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驚世謊言尼克遜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驚世謊言尼克遜
Nixon
劇院上映海報
基本資料
導演奧利華·史東
監製克萊頓·湯森英語Clayton Townsend
奧利華·史東
安德魯·瓦伊納
編劇史提芬·J·里維耶(Stephen J. Rivele)
基斯杜化·威爾金森英語Christopher Wilkinson
奧利華·史東
主演
配樂約翰·威廉士
攝影羅拔·李察遜
剪接漢克·科溫英語Hank Corwin
拜仁·伯丹英語Brian Berdan
製片商荷里活影片
幻影娛樂集團(Illusion Entertainment Group)
協同影業英語Cinergi Pictures
片長192分鐘
212分鐘(導演剪接版)
產地美國
語言英語
上映及發行
上映日期
  • 1995年12月22日 (1995-12-22)(美國)
  • 1996年4月25日 (1996-04-25)(香港)
發行商博偉影業(美洲)
協同製作英語Cinergi Productions(海外)
預算4400萬美元[1]
票房2 600萬美元[2]
各地片名
中國大陸尼克松
香港驚世謊言尼克遜
臺灣白宮風暴

驚世謊言尼克遜》(英語:Nixon,新加坡譯《尼克遜》,中國大陸譯《尼克松》,香港譯《驚世謊言尼克遜》,台灣譯《白宮風暴》)是1995年美國史詩傳記劇情片,由奧利華·史東執導,史東與克萊頓·湯森英語Clayton Townsend安德魯·瓦伊納製片,史東、基斯杜化·威爾金森英語Christopher Wilkinson和史提芬·J·里維耶編劇,基斯杜化·舍爾和羅拔·舍爾擔任項目顧問。影片由安東尼·鶴健士主演,還原了美國總統李察·尼克遜的政治生涯與個人生活。演出陣容還包括鍾·艾倫安娜貝絲·吉什英語Annabeth Gish瑪莉·雪登白靈鮑爾斯·布思J·T·沃爾什英語J. T. WalshE·G·馬紹爾英語E. G. Marshall占士·活士保羅·索維諾鮑勃·霍斯金斯拉里·哈格曼英語Larry Hagman艾·哈里斯大衛·海德·皮雅斯。多位政壇人物的影像也在影片中出現中,包括總統比爾·克林頓出席尼克遜葬禮的電視轉播畫面。

影片把尼克遜描繪得很複雜,許多地方亮眼之餘,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開頭提醒觀眾作品「改編自眾多公開來源及不完整的歷史記錄」,「務求還原真相」。儘管口碑不俗,鶴健士的表現獲得一致好評,影片票房成績還是遭遇滑鐵盧,僅拿到2600萬美元,無法收回4400萬美元的製片成本,淪為票房炸彈。影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四項提名,包括最佳男主角(安東尼·鶴健士)、 最佳女配角(瓊·亞倫)、最佳原創音樂(約翰·威廉士)和最佳原創劇本

影片是史東「美國總統三部曲」的第二部,前一部為四年前的《驚天大刺殺》,講述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後一部為13年後的《殊不簡單》,講述喬治·獲加·布殊的故事。

梗慨

[編輯]

1972年,白宮水管工英語White House Plumbers闖入水門綜合大廈,隨後被警方逮捕。

一年半後,1973年12月,幕僚長亞歷山大·黑格李察·尼克遜提供一段錄音,談論水門事件引發的風波,以及約翰·埃德加·賀夫的死。提到牽涉到醜聞的約翰·迪恩英語John Dean小占士·W·麥考德英語James W. McCord Jr.等人時,尼克遜飈了髒話。黑格準備離開的時候,尼克遜問他為什麼不用手槍自殺,像光榮的士兵一樣死去。之後尼克遜打開錄音機,過往經歷湧上心頭。

