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張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暢(408年—457年),少微,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朝宋官員,晉琅邪郎中令張褘子,宋益州刺史。司徒張裕及湘州刺史張邵侄兒。張暢在宋官至會稽太守,在經歷南郡王劉義宣起兵反抗宋孝武帝之時兩度險遭殺害,但都獲得他人營救。

生平

[編輯]

張暢和堂兄張敷張演張鏡齊名,都是後起之秀[1]。張暢初為吳郡太守徐佩之主簿,歷次遷官後至太子中庶子。元嘉二十五年(448年),武陵王劉駿以安北將軍、徐州刺史身份出鎮彭城,張暢則任其安北長史,領沛郡太守[2]。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軍北伐失利,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軍南侵,時太尉、江夏王劉義恭於彭城節度諸軍,就在魏軍逼近彭城城外數十里時,義恭見城中糧食不足,雖然守軍軍力甚多但仍想棄城南走,沈慶之其時建議移鎮兵少糧多的歷城,留蕭思話守衞彭城;何勗助建議逃到鬱洲再循海路到建康。義恭多日仍沒有決定之下又再召各僚屬討論,張暢則表示兩案皆不可行,而建議固守以免瓦解已經為魏軍所動搖的軍心。劉駿聽後亦表示同意,義恭於是決定留守彭城。[3]後彭城南門遭魏軍攻擊,張暢率領士兵防禦,身先士卒[4]。次年(451年),張暢又支持王孝孫反對劉義恭預先收割麥子,聚民於塢堡以防備早前魏軍的行動,因其屢有建言,宋文帝也對其甚為欣賞。該年劉駿調任南兗州刺史[5],但暫時仍留彭城,而讓張暢先南下並修治盱眙城[6]

後北魏聲言要兵出襄陽,朝廷就讓張暢當司空、荊州刺史劉義宣的長史,領南郡太守。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劉劭發動兵變弒父即位,義宣聞訊為文帝發哀並即舉兵,身為眾僚之首的張暢在舉哀之禮完後便換上戎裝黃袴褶,於射堂選拔出征人選,期間的儀容舉止都很令人矚目,人們都因而盡心效命。劉劭被消滅後,張暢獲徵入朝任吏部尚書,封夷道縣侯。不過當時劉義宣圖謀反抗新登位的宋孝武帝劉駿,蔡超等人以張暢高名望而勸義宣將他留下,讓他任南蠻校尉、加冠軍將軍,領丞相長史。張暢洞悉義宣意圖,派了門生荀僧寶到建康向顏竣報告,但因為僧寶營私而在巴陵耽擱了一段時間,到義宣正式起兵時水路就被封鎖,僧寶也無法繼續行程。義宣宣佈起兵前曾派親信翟靈寶試探一下張暢,但張暢明言反對,靈寶回去後遂建議義宣將張暢殺了,只因竺超民才得免禍。後義宣進張暢為撫軍將軍,別置軍府,以收取人望,但主理文檄的張暢終日酒醉,都不管事。後義宣於梁山戰敗,張暢被士兵搶掠,衣服都被搶光了。時領兵討伐義宣的將領王玄謨乘車經過,張暢就穿着搶掠過後殘破的衣服擠到玄謨車上,令玄謨很不高興。其他將士想殺了他,但被張興世阻止了。張暢後被押到建康,送交廷尉,削奪爵位食邑,不久又獲赦免。[7]

後張暢任都官尚書,轉侍中,又在孝建二年(455年)任會稽太守。大明元年(457年),張暢去世,享年五十歲,獲諡宣子

性格特徵

[編輯]
  • 徐佩之因徐羨之案而被宋文帝誅殺,時為其主簿的張暢為其奔走,亦穿着喪服盡表哀悼,得當時人讚美。
  • 張暢弟弟張牧被狂犬咬傷了,醫生說食蝦蟆可以治好傷處,但張牧不想吃,張暢於是笑着先吃一口,成功哄了張牧吃了,終將傷處治好了。[8]
  • 張暢有辯才,在魏攻彭城時於北方以辯才聞名的李孝伯曾和張暢對話,應對敏捷,話吐安祥溫雅,得北魏人稱美[9]

