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吉爾伽美什史詩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吉爾伽美什史詩 
阿卡德語撰寫關於大洪水章節的《吉爾伽美什》泥板
寫作日期2100–1200 BC[1]
國家美索不達米亞
語言阿卡德語
媒體類型泥板
全文閱讀
英語維基文庫中的《吉爾伽美什史詩

吉爾伽美什史詩》(又譯為吉加美士史詩吉加墨史詩鳩格米西史詩)是來自美索不達米亞的文學作品,是已發現的最早英雄史詩[2][3][4]。史詩所述的歷史時期據信在公元前2700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間,比已知最早的寫成文字的文學作品早200到400年。史詩主要講述了蘇美時代英雄吉爾伽美什的傳說故事,並匯聚了兩河流域的許多神話傳說,共有3,000多行。史詩所見的最早版本是用楔形文字刻在泥版英語Clay tablet之上。

歷史

[編輯]

《吉爾伽美什史詩》在出現以來的2000年中有出現很多版本,包括了4種語言:阿卡德語古巴比倫語胡里安語赫梯語

它最早來源於蘇美時期的第三烏爾王朝(公元前2150年—公元前2000年),以楔形文字寫成,在後又流傳發展至古巴比倫時期。公元前2000年早期出現了最早的阿卡德語版本。

1849年,英國考古學家奧斯丁·亨利·萊亞德和他的伊拉克助手霍姆茲德·拉薩姆英語Hormuzd Rassam亞述古都尼尼微發現了亞述國王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在此後3年的挖掘中,他們發現了大量的刻有楔形文字泥板,其中就包含有《吉爾伽美什史詩》[5][6]。挖掘出的泥板被運回並保存到大英博物館,等待學者們的研究。直到1872年,喬治·史密斯英語George Smith (Assyriologist)在這些泥板中發現了記載有大洪水故事的碎片[7][8],《吉爾伽美什史詩》才開始被人們所知,記載有史詩的泥板碎片隨後相繼被發現。史密斯所發現的史詩版本是在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00年時期由法師Sin-liqe-unninni編寫完成的標準阿卡德版本,共11塊泥版,計約3600行,史詩內容又為第12塊泥板補全。一直到前600年《吉爾伽美什史詩》漸漸傳到小亞細亞。其中12塊泥板的版本成為歷史研究的標準版。很大一部分泥板現存於柏林史前史和早期歷史博物館英語Museum für Vor- und Frühgeschichte (Berlin)

在20世紀初楔形文字得到破譯後,史詩的文字被發現並由小碎片拼成。由於記錄語言多,歷史流傳的版本不同和損壞原因使專家只能依靠對於古文字的經驗和感覺。蘇美學家塞繆爾·諾亞·克萊默第一個把蘇美傳說部分破譯。

到1920年代,所有泥版已基本復原,譯註也基本完成,不過後續仍陸續有一些新的章節被發現(如2016年發現的泥板敘述了過去未曾發現的關於胡姆巴巴恩奇杜的友誼的章節)。

版本

[編輯]

由於已發現許多不同來源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目前已發現二個主要的版本:標準阿卡德版本(standard Akkadian version),以及古巴比倫語版本(Old Babylonian version)。目前也部份重建了五部有關吉爾伽美什的蘇美詩歌,有些伴隨着標準阿卡德版本某一部份的原始版本,有些則伴隨着不相關的內容。

標準阿卡德版本

[編輯]

標準阿卡德版本是在1853年由Hormuzd Rassam在亞述巴尼拔圖書館遺址所發現,所用的是一種用在文學用途上的阿卡德文方言。此版本是由Sin-liqe-unninni英語Sin-liqe-unninni在公元前1300年至前1000年之間,從更早期的版本所編譯而來。