1972年6月23日,水門事件爆發一個禮拜後,H·R·霍爾德曼約翰·埃利希曼與迪恩開會。埃利希曼和迪恩離開後,尼克遜將「證據確鑿」錄音的事情告訴給霍爾德曼。

亨利·基辛格在影片中也發揮着重要角色。基辛格從頗有名望的教授晉升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國務卿。片中,尼克遜和幕僚就基辛格的真實身份爆發爭論,覺得他要麼是為了名聲向媒體泄密的人,要麼是謹遵總統命令的忠誠者。眼看其他內閣成員譴責基辛格泄密,尼克遜無法對他置之不理。

仕途如日中天之時,尼克遜回想起童年的生活,想起父母是如何養大他和哥哥弟弟們的,而大哥和三弟因肺結核而死,給尼克遜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影片展現尼克遜個人生活及職業生涯的諸多方面,顯示他和妻子酗酒、濫用處方藥。尼克遜還有健康問題,兒時當乞丐時患上靜脈炎肺炎在水門風波期間加重。

影片以豬灣事件作為比喻,暗示尼克遜覺得自己對約翰·F·甘迺迪遇刺案負有一定的責任,這種感覺或是真實,或是虛假,具體表現在尼克遜擔任懷特·艾森豪威爾副手時為豬灣事件創造的機制螺旋般失控,促成甘迺迪遇刺,並最終引爆水門事件。

影片以尼克遜辭職英語Richard Nixon's resignation speech、乘坐陸軍一號離開白宮草坪作結。演職員表中,尼克遜葬禮英語Death and state funeral of Richard Nixon加利福尼亞州約巴林達舉行,傑拉爾德·福特占美·卡特朗奴·列根喬治·夏拔·獲加·布殊等健在前總統及時任總統比爾·克林頓前去送行。

陣容

[編輯]
第一家庭
白宮幕僚與內閣團隊
尼克遜的家人
白宮水管工
其他

製作

[編輯]

源起

[編輯]

曾為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成員兼演講撰稿人的艾力·漢伯格(Eric Hamburg)一次和奧利華·史東共進晚餐的時候,提到了製作一部關於尼克遜的電影的念頭[3]。當時尼克遜手頭上有兩個開發中的項目,一個是音樂片《貝隆夫人》,一個是巴拿馬獨裁者曼紐·諾列加的傳記片。趁兩部作品還沒有投入製作,尼克遜將焦點投入到尼克遜的傳記片中[6]。後來尼克遜在1994年4月22日病逝,成了史東決定拍攝這部電影的關鍵因素。史東將影片推銷給華納兄弟,但對方覺得影片對白過多、動作戲太少,只會吸引到西裝革履的老白男[6]

1993年,漢伯格向編劇史提芬·J·里維耶提到影片的概念,表示會在影片中提到政治家都有的毛病,有些是人盡皆知的,有些是推斷的[3]。里維耶喜歡這個主意,碰巧他之前想過寫同樣主題的戲劇。在漢伯格鼓勵下,里維耶與編劇搭檔基斯杜化·威爾金森將戲劇改成電影,在1993年11月寫出大綱[3]。兩人構思出「野獸」的概念,這個概念被威爾金森認為是「在戰後歷史中揮之不去的無頭怪物」,是約翰·甘迺迪羅拔·法蘭西斯·甘迺迪馬田·路德·金遇刺與加越南戰爭共同作用下產生的黑暗勢力,是尼克遜大起大落的推手[7]。史東曾在一次採訪中認為尼克遜覺得「這頭野獸」比自己想的更有威力,他們「無法深入探尋,但有多個暗示,譬如軍工複合體、金錢的力量」[8]。而在另一個採訪中,史東強調:

這個概念促使史東製作《驚世謊言尼克遜》,安排漢伯格聘請里維耶和威爾金森擔任編劇。1993年秋季,史東委託兩人編寫劇本初稿[3],兩人在1994年6月17日水門事件周年紀念日當天遞交初稿[3]。史東很喜歡他們的劇本,但覺得第三幕和結尾需要修繕[3]。於是兩人再寫一稿,在8月9日尼克遜辭職英語Resignation of Richard Nixon20周年當天提交[3]

前期製作

[編輯]

