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別無選擇 (政治口號)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94年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黨競選人彼得·博尼茨德語Peter Bonitz的海報,上面標有德文的「別無選擇」(Es gibt keine Alternative

別無選擇(英語:There is no alternative),簡稱蒂納TINA),是一句政治口號,主張資本主義是唯一可行的制度。英國首相瑪格麗特·戴卓爾在執政初期多次使用該口號。

2010年,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在回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問題時使用了意為「別無選擇」的「alternativlos」(相當於英文「alternative-less」)一詞,該詞被德國語言學會評為當年「年度惡詞[1]。2013年成立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的命名是對默克爾「別無選擇」口號的影射和回應[2]

2013年,英國首相大衛·卡梅倫在談及英國的緊縮計劃時再次提到這一說法,稱「若曾有其他辦法那我就用了。但是別無選擇」(If there was another way I would take it. But there is no alternative)[3]

批評

[編輯]

該原則的反對者們常以嘲諷的方式使用這一口號。例如,作為「濕派英語Wets and dries」領頭人之一的下議院領袖諾曼·聖約翰-斯特瓦斯英語Norman St John-Stevas給戴卓爾夫人取了個綽號「蒂納」(Tina),即「There is no alternative」的首字母縮寫[4]。全球化批評家蘇珊·喬治英語Susan George (political scientist)在2001年創造了反對口號「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5][6]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chlosser, Horst Dieter. Zum 20. Mal 'Unwort des Jahres' gewählt (PDF) (新聞稿). Sprachkritische Aktion Unwort des Jahres. 2011-01-18 [2021-01-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01-27) (德語). 
  2. ^ Gründungsparteitag der AFD: Aufstand gegen Merkels „alternativlose Politik“. FAZ.NET. 2013-04-14 [2024-08-28] (德語). 
  3. ^ Economy: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INA) is back. BBC News. 2013-03-07 [2024-08-28] (英國英語). 
  4. ^ Lord St John of Fawsley, former Tory minister, dies at 82. The Guardian. 2012-03-05 [2024-04-03]. ISSN 0261-3077 (英國英語). 
  5. ^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Dissent Magazine. [2020-10-28]. 
  6. ^ Marx from the Margins: A Collective Project, from A to Z (PDF). Krisis. 2018, (2) [2020-10-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2 September 20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