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57年加拿大聯邦大選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57年加拿大聯邦大選

← 1953年 1957年6月10日 1958年 →

下議院內265個議席
獲得過半多數需133個席位
投票率74.1%[1] (6.6%)
  第一大黨 第二大黨
  Photo of Louis St. Laurent
領袖 約翰·迪芬貝克 路易·聖羅倫特
政黨 進步保守黨 自由黨
上任時間 1956年12月14日 1948年8月7日
代表選區 Prince Albert Quebec East
上屆結果 51 169
贏得席次 112 105
席次差額 61 64
民選得票 2,572,926 2,702,573
得票率 38.50% 40.45%
得票變動 7.48% 7.98%

  第三大黨 第四大黨
  Photo of M.J. Coldwell from 1944 Solon Earl Low
領袖 M.J·科德韋爾英語M. J. Coldwell 梭倫·厄爾·洛英語Solon Earl Low
政黨 平民合作聯盟英語Co-operative Commonwealth Federation 社會信用黨英語Social Credit Party of Canada
上任時間 1943年3月22日 1944年4月6日
代表選區 Rosetown—Biggar Peace River
上屆結果 23 15
贏得席次 25 19
席次差額 2 4
民選得票 707,659 437,049
得票率 10.59% 6.54%
得票變動 0.69% 1.14%

本圖為1957年加拿大各省與地區行政區劃圖。不同的顏色標誌着不同政黨在當地取得選舉勝利。地圖顯示自由黨贏得魁北克省紐芬蘭省育空地區西北地區;社會信用黨贏得了阿爾伯塔省;平民合作聯盟贏得了沙斯卡寸旺省;進步保守黨贏得了卑詩省緬尼吐巴省安大略省愛德華王子島紐賓士域省諾華斯高沙省

加拿大國會下議院本次大選後座席圖

選前加拿大總理

路易·聖羅倫特
自由黨

當選加拿大總理

約翰·迪芬貝克
進步保守黨

1957年加拿大聯邦大選於1957年6月10日舉行,是次選舉是為了選舉出第23屆加拿大下議院新議會與議員。此次選舉在加拿大政治史上被認為是重要轉折點之一。由約翰·迪芬貝克所領導的進步保守黨(通稱為「保守黨」)於選舉中獲勝並得以組建少數派政府,最終結束了加拿大自由黨於加拿大22年的執政黨地位。儘管進步保守黨獲得的票數少於自由黨,但進步保守黨依舊還是組建了少數派政府。

自1935年以來,自由黨一直為加拿大執政黨,並連續贏得了五次選舉保持多數地位。在自由黨威廉·萊昂·麥肯齊·金路易·聖羅倫特兩位總理的領導下,加拿大逐漸建成福利國家。在自由黨的第五個任期內,反對派抨擊他傲慢和對民眾的需求無所回應。1956年,保守黨黨魁佐治·A·德魯因健康狀況不佳而辭職。最終由約翰·迪芬貝克來接替他的黨魁之位。保守黨開展了以其新黨魁為中心的競選活動,約翰·迪芬貝克也吸引了大量群眾參加集會,並在電視上給公眾留下深刻印象;自由黨的競選活動則乏善可陳,而路易·聖羅倫特因為厭惡媒體而很少在電視上露面。

由於自由黨在魁北克省佔多數並且保守黨普遍並認為是親英裔加拿大人之政黨,而魁北克省則是法裔加拿大人多數之地,因此保守黨放棄了該地的競選活動。而是將重點放在贏得其他省份的選舉上,這被證明是有效的策略;雖然他們在魁北克省獲得的議席很少,但他們在總體上贏得了112個席位,而自由黨卻只獲得105個席位,而剩下的黨派則獲得剩下的議會席位。而保守黨在社會信用黨的支持下執政,因為兩個右派政黨合計擁有足夠的席位,從而佔據議會多數席位。這一優勢最終令迪芬貝克成為自1935年李察·貝內特以來的加拿大第一位保守黨總理。

歷史背景

[編輯]

自由黨當政時期

[編輯]

在此之前,保守黨最後一位任加拿大總理的為第11任加拿大總理李察·貝德福德·貝內特[2]貝內特政府在應付大蕭條時沒取得多大成效,並在1935年被麥肯齊·金領導下的自由黨擊敗;此前曾兩次擔任總理的自由黨人威廉·萊昂·麥肯齊·金重新執政。[3]自由黨在1935年至1953年期間連續贏得了五次議會多數。自由黨與行政機構緊密合作;而在自由黨當政的幾年裏,加拿大進入較為繁榮之時期。[4]