在漢伯格的幫助下,史東潛心投入到研究工作中.[6]。在漢伯格及演員鶴健士和占士·活士的陪同下,史東飛往華盛頓特區,採訪健在的尼克遜圈中人,包括律師倫納德·加門特英語Leonard Garment、司法部長艾略特·李察森英語Elliot Richardson及甘迺迪及詹森時期國防部長羅拔·麥拿馬拉。導演還聘請水門事件關鍵人物亞歷山大·巴特菲爾德英語Alexander Butterfield處理總統文件,並出任顧問,確保橢圓形辦公室里的場景得到真實還原[3]。另外,史東還接觸前白宮副法律顧問約翰·西爾斯英語John Sears (political strategist)約翰·迪恩英語John Dean,讓兩人確保劇本準確性,編寫兩個未署名的場景[3]。巴特菲爾德也在影片中扮演白宮幕僚。為了研究他們的角色,鮑爾斯、布斯、大衛·海德·皮雅斯和保羅·索維諾都去找角色對應人物聊天,但J·T·沃爾什沒有聯繫上約翰·埃利希曼,因為對方讀過劇本初稿,不滿意他在其中的形象,揚言起訴沃爾什[6]。鶴健士看了許多尼克遜的紀錄片,晚上睡覺的時候還放着尼克遜的片子,讓片子的內容深入潛意識[10]他表示:「這樣做可以接受所有消息,如果你足夠放鬆,這種消息就會佔據你的身體[10]。」

史東原本和攝政企業簽訂了三部電影的合約,包括《驚天大刺殺》、《天與地》和《天生殺人狂》。《天生殺人狂》大獲成功後,攝政的老闆阿農·米爾坎(Arnon Milchan)再跟史東訂三部電影[11],因此史東可以拍攝成本不超過4250萬美元的電影[3]。史東跟米爾坎透露拍攝《驚世謊言尼克遜》的想法時,米爾坎不以為然,說只能給3500萬美元的預算,覺得這樣能讓史東打消念頭。但史東向匈牙利投資家安德魯·瓦伊納介紹這個項目,對方和華特迪士尼公司有聯合投資協議[3]。瓦伊納的公司協同影業英語Cinergi Pictures同意資助3800萬美元。米爾坎聽到消息後十分憤怒,聲稱《驚世謊言尼克遜》屬於史東的三部電影合同,是自己的電影,揚言起訴。後來史東給他支付數目不明的賠償,他撤銷案件[11]。距離影片開拍還有一個禮拜,史東拿下最終的預算。史東與協同和迪士尼旗下的荷里活影片簽約,拿下4300萬美元的製片預算。為了節省開支,史東租用羅伯·雷納電影《美國總統》的白宮佈景[6]

選角

[編輯]

片方不同意史東為尼克遜選擇的演員,想要史東最初選擇的湯·漢斯積·尼高遜。史東還考慮過真·赫曼羅賓·威廉斯加里·奧德曼湯美·李·鍾斯。史東還接觸華倫·比提,但對方希望劇本大改[3]。最終,史東選擇在《告別有情天》和《曾經深愛過英語Shadowlands (1993 film)》中表現突出的鶴健士出演。史東表示:「安東尼的孤獨感讓我印象深刻。我覺得這份孤獨感是尼克遜一直以來具有的品質[6]。」鶴健士見史東的時候,史東覺得他是「美國流行文化最出色的壞角色,放棄就太傻了」[12]。鶴健士被片中尼克遜提到父母的戲份打動,最終決定接下角色[13]。為了模仿尼克遜的樣貌,鶴健士戴了假髮和假牙[14]

比蒂考慮要不要接下這部電影的時候,堅持要和一位女演員一起研讀劇本。後來鍾·艾倫從紐約飛過來,比蒂跟史東說瓊是自己心目中扮演帕特·尼克遜的合適人選[3]

主體拍攝

[編輯]