逸事

[編輯]
  • 義宣起兵一事過後的一場飲宴中,何偃酒醉而說:「張暢真是奇才呀,和義宣一起當逆賊,而最終沒有獲罪。若果不是奇才,怎能這樣!」張暢就回應:「太初那時,誰將自己的門塗成黃色呀?」孝武帝說:「為何要互相挖苦呢。」三公官將門戶塗成黃色,而何偃父何尚之在劉劭弒父登位後獲授司空,父子都得劉劭重用,但在孝武帝領討伐軍攻下建康時,人人都逃了,父子就在將門的黃色洗掉,以迎新君孝武帝,故張暢這樣譏諷他[10]
  • 張暢喜愛侄兒張輯,竟在臨終時遺命要與他合葬,時人都非議他。

家庭

[編輯]

父親

[編輯]
  • 張禕,晉琅邪郎中令

兄弟

[編輯]
  • 張牧,一作枚,暢弟,宋後軍長史
  • 張悅,暢弟,亦有美譽,曾支持晉安王劉子勛,後歸降宋明帝,官至雍州刺史。
  • 張恕,暢最小弟,以德行稱譽[來源請求]

子女

[編輯]
  • 張浩,官至義陽王劉昶征北諮議參軍。
  • 張淹,浩弟,封廣晉縣子,官至光祿勳,支持晉安王劉子勛,兵敗被殺。
  • 張融,淹弟,官至南齊司徒左長史。
  • 張寶積,融弟,官至南齊御史中氶.建武中出為廬陵太守。
  • 張氏,陸杲[11]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宋書·卷59》,出自沈約宋書

參考資料

[編輯]
  • 《宋書·卷五十九·張暢傳》
  1. ^ 《南史·張暢傳》:「暢少與從兄敷、演、鏡齊名,為後進之秀。」
  2. ^ 《宋書·孝武帝紀》:「二十五年,改授都督南兗徐兗青冀幽六州豫州之梁郡諸軍事、安北將軍、徐州刺史,持節如故,北鎮彭城。」
  3. ^ 《宋書·張邵傳》所附《張暢傳》:「虜眾近城數十里,彭城眾力雖多,而軍食不足,義恭欲棄彭城南歸,計議彌日不定。時歷城眾少食多,安北中兵參軍沈慶之議欲以車營為函箱陣,精兵為外翼,奉二王及妃媛直趨歷城,分城兵配護軍將軍蕭思話留守。太尉長史何勗不同,欲席捲奔鬱洲,自海道還都。二議未決,更集群僚議之。暢曰:『若歷城、鬱洲可至,下官敢不高讚。今城內乏食,人無固心,但以關扃嚴密,不獲走耳。若一搖動,則潰然奔散,雖欲至所在,其可得乎!今食雖寡,然朝夕未至窘乏,豈可捨萬全之術,而即危亡之道。此計必行,下官請以頸血污君馬跡!』孝武聞暢議,謂義恭曰:『張長史言,不可違也。』義恭乃止。」
  4. ^ 《宋書·張暢傳》:「虜尋攻彭城南門,並放火,暢躬自前戰,身先士卒。」
  5. ^ 《宋書·孝武帝紀》:「二十八年,進督南兗州、南兗州刺史,當鎮山陽。」
  6. ^ 《宋書·張暢傳》:「太祖聞暢屢有正議,甚嘉之。世祖猶停彭城,召暢先反,並使履行盱眙城,欲立大鎮。」
  7. ^ 《宋書·張暢傳》:「送京師,下廷尉,削爵土,配左右尚方。尋見原。」
  8. ^ 《宋書·張暢傳》:「弟牧嘗為猘犬所傷,醫者雲食蝦蟆可療,牧難之。暢含笑先嘗,牧因此乃食,由是遂愈。」《南史·張暢傳》同,《宋書·張邵傳》所附《張暢傳》則作張牧。
  9. ^ 《宋書·張邵傳》所附《張暢傳》:「孝伯足詞辯,亦北土之美。暢隨宜應答,甚為敏捷,音韻詳雅,魏人美之。」(公元450彭城)
  10. ^ 《宋書·張邵傳》所附《張暢傳》:『孝武宴朝賢,暢亦在坐。何偃因醉曰:「張暢信奇才也,與義宣作賊,而卒無咎。苟非奇才,安能致此!』暢曰:『太初之時,誰黃其閤?』帝曰:『何事相苦。』初,尚之為元兇司空,及義師至新林門,人皆逃,尚之父子共洗黃閤,故暢以此譏之。」
  11. ^ 《梁書·陸杲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