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主堂 (上海)
救主堂是中國上海歷史上的一座重要教堂,由美國聖公會差會開闢,包括先後在三個相距甚遠的地點建造的三座教堂。
第一座救主堂位於外虹橋百老匯路(今大名路)。建成於1853年,這是美國聖公會在上海建立的第二座教堂(第一座教堂位於縣城內虹橋,即後來石皮弄天恩堂的前身)。1845年文惠廉主教來到上海後,除了在縣城內進行佈道外,亦選中位於蘇州河注入黃浦江處,英租界以北的虹口作為傳教基地。1848年,他向上海道台要求租借這塊土地開闢美國居留地,得到准許。他在這裏永租了52畝土地,建造了傳教士宿舍,帶有一個佈道房間。於1853年建成救主堂,南臨百老匯路(今大名路),東臨文監師路(塘沽路),歐洲鄉村教堂式樣,可容500人。
1864年文惠廉去世後,開始由中國籍牧師主持救主堂,第一任中國牧師是黃光彩,後來的著名牧師包括顏永京等人。不過經費仍由美國差會資助。
1905年,上海發生反美運動。在此背景下,1906年10月1日,在朱葆元牧師的帶領下,救主堂成為上海第一個實現自養的聖公會教堂。民國建立以後,該堂信徒增多,於是計劃興建新教堂。
第二座救主堂位於虹口北部越界築路區的狄思威路、天同路口(今溧陽路、天水路口),興建於1915年,到1918年10月1日完工,建築及各種設備的費用,均來自中國信徒捐款。這是一座中西合璧建築,飛檐翹角。並附設昌世中學。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救主堂受到損壞。隨後得到修復,1934年在此召開美國聖公會來華傳教一百周年紀念大會。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地處虹口戰區的救主堂被戰火徹底夷為平地。此處後來沒有恢復,而是演變為一片貧民窟。
第三座救主堂位於法租界西部的趙主教路71號(今五原路),興建於孤島時期。工程開始於1939年,到1941年落成,可容500餘人。
[1]。
1958年,在獻堂獻廟高潮中,救主堂被保留作為徐匯區的2座聯合禮拜場所之一。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救主堂關閉[2]。文革結束後,1982年救主堂產權歸還教會,但是因房屋破損嚴重,在1989年被拆除,原址改建為華東神學院。
參考文獻
[編輯]- ^ 上海通志 >> 第十四卷 民族·宗教 >> 第六章 基督教 >> 第二节 差会、教派、教堂.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 ^ 上海宗教志 >> 第五编基督教 >> 第一章场所 >> 第二节 差会所属教堂. [2010-05-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