影片主體拍攝於1995年5月1日啟動。前期拍攝於4月底展開,用於拍攝關於尼克遜職業生涯的仿紀錄片鏡頭[3]。拍攝早期,鶴健士被大量需要聯繫的對白嚇倒,而這些對白在後期不斷增加、改變[7],特別是他「出到外面」的時候,「去客串《解開心結英語Knots Landing》」的時候。索維諾覺得鶴健士的口音完全錯了,「還有改進的空間」,願意幫忙[10]。活士表示,索維諾跟鶴健士說「完全錯了」,自己是幫他解決問題的「專家」[10]。據活士回憶,索維諾和鶴健士一起吃午飯,當天中午就宣佈退組[10]。鶴健士也跟史東提出退組的想法,但被史東挽留[6][10]。演員們和他開善意的玩笑,其中活士表示「大家一直都說他在《觸目驚心》的表演很出色,一直叫他帕金斯夫人而不是安東尼·鶴健士爵士[註 1][10]

1994年春,《時代雜誌》披露影片劇本初稿把尼克遜和甘迺迪遇刺案聯繫起來[12]。這項事實建基於創作團隊對各種消息來源的研究,包括尼克遜主政時期的文件、抄本及數小時的影像畫面。迪恩曾這樣回應影片的準確性:「面對這樣一部更為龐大的影片,事實需要得到準確反映[7]。」在回應外界批評影片有需購材料的質疑時,史東表示:「我們虛構的內容並非空穴來風或是憑空捏造,而是出自研究和口述[9]。」尼克遜總統圖書館負責人約翰·泰勒(John Taylor)公開了前中情局局長李察·赫爾姆斯英語Richard Helms收到的劇本副本,揚言起訴劇組[3]。對此,史東以「藝術原因」為由,在院線版中剪掉赫爾姆斯的鏡頭,在家用媒體版中重現[3]

後期階段,史東安排剪接師在三個房間剪接,讓影片從一個房間挪到一個房間,具體情況「取決於他們成不成功」[8]。如果其中一位剪接無法剪出來,就交由另一位負責。史東說這部影片的後期是「我有史以來最為緊張的,比《驚天大刺殺》還要緊張,每個禮拜要把電影放三次,然而在48到72小時內進行修改,再放映,再在48小時內修改[8]。」

音樂

[編輯]
驚世謊言尼克遜 電影原聲帶
Nixo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約翰·威廉士電影配樂
發行日期1995年
類型原聲音樂
時長47:23[15]
監製John Williams
專業評分
評論得分
來源評分
Allmusic[16]3.5/5顆星
Filmtracks[15]2/5顆星
Movie Wave[17]4/5顆星

影片配樂由曾參與史東電影《生於七月四日》和《驚天大刺殺》配樂的約翰·威廉士創作。

全碟作曲:約翰·威廉士(除特別註明外) 
驚世謊言尼克遜 電影原聲帶(Nixon: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
曲序曲目填詞作曲時長
1.The 1960s: The Turbulent Years  5:01
2.Main Title... The White House Gate  4:15
3.Growing Up in Whittier  2:40
4.The Ellsburg Break-in and Watergate  2:40
5.Love Field: Dallas, November 1963  4:51
6.Losing a Brother  3:17
7.共和國戰歌茱莉亞·沃德·豪威廉·斯蒂夫英語William Steffe1:03
8.Making a Comeback  2:20
9.Track 2 and the Bay of Pigs  4:46
10.The Miami Convention, 1968  3:18
11.The Meeting with Mao  3:09
12."I Am That Sacrifice"  4:49
13.The Farewell Scene  5:00

評價

[編輯]

票房

[編輯]

影片首周在北美514家影院上映,票房220萬美元,最終在北美地區收穫1360萬美元,在海外收穫2600萬美元,全球票房共計4400萬美元[1][2]

專業評價

[編輯]

匯總媒體爛番茄根據63條評論給影片打出75%的新鮮度,平均得分6.8/10。網站共識寫道:「與主角在位時的經歷一樣,《驚世謊言尼克遜》或許結尾得太快,但展現了一位魅力四射的政治人物的興衰,內容引人入勝,演員表現出色[18]。」Metacritic根據22條評論打出66/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評[19]影院評分觀眾票選得分「B」(等級從A+到F)[20]

