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的紀念日
外觀
時的紀念日(日語:時の記念日/ときのきねんび Toki no Kinenbi),是日本東京天文台(今國立天文台)聯合文部省外郭團體財團法人之生活改善同盟會制定的紀念日,為了倡導守時的觀念於1920年(大正9年)所制定,日期定為每年6月10日。
由來
[編輯]《日本書紀》天智天皇十年四月辛卯條(天智天皇10年4月25日,格里高利曆671年6月10日)有如下記載:
“ | 置漏尅於新臺。始打候時動鐘鼓。始用漏尅。此漏尅者天皇爲皇太子時始親所製造也。云云。 | ” |
由此,日本首個鐘即是在西曆6月10日製成的。其中「漏尅」同「漏刻」,即水鐘。
傳播
[編輯]1921年起由台灣總督府引進台灣,比照日本國內,藉以培養台灣人準時、守時、惜時的精神。戰後因日人遣返,此紀念日自然消失,但在教科書《認識臺灣 歷史篇》曾提及。
時的紀念日在臺灣被當作大事在宣導。以1922年為例,全台各學校都張貼了醒目的宣傳海報,並由師長在晨會訓示學生守時的重要。12時一到,諸寺廟、教會開始鳴鐘擂鼓,工廠及火車亦嗚汽笛。此時各戶人家便將時鐘、手錶撥至12時整。各城也會辦理盛大活動吸引注意,甚至以一早就以停電方式喚起民眾關心。[1]
參考文獻
[編輯]- ^ 林佩欣,《圖解台灣史》,台北:書泉,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