標準阿卡德版本的開頭文字(或抄本開端用語英語incipit)和早期版本不同。較早期的是Surpassing all other kings,標準版的是He who saw the deep(ša nagba īmuru),其中的deep是指吉爾伽美什和大洪水中的英雄烏特納匹什提姆會面,得到有關智慧之泉恩基的神秘知識[9]。 吉爾伽美什得到了如何敬拜神、為何人類會死亡、成為好國王的條件以及如何有好的一生的知識。烏特納匹什提姆的故事也有出現在巴比倫的阿特拉哈西斯史詩。

第一塊泥版的第一行有引用在第11塊泥版的最後,有循環及終了的感覺。第12塊泥版是早期蘇美神話的後期拷貝,本身屬於前傳,是吉爾伽美什讓恩奇杜從地下世界取得一些東西,他最後以靈體的方式返回,將地下世界的本質和吉爾伽美什連起來。其接續著第11塊泥版但是和其他塊的關聯性不大,可能是較晚期才加入的內容。

古巴比倫語版本

[編輯]

這版本的史詩,也稱為Surpassing all other kings,是由不同來源,不同保護狀態的泥版以及殘片組成的[9]:101–26,其主要部份還有遺漏,少了七片泥版,其中也有許多的空白處英語Lacuna (manuscripts)。其目前保存的位置或是發現的位置來命名,分別是賓夕法尼亞泥版、耶魯泥版、Philadelphia泥版、Nippur school泥版、Tell Harmal泥版、Ishchali泥版及Sippar泥版。

內容概要

[編輯]
石制圓通印章,約公元前2200年,能在黏土上滾動印出圖案,有研究者認為這描繪的是吉爾伽美什的故事

《吉爾伽美什史詩》圍繞烏魯克半人半神的國王吉爾伽美什和他的朋友-曾與野獸為伴的泥人恩奇杜的之間的友誼故事展開。大致可分為四個部分。

  • 第一部分講述了半人半神的吉爾伽美什是烏魯克的君主,但暴虐無道。他的人民只能求助於諸神。創造女神阿魯魯英語Aruru(Aruru)便製造了恩奇杜。在神妓(Shamhat)的誘導之下來到,恩奇杜與吉爾伽美什大戰一場,英雄相惜,結為好友。
  • 第二部分講述了吉爾伽美什和恩奇杜在日神沙瑪什幫助下打敗衫樹林怪獸胡姆巴巴。女神伊絲塔為吉爾伽美什的魅力所傾倒向他求愛被拒絕,於是以死威脅其父神安努派出帶來旱災的天牛[10]下凡復仇,被兩人殺死。吉爾伽美什和恩奇杜成為眾人擁戴的英雄。
  • 第三部分講述了恩奇杜夢見他因為殺死胡姆巴巴和天牛被眾神懲罰,病重而死。吉爾伽美什受到觸動開始了艱難跋涉,向烏特納匹什提姆──大洪水唯一生還者和永生者探索生死奧秘。他趁着黑夜翻過通向太陽的馬什山,不顧半蠍人帕比爾薩格的阻攔,在用盡了120根船槳以後終於渡過死亡之海來到目的地。烏特納比西丁接待了他但並未直接解答生與死的疑問,而是讓他經過六天七夜不睡覺的試煉。吉爾伽美什沒有成功,但是由於烏特納比西丁妻子善心,他去海底得到了永生之草,但不幸被蛇偷吃。吉爾伽美什只得返回烏魯克。
  • 第四部分是吉爾伽美什通過沙馬什創造的生死通道與恩奇杜對話,恩奇杜向他描述了死後世界的陰暗悲慘。

和文學作品的關係

[編輯]

和聖經的關係

[編輯]

舊約聖經中能找到與吉爾伽美什史詩裏的許多場景、人物及情節類似的內容,尤其是伊甸園的記錄、傳道書的勸告、以及創世記的洪水敘述英語Genesis flood narrative

伊甸園

[編輯]

