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霍爾木茲海峽

座標26°34′N 56°15′E / 26.567°N 56.250°E / 26.567; 56.250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霍爾木茲海峽
تنگه هرمز
مضيق هرمز
衛星圖
霍爾木茲海峽在伊朗的位置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在伊朗的位置
位置波斯灣阿曼灣
座標26°34′N 56°15′E / 26.567°N 56.250°E / 26.567; 56.250
類型海峽
所在國家阿曼伊朗阿聯酋
最小寬度21海里(39公里)
島嶼霍爾木茲島
格什姆島
聚居地阿巴斯港
哈薩布
霍爾木茲海峽地圖
霍爾木茲海峽的衛星圖片
霍爾木茲海峽在伊朗的位置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
霍爾木茲海峽的位置

霍爾木茲海峽(阿拉伯語:مضيق هرمز‎,羅馬化Maḍīq Hurmuz波斯語تنگه هرمز‎,羅馬化Tangeh-ye Hormoz發音)是連接波斯灣印度洋的海峽,亦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海峽的北岸是伊朗,有阿巴斯港。海峽的南岸是阿曼飛地穆桑代姆省及其北端薩拉馬群島,其南面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海峽中間偏近伊朗的一邊有一個大島叫做格什姆島,隸屬於伊朗。現時霍爾木茲海峽是全球最繁忙的水道之一。[1]

世界上三分之一的液化天然氣和近20%的全球石油消耗量通過海峽,使其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戰略位置。[2][3]

名字的由來

[編輯]

霍爾木茲海峽這個名字的由來,據說有4個說法:

一說霍爾木茲波斯語阿胡拉馬茲達的變體,即瑣羅亞斯德教的最高神「光明之神」。

1世紀水手指南Erythraean Sea的Periplus中描述了波斯灣的開口,但未給出名稱。

地理

[編輯]

為降低碰撞風險,穿越海峽的船舶按方向分離(TSS):入灣船舶使用一條航道,出灣使用另一條,每條航道寬度為兩英里,航道間被兩英里寬的「中線」隔開。[4]

為了穿越海峽,船隻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過境通道規定穿越伊朗和阿曼的領海。儘管並非所有國家都批准了該公約,但包括美國[5] 在內的大多數國家接受了《公約》中已編纂的這些習慣航行規則。[6]

1959年4月,伊朗改變了海峽的法律地位,將其領海擴大到12海裏(22公里),並宣佈只承認無害通過新擴張地區的過境。[7]1972年7月,阿曼還通過法令將領海擴大到12海裏(22公里)。[8]因此,到1972年中,霍爾木茲海峽被伊朗和阿曼的合併領海完全「封閉」。在1970年代,伊朗和阿曼都沒有試圖阻止軍艦通過海峽,但是在1980年代,兩國斷言與習慣法(舊)不同的主張。批准《海洋法公約》後1989年8月,阿曼提交了聲明,確認了其1981年的皇家法令,即僅允許無害通過其領海。聲明進一步斷言,外國軍艦必須先獲得許可,才能通過阿曼領海。[7]1982年12月簽署該公約後,伊朗發表了一項聲明,指出「只有《海洋法公約》締約國才有權享受其中所訂立的合同權利」,其中包括「通過國際海峽的過境權」。導航」。1993年5月,伊朗頒佈了關於海洋領域的全面法律,其中一些規定與《海洋法公約》的規定相抵觸,其中包括要求軍艦,潛艇和核動力船在無害通過伊朗領水之前必須獲得許可。不承認阿曼和伊朗的任何主張,並且已經對它們中的每一個進行了辯論。

歷史

[編輯]

霍爾木茲海峽既然是連接波斯灣和印度洋的唯一水道,故此與古時波斯地區貿易往來起了重要的關係。威尼斯共和國大旅遊家馬可孛羅在其遊記上記載過該地,而在15世紀時鄭和亦曾多次到訪過一個名為「忽魯謨斯」的島國,而「忽魯謨斯」可能是「霍爾木茲」的古音譯。忽魯謨斯是當時使用波斯語強大的蒙古帖木耳帝國的一部份,當時帖木耳帝國可說是僅次於大明帝國的世界強國,雖然帖木耳帝國鼎盛時期很短,統治波斯只有三十多年的時間。故明朝初年與帖木耳帝國的交往是意義重大的,尤其永樂皇帝北征時。

戰略價值

[編輯]

