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新西蘭經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新西蘭經濟
奧克蘭花卉展
奇異果產業
奧克蘭珠寶一條街
史蒂芬購物店
(上)奧克蘭金融區、(中)聖誕遊行、(左一)新西蘭花卉展、(右一)奇異果產業、(左下)珠寶一條街、(右下)史蒂芬購物店
貨幣1 紐元 (NZD$) = 100 仙
財政年度4月1日至3月31日
貿易組織
APECWTOOECD
統計數據
GDP$1357.23 億美元(估計,2010年)[1]
GDP增長率
1.1% (2011年9月,估計)
人均GDP
$31,067 (2010年,估計)
各產業GDP
農業(4.5%)、工業(25.8%)、服務(69.7%) (2009年,估計)
4.3% (2011年3月,估計)
不適用
36.2 (1997年)
勞動力
2.29 百萬(2009年)
各產業勞動力
農業(7%)、工業(19%)、服務(74%) (2006年,估計)
失業率6.6 % (第1季)[2]
主要產業
食物加工、紡織、機械和交通設備、財經、旅遊礦業
第3位[3]
對外貿易
出口$262.5 億元(2009年,估計)
出口商品
奶製品、肉、羊毛、魚和機械
主要出口夥伴
澳洲(23.2%)、美國(10.1%)、日本(8.4%)、中國大陸 (5.9%) (2008年)
進口$242.9 億元(2009年,估計)
進口商品
機械和設備、車輛和飛機、石油、電子產品、紡織、塑膠
主要進口夥伴
澳洲(18.1%)、中國大陸(13.2%)、美國(9.5%)、日本(8.3%)、新加坡(4.7%)、馬來西亞(4.4%)、德國(4.3%) (2008年)
公共財政
GDP的29.3% (2009年,估計)
收入$465.4 億元 (2009年,估計)
支出$535.6 億元 (2009年,估計)
經濟援助捐出: $99.7 百萬 (FY99/00)
US$206.26 億元 (2011年3月)[6]
主要數據來源: CIA世界概況
除非另有說明,所有數據單位均為美元

新西蘭經濟市場經濟,十分依賴國際貿易,主要貿易夥伴為澳大利亞歐盟美國中國大陸日本。它的製造業和高技術產業規模不大,主要產業為旅遊業第一產業農業等)。過去幾十年的自由市場改革,取消了外商投資的許多障礙。世界銀行在2005年將新西蘭列為世界上最方便營商的國家。[7]

簡介

[編輯]

傳統上,新西蘭的經濟依賴第一產業的產品,如羊毛肉類奶製品。約1920至1930年代後期,奶製品出口通常佔其出口總額的35%左右,在某些年份更高達45%[8]。1950年代,這些產品的需求殷切,新西蘭經濟從而受惠。然而,其後這些商品價格下降,1973年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亦影響新西蘭與英國的貿易,從1970年至1990年,新西蘭的經調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相對購買力,從經合組織平均水平的約115%,下降到80%[9]

自由化

[編輯]

自1984年以來,新西蘭政府進行了重大的經濟結構調整,由依賴英國給予優惠市場准入的農業經濟,轉型到成為更工業化、可以在全球競爭的自由市場經濟。這種發展推動了實際收入,擴大和深化工業的技術能力,並遏抑通貨膨脹的壓力。自1990年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逐步追上較大型西歐經濟體的水平,但兩者仍然有差距。新西蘭對貿易十分依賴,其增長前景很受亞洲、歐洲、美國的經濟表現影響。

1985年和1992年間,新西蘭的經濟增長了4.7%,但同一期間,經合組織國家平均增長28.2%。從1984-1993年,通貨膨脹平均每年為9%,兩次新西蘭的信用評級下降,外債翻了兩番[10]。1986年和1993年間,失業率從3.6%上升到11%[11]

有效的農業系統是新西蘭的出口支柱。領先的農業出口產品包括肉類、奶製品、林產品、水果和蔬菜、魚和羊毛。新西蘭是烏拉圭回合貿易談判的直接受益者,受惠行業包括農業和一般的乳製品行業。該國擁有大量的水電,亦有可觀的天然氣儲備。領先的製造業有食品加工、金屬加工、木材和紙製品。一些製造業如汽車裝配已完全消失,製造業在經濟中的重要性是在普遍下降。

展望和挑戰

[編輯]

新西蘭的收入水平,在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危機之前較大部分西歐國家( 如西班牙,愛爾蘭)高,比英國,法國略遜壹籌;但自此也從來沒有恢復。例如,新西蘭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少於西班牙,約為美國的60%左右。新西蘭的經常帳赤字約國內生產總值的8-9%,但其公共債務則只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1.2%(2006年,估計)[12],這比起許多發達國家為低。然而,在1984和2006年之間,淨外債增加11倍,約1820億紐元。適度的公共債務和較大的淨對外債務,反映大部分的淨對外債務是由私營機構持有。

歷史

[編輯]

1900-1970年代,新西蘭的經濟政策傾向施行保護、監管和補貼。1960年代,新西蘭的貿易表現開始轉差,主要是由於來自英國的出口收入下降。1955年新西蘭有65.3%的出口輸至英國,隨着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這一比例在1973年6月結的一年,已下降到26.8%。

1980-1990年代,新西蘭進行了經濟改革。自1984年以來,政府消除包括農業在內的補貼、開放進口法規、容許匯率自由浮動、取消利率、工資和價格控制,又降低邊際稅率。從緊的貨幣政策和着力減少政府預算赤字,使通貨膨脹率從1987年的18%以上的年增長率逐步下降。放鬆管制創造了一個非常方便營商的規管架構。2008年,世界銀行的全球商業友好國家中,新西蘭排第2名。

參考

[編輯]
  1. ^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1 April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11). 
  2. ^ New Zealand: Unemployment rate decreased to 6.6% in QI. www.liteforex.org. 5 May 2011 [15 June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5月7日). 
  3. ^ 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 New Zealand 2012. World Bank. [201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9). 
  4. ^ Sovereigns rating list. Standard & Poor's. [26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28). 
  5. ^ 5.0 5.1 5.2 Rogers, Simon; Sedghi, Ami. How Fitch, Moody's and S&P rate each country's credit rating. The Guardian (London). 15 April 2011 [31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5). 
  6. ^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nd Foreign Currency Liquidity – NEW ZEALAND.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9 April 2011 [31 May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8). 
  7. ^ New Zealand rated most business-friendly.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14 September 2005 [201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9). 
  8. ^ McKinnon, Malcolm (編). New Zealand Historical Atlas, Plate 61. David Bateman. 1997. 
  9. ^ Drew, Aaron. New Zealand’s productivity performance and prospects (PDF). Bulletin (Reserve Bank of New Zealand). [10 February 200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年2月16日). 
  10. ^ Kelsey, Jane. LIFE IN THE ECONOMIC TEST-TUBE: New Zealand "experiment" a colossal failure. 9 July 1999 [201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2). 
  11. ^ 存档副本. [201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5). 
  12. ^ CIA – The World Fact Book – New Zealand. CIA. [28 Novem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