學者長久以來都認可恩奇杜(Enkidu)/神妓(Shamhat)和創世記中亞當/夏娃的平行關係[11][12]。兩個男人都是神用泥土所造、都和動物一起住在自然環境中,後來都認識了女人,女人也都試探了他們。他們都接受了女人的食物、遮蓋其裸體,並且要離開他們原先住的環境,不能再回來。在史詩中有出現蛇從英雄那裏偷了永生樹,這是另一個類似的地方。

傳道書的勸告

[編輯]

許多學者認為傳道書的作者直接借用了西杜里的建議[13]

傳道書4:12有一句話提到「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而在喬治2020年版《吉爾伽美什史詩》第五塊泥板中,也有「三股繩,擰一起,欲斷之,談何易。」等相似的語句[14]

創世記的洪水敘述

[編輯]

史詩中比較著名的一段內容是水神伊亞阻止眾神之王恩尼爾用洪水毀滅人類,並建立方舟載運動物和人的故事。而舊約聖經創世記》也有諾亞方舟的敘述

安德魯·R·喬治英語Andrew R. George認為創世記的洪水敘述英語Genesis flood narrative和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內容很接近,因此「幾乎無疑地」是源自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15]。拉比學者 羅伯特·韋克斯勒英語Robert Wexler (rabbi)在2001年代表猶太人保守主義運動發表的托拉(Torah)評論中提到:「最可能的假設是創世紀及吉爾伽美什史詩都引用了當時美索不達米亞的洪水傳統,之後在重建故事上出現了不同之處。」[16]朱蘇德拉烏特納匹什提姆挪亞古代近東和洪水傳統有關,源自蘇美人、阿卡德人以及聖經傳統的英雄人物。

對荷馬史詩的影響

[編輯]

很多學者認為荷馬的兩部史詩都深受《吉爾伽美什史詩》的影響[1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randão 2020,第23頁.
  2. ^ 張德明(2006),第一章 古巴比倫文學[永久失效連結]
  3. ^ 趙樂甡(1981),p1
  4. ^ 陳曉紅 毛銳. 《吉爾伽美什》——一个英雄的传奇. 中國網(節選自《失落的文明:巴比倫》,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3-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5. ^ 馬季. 消失的王城. 中國城市出版社. 2009 [2013-03-17]. ISBN 978750742043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7). 
  6. ^ Damrosch(2007), p.3
  7. ^ Damrosch(2007), p5
  8. ^ Robert S. Strother. The Great Good Luck Of Mister Smith. Saudi Aramco World. 1971, 22 (1) [2013年3月17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年3月22日). 
  9. ^ 9.0 9.1 George, Andrew R. The Epic of Gilgamesh: the Babylonian Epic Poem and Other Texts in Akkadian and Sumerian. Penguin Classics Third.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3 [1999, 2000] [2017-10-08]. ISBN 978-0-14-044919-8. OCLC 901129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3). 
  10. ^ 一說天牛在中東意為地震
  11. ^ Gmirkin, Russell. Berossus and Genesis, Manetho and Exodus... Continuum. 2006: 103. 
  12. ^ Blenkinsopp, Joseph. Treasures old and new... Eerdmans. 2004: 93–95. 
  13. ^ Van Der Torn, Karel. Did Ecclesiastes copy Gilgamesh?. Bible Review 16. February 2000: 22ff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issue=被忽略 (幫助)
  14. ^ 拱玉書 譯. 吉尔伽美什史诗.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20: 104. ISBN 978-7-100-19098-5. 
  15. ^ George, A. R. The Babylonian Gilgamesh Epic: Introduction, Critical Edition and Cuneiform Tex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70– [2012-11-08]. ISBN 978-0-19-9278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4). 
  16. ^ Wexler, Robert. Ancient Near Eastern Mythology. 2001. 
  17. ^ "The East Face of Helicon: West Asiatic Elements in Greek Poetry and Myth" Oxford (1997) pp.334-402.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