外部影片連結
video icon 電影《驚世謊言尼克遜》小組研討會,與會人約翰·W·迪恩、倫納德·加門特、海耶斯·詹森、羅拔·謝爾、海倫·湯馬士、美國國家公共電台影評人帕特·道威爾和美利堅大學傳播學院院長桑福德·安格爾,1996年1月31日C-SPAN

距影片上映還有兩天,尼克遜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與尼克遜家鄉約巴林達代表尼克遜的家人發表聲明,聲稱影片旨在「誹謗、貶低總統及總統夫人在美國民眾心目中的記憶」,部分內容「應被譴責」[21]。聲明提到已發佈的劇本副本[21]。另外,聲明還批評史東對尼克遜私生活的展現,尤其是對尼克遜童年的刻畫,對尼克遜策劃暗殺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展現。對此,史東表示自己製作電影不是不懷好意,也不是誹謗,而是「更為全面地展現李察·尼克遜的生平和仕途,有功有過,有喜有悲,有他為國家乃至世界帶來的遺產」[21]華特·迪士尼的女兒黛安·迪士尼·米勒英語Diane Disney Miller致信尼克遜的女兒,表示史東「對你們的家庭、總統職位和美國歷史造成了嚴重傷害」[22]。史東不覺得電影是對尼克遜的最終陳述,而是「你開始閱讀、開始自行調查的基礎」[23]

部分影評人批評史東描繪尼克遜酗酒,儘管史東說這些內容出自史提芬·安布羅斯福恩·布羅迪英語Fawn Brodie湯·威克英語Tom Wicker的著作。影評人羅渣·埃伯特稱讚影片讓大家「對經典悲劇產生共鳴。悲劇需要英雄隕落,而《驚世謊言尼克遜》的其中一個成就就在於證明偉大觸手可及」[24]。埃伯特將影片列入個人年度十佳電影榜單。《紐約時報》的珍納特·馬斯林英語Janet Maslin稱讚安東尼·鶴健士演技出色,展現出「從外貌上看飽經風霜、做事呆板的形象,佝僂的身軀迸發出強大的力量[25]

三藩市紀事報》的邁克·拉薩爾(Mick LaSalle)認為影片的問題不在於準確性,在於荒謬,覺得鶴健士擴張描繪尼克遜是影片在概念和展現方面始終倒向政治陣營的關鍵[26]。《時代雜誌》專欄作家李察·科利斯(Richard Corliss)也提到鶴健士的描繪:「然而,鶴健士的表演十分失敗。他既沒有拿捏到尼克遜低沉的男中音嗓音,屢次嘗試走進曖昧關係不果,也沒有(尼克遜)職業登山家般的身材,(能像他那樣)徒手爬山,儘管山不夠高大[27]。」《滾石》的彼得·特拉維斯認為是影片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心理劇,只是不要跟歷史混淆[28]

獎項

[編輯]

影片在第68屆奧斯卡金像獎獲得四項提名,包括最佳男主角(安東尼·鶴健士)、 最佳女配角(瓊·亞倫)、最佳原創音樂(約翰·威廉士)和最佳原創劇本[29]

娛樂周刊》將影片列入「史上50大傳記片」榜單第40位[30]及「25大政治驚慄片」榜單第1位[31]

家用媒體

[編輯]

影片院線版DVD於1999年6月15日發行[32]。2001年,影片導演剪接版作為奧利華·史東系列電影DVD套裝內容發行,全長212分鐘,包括28分鐘的未公開片段。新增片段包括尼克遜會見中情局局長李察·赫爾姆斯,以及女兒特里西婭結婚當天赫爾姆斯說服尼克遜在橢圓形辦公室安裝錄音設備。2002年,導演剪接版以DVD形式單獨發行[33],由華特迪士尼家庭娛樂公司發行(以荷里活影業家庭娛樂公司的名義)。導剪版藍光光碟於2008年8月19日發行,是影片在北美首個的變形闊銀幕英語anamorphic widescreen版本[34]

