卷二百六十六
- ^ 郭松《楊吳朝散大卿、檢校尚書右僕射、守大理卿、通判左右軍公事、柱國、賜紫金魚袋陶敬宣妻李娀墓誌》
- ^ 《南唐江寧府江寧縣李俛妻李氏墓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