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莎·艾興格爾
伊爾莎·艾興格爾 Ilse Aichinger | |
---|---|
出生 | 奧地利維也納 | 1921年11月1日
逝世 | 2016年11月11日 奧地利維也納 | (95歲)
職業 | 作家,詩人,小說家,劇作家 |
國籍 | 奧地利 |
代表作 | Die größere Hoffnung; "Spiegelgeschichte" |
配偶 | 金特·艾希 (1953–1972) |
親屬 | 黑爾加·米希(Helga Michie,雙胞胎姐妹) 魯特·里克斯(外甥女) |
簽名 |
伊爾莎·艾興格爾(德語:Ilse Aichinger,1921年11月1日—2016年11月11日)是一位奧地利作家,因其猶太血統而被納粹迫害,她的作品大多描述這段經歷。[1]她作品有詩歌,小說和廣播劇,並獲得多項歐洲文學獎。[2]
早年經歷
[編輯]1921年艾興格爾出生於維也納,她還有個雙胞胎姐妹黑爾加·米希(Helga Michie),母親是猶太醫生,父親是老師。[2][3]她們隨母親家人成了天主教徒。[4]艾興格爾在林茨度過了童年,在父母離婚後,她和母親和姐妹一起搬到了維也納,在一所天主教中學上學。[2][5]在1938年德奧合併後,她的家人遭到了納粹的迫害。作為有一半猶太血統的人,她被禁止繼續學業,成為了紐扣工廠的奴隸勞工。[2]1939年7月,她的姐妹黑爾加·米希通過難民兒童運動逃到英格蘭,生下了一個女兒魯特·里克斯,後來成為英國藝術家。[2]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艾興格爾把她母親藏在了維也納蓋世太保總部大都市酒店前她指定的房間裏。[5]不過她母親一方的許多親戚,包括她的外祖母都被關到了明斯克附近的瑪麗·特羅斯特內茲滅絕營,並被謀殺。[5]
職業生涯
[編輯]1945年,艾興格爾開始在維也納大學學習醫學,同時在業餘時間寫作。在她的第一本出版物《Das vierte Tor》(第四道門)中,她寫下了被納粹主義迫害的經歷。[5]1947年,她和她的母親Berta前往倫敦與艾興格爾的雙胞胎姐妹黑爾加和她的女兒魯特團聚。這次會面是短篇小說《Dover》的靈感來源。[2]
她於1948年放棄了學業,以完成她的小說《Die größere Hoffnung》(更大的希望)。[5]這本書成為20世紀頂級德語小說之一。這是一部講述納粹在維也納迫害兒童的超現實主義小說。[2]
1949年,艾興格爾寫了短篇小說《Spiegelgeschichte》(「鏡子故事」或「鏡中故事」)。它在奧地利報紙上分四部分出版,在奧地利很有名,是學校教學的一部分。[6]故事是倒敘,從未命名的女人的傳記結束開始,到她的童年結束。[7]
1949年艾興格爾成為維也納和法蘭克福出版社的讀者,並與英格·朔爾合作在德國烏爾姆成立了創意寫作研究所。[8]
1949年艾興格爾加入作家團體四七社,該團體旨在戰後奧地利傳播民主思想。[5]她在小組的一次會議上大聲朗讀了她的故事《Spiegelgeschichte》,漢斯·韋爾納·里希特等領導小組成員對這種不同尋常的敘事結構印象深刻。第二年,她獲得了該組最佳文本獎,成為第一位女性獲獎人。[9]1956年,她加入柏林藝術學院。她還是維也納大學德國研究所的客座講師,講授文學和精神分析。[8]
在艾興格爾的丈夫,德國詩人金特·艾希於1972年去世後,她和其他人編輯了他的作品,並將其作為金特·艾希的文集出版。[8]1996年,在艾興格爾75歲時,她成為柏林文學學術討論會的德國電台系列節目「LCB工作室」的主持人。[10]
艾興格爾於2016年11月11日去世,享年95歲。[11]
個人生活
[編輯]艾興格爾通過四七社與德國詩人和電台劇作家金特·艾希相遇並於1953年結婚。他們育有一兒克萊門斯(Clemens,1954年–1998年),一女米麗婭姆(Mirjam,1958年-)。[4]
獎項
[編輯]- 四七社文學獎(1952年)[5]
- 伊默曼獎 (1955年)[12]
- 不来梅市文学奖 (1957年)[12]
- 巴伐利亞美術學院優秀文學獎 (1961年,1991年)[12]
- 安東·維爾德甘斯獎 (1968年)[12]
- 內莉·薩克斯獎 (1971年)[12]
- 羅斯維塔獎 (1975年)[12]
- 彼特拉克獎 (1982年)[5]
- 歐羅巴利亞藝術節文學獎 (1987年)[12]
- 大奧地利國家獎 (1995年)[12]
- 奧地利國家歐洲文學獎 (1996年)[10]
- 约瑟夫·布赖特巴赫奖 與溫弗里德·格奧爾格·澤巴爾德和馬庫斯·韋爾納共同獲得 (2000年)[10]
作品
[編輯]- 1945: Das vierte Tor (第四道門),隨筆[10]
- 1948: Die größere Hoffnung (更大的希望),小說[5]改編為2015年的舞台劇[13]
- 1949: "Spiegelgeschichte", 短篇故事[6]
- 1951: Rede unter dem Galgen(在絞刑下的演講),短篇小說[1]
- 1953: Der Gefesselte(被束縛的人),短篇小說[8]
- 1953: Knöpfe(按鈕),廣播劇,[5]改編為1957年的舞台劇
- 1954: Plätze und Strassen(廣場和街道),短篇小說[1]
- 1957: Zu keiner Stunde. Szenen und Dialoge(不是在任何時候。場景和對話),廣播劇,[8] 在1996年大眾劇場戲劇首演
- 1963: Wo ich wohne (我住的地方),短篇小說[8]
- 1965: Eliza, Eliza,短篇小說[8]
- 1968: Meine Sprache und ich,短篇小說[14]
- 1969: Auckland,廣播劇[15]
- 1970: Nachricht vom Tag(新聞日),短篇小說[8]
- 1973: Zweifel an Balkonen (關於陽台的懷疑),短篇小說[8]
- 1974: Gare maritime, 廣播劇[16]
- 1976: Schlechte Wörter (劣質文字),短篇小說;[8]
- 1978: Verschenkter Rat,詩歌[17]
- 1996: Kleist, Moos, Fasane,短篇小說集[18]
- 2001: Film und Verhängnis. Blitzlichter auf ein Leben (電影和命運。生活中的手電筒),自傳
- 2005: Unglaubwürdige Reisen,短篇小說[19]
- 2006: Subtexte,隨筆[20]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Ilse Aiching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 ^ 2.0 2.1 2.2 2.3 2.4 2.5 2.6 "World War II saga: Gail Wiltshire revisits Ilse Aichinger’s novel" by Tess Livingstone, The Australian, 2015-08-08
- ^ "Ilse Aichinger"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Meike Fechner and Susanne Wirtz, in Lebendiges Museum Online (德文)
