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意大利大選
2005年10月18日,時任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宣佈將於2006年4月9日舉行國會選舉,選出參議院共315席議員、眾議院共630席議員。總統卡洛·阿澤利奧·錢皮於2006年2月11日正式解散議會,選舉活動開始。
參選的政黨聯盟
[編輯]自由之家(中間偏右聯盟)
[編輯]領袖為時任意大利總理的貝盧斯科尼,他之前領導的政府為意大利二戰後首個完成五年任期的政府。
- 意大利力量黨(領袖:貝盧斯科尼)
- 國民陣線
- 民主中央黨
- 北方聯盟
聯盟(中間偏左聯盟)
[編輯]領袖為曾任意大利總理和歐洲委員會主席的羅馬諾·普羅迪。前三者合稱橄欖樹聯盟,也是普羅迪所屬的政黨聯盟。
- 左翼民主黨
- 雛菊黨(天主教政黨)
- 共和黨
- 人民黨(天主教政黨)
- 意大利社民黨
- 綠色聯盟
- 意大利價值
選舉方式
[編輯]是次選舉恢復了二次大戰結束後的一直沿襲的比例代表制,放棄了自1994年以來採用的混合選舉制。選民選的是政黨而非個人,政黨須至少獲得2%的選票,才可獲分派議席。
在舊制度下,四分三議席按單一選區制、票多者得勝獲議席的原則產生,其餘議席則按政黨比例代表制分配。新制度下,那派上台執政,都會起碼獲分配340席,即眾院過半議席;批評者指貝氏廢混合制,只為增執政聯盟勝望,因比例代表制有利大規模的政黨,不利小黨或獨立候選人,而且會令國家走回戰後幾十年間經常出現短命政府的舊路。
選舉議題
[編輯]意大利經濟發展近年停滯不前,國家氣氛一片黯淡。2004年的經濟增長率只有1.1%;而去年更錄得零增長。預算赤字增加了4%,遠高於歐盟規定。用於研究開發的開支下跌;根據世界經濟論壇報告,意大利工人的競爭力僅勝非洲小國博茨瓦納,比約旦及希臘還要低。歐元上升損害了國民的購買力,青年失業嚴重。政客亦被批評年齡偏大,暮氣沉沉。
選舉焦點之一是兩派互數對方不是,貝盧斯科尼斥對手左翼陣營崇拜斯大林和毛澤東,又用粗口斥責對手的支持者,更在那不勒斯一個造勢集會上又有驚人發言,說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共產黨煮嬰兒用來做肥料,指桑罵槐批評具意大利共產黨背景的左翼民主黨。雖然貝盧斯科尼對大選前作出的「共產黨吃嬰論」作出「澄清」:「我常遭炮轟指(中國)共產黨以往經常吃嬰兒。但讀過《共產黨黑皮書》後,你會發現在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他們不吃小孩子,而是煮熟他們用作肥田料。」[1]意大利人都視今次為「最醜惡的選舉」。
選舉形勢
[編輯]根據香港《明報》2006年4月9日報導,兩周前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普羅迪的支持率比貝氏高3.5%至5%,但多達25%選民懸而未決,結果難以預測。有分析家指,110萬張已投的海外選票也有可能成為關鍵。
選舉情形
[編輯]投票一連兩天進行,於當地時間2006年4月10日下午3時結束,連海外選民在內共有5032萬人可投票。
選舉結果
[編輯]2006年4月11日,意大利內政部公佈了議會選舉投票結果。中左聯盟在眾議院630個議席中獲得348席,超過半數。在參議院的315個議席中,中左聯盟獲得158席,比中右聯盟獲得的156席多2個席位。另一個席位由上述兩大聯盟以外的小黨派獲得。[2]
4月14日,意大利內政部發表聲明說,大選中存有爭議的選票僅為5000多張,眾議院選舉中為2131張,參議院選舉中為3135張。[3]
4月19日,意大利最高法院正式宣佈,由前總理羅馬諾·普羅迪領導的中左聯盟贏得議會選舉的勝利。[4]
普羅迪領導的中間偏左聯盟取得勝利,貝盧斯科尼和他領導的中右聯盟在選舉中以些微票數慘敗,被迫下台。他再度成為在野黨聯盟領導人。由於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政黨在參議院取得多數,故普羅迪的政府變得不穩定。中左翼其後提名喬治奧·納波利塔諾出任新總統,納波利塔諾成為首位有意大利共產黨背景的總統。
2007年2月22日,普羅迪向意大利總統喬治奧·納波利塔諾遞交辭呈。據一些意大利的政治分析家表示,若普羅迪下台,意大利將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況,3月2日普羅迪通過國會信任投票,繼續擔任總理。
2008年1月24日,貝盧斯科尼的政黨向普羅迪領導的政府提出不信任動議,獲得通過,普羅迪被迫辭職,意大利再度舉行大選。
資料來源
[編輯]- ^ 意總理:毛澤東時代煮嬰施肥. [2013-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
- ^ 義大利中左联盟赢得战后第十五届议会选举. [2006-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8).
- ^ 意内政部称大选有争议选票仅为5000多张. [2006-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4-16).
- ^ 意最高法院宣布中左联盟赢得第十五届议会选举胜利. [2006-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