註釋

[編輯]
  1. ^ 《觸目驚心》主演安東尼·柏金斯名字與他相近。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Nixon. Box Office Mojo. IMDb. 2007-09-26 [2007-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4-10). 
  2. ^ 2.0 2.1 Planet Hollywood. Screen International. 1996-08-30: 14–15.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Hamburg, Eric. JFK, Nixon, Oliver Stone & Me. Public Affairs. 2002. 
  4. ^ Fuchs, Cindy. Nixon. Philadelphia City Paper. December 28, 1995 – January 4, 19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22). 
  5. ^ Sharrett, Christopher. Nixon. Cineaste. Winter 1996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1).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McGuire, Stryker; Ansen, David. Hollywood's Most Controversial Director Oliver Stone Takes on Our Most Controversial President Richard Nixon. Newsweek. 1995-12-11. 
  7. ^ 7.0 7.1 7.2 Weinraub, Bernard. Professor Stone Resumes His Presidential Research. New York Times. 1995-12-17 [2021-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3). 
  8. ^ 8.0 8.1 8.2 Smith, Gavin. The Dark Side. Sight and Sound. 1995-03. 
  9. ^ 9.0 9.1 Carnes, Mark C. Past Imperfect: History According to the Movies. Cineaste XXII (4). Fall 1996 [2009-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6).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Weiskind, Ron. Hopkins Takes Presidential Duties Seriously.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5-12-24. 
  11. ^ 11.0 11.1 Kit, Zorianna. Stars Come Out for Hollywood Premiere. Toronto Sun. 1995-10-29. 
  12. ^ 12.0 12.1 Wilner, Norman. Richard Nixon Gets Stoned. Toronto Star. 1995-12-15. 
  13. ^ Carr, Jay. Perfectly Clear. Boston Globe. 1995-12-17. 
  14. ^ Weinraub, Bernard. Stone's Nixon Is a Blend Of Demonic And Tragic. New York Times. 1995-05-30 [2018-05-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2) (英語). 
  15. ^ 15.0 15.1 Clemmensen, Christian. Nixon (John Williams). Filmtracks. Filmtracks Publications. 1996-09-24 [202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4). 
  16. ^ Ankeny, Jason. Nixon [Original Soundtrack] - John Williams. Allmusic. Netaktion LLC. [202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7). 
  17. ^ Southall, James. Williams: Nixon. Movie Wave. [2020-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8. ^ Nixon (1995). Rotten Tomatoes. [2021-0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19. ^ Nixon Reviews. Metacritic. [2020-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20. ^ Cinemascore. [2021-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0). 
  21. ^ 21.0 21.1 21.2 Weinraub, Bernard. Nixon Family Assails Stone Film as Distor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2-19. 
  22. ^ Nixon's Family, Disney's Daughter Attack Stone's Film. Associated Press. 1995-12-20. 
  23. ^ Weiskind, Ron. Casting Stone at Nixon. Pittsburgh Post-Gazette. 1995-12-24. 
  24. ^ Ebert, Roger. Nixon. Chicago Sun-Times. 1995-12-20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8). 
  25. ^ Maslin, Janet. Stone's Embrace of a Despised President. The New York Times. 1995-12-20 [2021-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26. ^ LaSalle, Mick. Oliver Stone's Absurd Take on Nixon.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1996-07-12 [2006-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30). 
  27. ^ Corliss, Richard. Death of a Salesman. Time. 1995-12-18 [2008-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07). 
  28. ^ Travers, Peter. Nixon. Rolling Stone. 1995-12-20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29. ^ The 68th Academy Awards (1996) Nominees and Winner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AMPAS. [2013-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4). 
  30. ^ 50 Best Biopics Ever.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2). 
  31. ^ Democracy 'n' Action: 25 Powerful Political Thriller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6-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30). 
  32. ^ Archived copy. [2017-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33. ^ Nixon (1995) - IMDb. [2018-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8). 
  34. ^ ‘Nixon’ gets DVD, Blu-ray releas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08-07-23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