A posed group of men, taken out of doors, with one row seated, one standing
坐在中間且身着淺色西裝為麥肯齊·金;與他的內閣成員合照 1945年攝

麥肯齊·金於1948年退休時,司法部長路易·聖羅倫特接替了自由黨黨魁一職,聖羅倫特是一名魁北克省的雙語(法語與英語)人士,接任黨魁時時年66歲。[5] 聖羅倫特是一位相當有資歷的政治家,他性格溫和,被許多加拿大人親切地稱為路易叔叔(法語稱為Oncle Louis)。[6]實際上,聖羅倫特在渥太華之外顯得不那麼自在,並常受到抑鬱症的困擾(尤其是在1953年之後)而他的政治宣傳活動則由科克菲爾德-布朗公司所包辦。[7]聖羅倫特帶領自由黨在1949年的大選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6][8]由於在議會之中維持了20年的多數地位,因此自由黨內閣隨心所欲,很少考慮反對黨的反對意見;雖說麥肯齊·金聖羅倫特為加拿大建成福利國家奠定了基礎,但建設福利國家最初遭到了許多黨的反對。[9][8]

保守黨在野時期

[編輯]

1956年初,保守黨由前安大略省省長佐治·A·德魯領導,他在1948年戰勝另一個競選者沙斯卡寸旺省議員約翰·迪芬貝克,最終當選保守黨黨魁。[10]德魯也是保守黨自失去執政黨地位21年以來第五個黨魁。[11]這21年來沒人可以擊敗自由黨,保守黨表現最好的一次選舉是在1945年,當時約翰·布雷肯為保守黨爭取到67個席位。不過,自由黨卻贏得了125個席位,繼續保持他們的多數地位。[12]在1953年的大選中,保守黨在下議院的265個席位中贏得了51個席位。[13] 隨後,保守黨在補選中從自由黨手中奪走兩個席位,而自由黨(1953年贏得169個席位);爾後又輸給了聯邦合作聯盟(CCF,加拿大新民主黨的前身)一個席位。[14]

保守黨被視為代表富人與英裔加拿大人的政黨,其在聯邦大選中獲得了約30%的選票。在過去的四十年裏,保守黨在魁北克省從沒有取得任何多數地位。[15]1956年,社會信用黨成為保守黨的潛在對手,其成為加拿大的主要右翼政黨。[16]加拿大記者和作家布魯士·哈奇森描述了1956年保守黨的狀況:

當一個自稱為保守黨的政黨除了比自由黨提出更聊勝於無的許諾時。當它提出節約,又提出要增加開支。當它提議減稅而不考慮通貨膨脹時......總之,當保守黨在21年後不再保守......那麼我們將迫切需要一個新的反對黨了。[17]

選舉結果

[編輯]
112 105 25 19 4
進步保守黨 自由黨 平民合作聯盟 社會信用黨 O

投票率: 74.1%選民投票。[18]

政黨 黨魁 候選人 議會席位 選票[18]
1953年 選出 改變(%) # % 改變(百分點)
  進步保守黨 約翰·迪芬貝克 256 51 112 +119.6% 2,572,926 38.5% +7.8
  自由黨 路易·聖羅倫特 264 169 105 -38.% 2,702,573 40.45% -7.8
  平民合作聯盟 M.J·科德韋爾 162 23 25 +8.7% 707,659 10.59% -0.6
  社會信用黨 梭倫·厄爾·洛 114 15 19 +26.7% 437,049 6.54% +1.1
  其他 66 7 4 - 188,510 2.8% -0.6
  無效選票 - - - - 74,710 1.1% 0
總計 862 265 265 - 6,680,690 100.00%  

參考資料

[編輯]
  1. ^ Voter Turnout at Federal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Elections Canada. [2019-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28). 
  2. ^ Bliss 2004,第111頁
  3. ^ Bliss 2004,第119–121頁.
  4. ^ Bliss 2004,第178–179頁.
  5. ^ Bliss 2004,第177頁.
  6. ^ 6.0 6.1 Bliss 2004,第177–178頁.
  7. ^ Bliss 2004,第180–182頁.
  8. ^ 8.0 8.1 Bliss 2004,第181–182頁.
  9. ^ Bliss 2004,第179, 183頁.
  10. ^ Stursberg 1975,第32–33頁.
  11. ^ Bliss 2004,第118, 170, 188頁.
  12. ^ Beck 1968,第256頁.
  13. ^ Beck 1968,第286頁.
  14. ^ Meisel 1962,第12頁.
  15. ^ Regenstreif 1965,第27–28頁.
  16. ^ Meisel 1962,第17–18頁.
  17. ^ Meisel 1962,第16頁.
  18. ^ 18.0 18.1 Meisel 1962,第290–2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