- ^ 4.0 4.1 Krispyn, Egbert. Günter Eich. Twayne's World Authors. New York: Twayne Publishers. 1971.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Postwar narrator of Nazi persecution, Ilse Aichinger, dies aged 95. Deutsche Welle (DW.COM). 2016-11-11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3).
- ^ 6.0 6.1 See Resler, W. Michael: "A Structural Approach to Aichinger's 'Spiegelgeschichte'", in: Die Unterrichtspraxis / Teaching German, Vol. 12, No. 1 (Spring, 1979), pp. 30–37 (jstor-lin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ee Stanley, Patricia Haas: "Ilse Aichinger's Absurd 'I'", in: German Studies Review, Vol. 2, No. 3 (Oct., 1979), pp. 331–350 (jstor-link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Herrmann, Elizabeth Rütschi. German Women Write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Elsevier. 2014: 67.
- ^ acfl28. Inspiring Austrian Women: Ilse Aichinger. ACF Digital Salon. 2016-03-03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 ^ 10.0 10.1 10.2 10.3 Unerkundbar, undurchschaubar. Deutschlandfunk.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5) (德語).
- ^ Literatur: Schriftstellerin Ilse Aichinger ist tot. Süddeutsche Zeitung. 2016-11-11 [2018-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7).
-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Konzett, Matthias. Encyclopedia of German Literature. U.S. and U.K.: Fitzroy Dearborn. 2000. ISBN 1-57958-138-2.
- ^ Livingstone, Tess. World War II saga: Gail Wiltshire revisits Ilse Aichinger’s novel. The Australian. 2015-08-08 [2016-11-13].
- ^ Ivanovic, Christine. Meine Sprache und Ich. Ilse Aichingers Zwiesprache im Vergleich mit Derridas Le monolinguisme de l'autre. Arcadi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terary Studies. 2010-01-01, 45 (1) [2018-07-10]. ISSN 1613-0642. doi:10.1515/arca.2010.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 ^ http://www.opus5.de, opus5 interaktive medien gmbh,. S. Fischer Verlage – Auckland (Taschenbuch). www.fischerverlage.de.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德語).
- ^ fischertheater.de – Fischer Theater. www.fischertheater.de.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 ^ http://www.opus5.de, opus5 interaktive medien gmbh,. S. Fischer Verlage – Verschenkter Rat (Taschenbuch). www.fischerverlage.de.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11) (德語).
- ^ http://www.opus5.de, opus5 interaktive medien gmbh,. S. Fischer Verlage – Kleist, Moos, Fasane (Taschenbuch). www.fischerverlage.de.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8) (德語).
- ^ http://www.opus5.de, opus5 interaktive medien gmbh,. S. Fischer Verlage – Unglaubwürdige Reisen (Taschenbuch). www.fischerverlage.de.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3) (德語).
- ^ Ilse Aichinger. www.korrespondenzen.at. [2016-1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外部連結
[編輯]- Ilse Aichinger at the Internet Book List
- "Aichinger, Ilse" International Who's Who. Accessed September 1, 2006.
- Aichinger, Ilse: "Spiegelgeschichte", in: Der Gefesselte, Frankfurt am Main: Fischer, 1953. (worldcat-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