霍爾木茲海峽可以說是中東地區的「油庫總閥門/咽喉」。自從中東地區發現石油後,這裏每天有數以百計的運油船經過,以水路將石油運出中東。每年有7.5億噸以上運往世界各地的中東石油須經過霍爾木茲海峽,佔海灣地區石油總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產量的五分之一及出口貿易量的三分之一。故此這個海峽的海上安全,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和發展極為重要。[9]

石油貿易

[編輯]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2007年的一份報告還指出,每天有1700萬桶從波斯灣流出,但是流經海峽的石油約佔世界貿易石油總量的40%。[10]

按照2011年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報告,每天平均14艘油輪進出波斯灣,通過海峽攜帶1700萬(270萬立方米)原油。據說這佔世界海運石油出口量的35%,佔全球石油交易量的20%。該報告指出,這些原油出口中有85%以上來自亞洲市場,其中日本、印度、韓國和中國是最大的目的地。[6]

相關事件

[編輯]

兩伊戰爭

[編輯]

兩伊戰爭的油輪戰爭階段始於1984年初伊拉克襲擊伊朗喀爾格島的油碼頭和油輪。[11]當時伊拉克政府襲擊伊朗航運的目的除其他事件外,是挑釁伊朗人。為了採取報復行動,伊朗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禁止所有海上運輸,從而帶來美國的干預。[11]

2008年美國-伊朗海軍爭端

[編輯]

2007年12月和2008年1月,伊朗快艇和美國軍艦在霍爾木茲海峽發生了一系列海軍對峙。美國官員指責伊朗騷擾和挑釁他們的海軍艦艇,但伊朗官員否認這些指控。五角大樓在該事件中報告說,美國船隻幾乎向接近的伊朗船隻開火。時任美國海軍中央司令部司令、海軍中將凱文·J·科斯格里夫 (Kevin J Cosgriff) 表示,伊朗「既沒有反艦導彈也沒有魚雷」,他「不會將美國第五艦隊的姿態描述為害怕這些小船」。[12]

伊朗的應對政策

[編輯]

2008年6月29日,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穆罕默德·阿里·賈法里(Mohammad Ali Jafari)表示,如果以色列或美國攻擊伊朗,將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而這將對石油市場造成嚴重破壞。此前,伊朗石油部長和其他政府官員發出了更加模糊的威脅,稱襲擊伊朗將導致世界石油供應動盪。

美國第五艦隊司令凱文·科斯格里夫中將(Kevin Cosgriff)警告說,伊朗的這種行動將被視為戰爭行為,美國不會允許伊朗劫持世界近三分之一的石油供應。[13]

2008年7月8日,伊朗學生通訊社ISNA援引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中層教士助理阿里·西拉齊(Ali Shirazi)的話說,他告訴革命衛隊:,「猶太復國主義政權正在向白宮官員施壓,要求他們襲擊伊朗。如果他們犯下如此愚蠢的行為,特拉維夫和美國在波斯灣的船隻將是伊朗的首要目標,他們將被毀滅。」[14]

美國及其盟友的海軍行動

[編輯]

2008年7月的最後一周,在「硫磺行動」中,數十艘美國和外國軍艦進行了聯合演習以應對伊朗可能在沿海淺水區進行的軍事活動。[15]

截至2008年8月11日,據報有40多艘美國和盟國船隻在前往霍爾木茲海峽的途中。一個來自日本的美國航母戰鬥群將補充已經在波斯灣的兩個航母戰鬥群,總共五個戰鬥群,不包括潛艇。[16]

2019年對油輪的襲擊

[編輯]

在2019年6月13日早晨,兩艘過境阿曼灣的油輪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遭遇襲擊,而與同年五月共兩次郵輪襲擊,除了造成能源安全疑慮外,也造成政治緊張。國務卿邁克·蓬佩奧發表聲明,指責伊朗發動襲擊事件。伊朗隨後否認了這一指控,稱該事件為假旗襲擊[9]

2019年美國伊朗關係的緊張

[編輯]

油輪事件發生不久後,伊朗軍隊在其霍爾木茲甘省上空擊落一架美軍RQ-4全球鷹無人偵察機,痛批美方此舉是「入侵空域」。根據美聯社消息,美國中央司令部發言人海軍上校鄂班(Bill Urban)拒絕評論此事,事後僅提到「沒有無人機飛越伊朗上空」,隨後美國軍方也證實了伊朗擊落了一架全球鷹[17],紐約時報報導川普總統一度授權打擊伊朗,但在攻擊前夕反悔取消。[18]

2019年7月,一艘在英國國旗下航行的Stena散裝油輪Stena Impero被伊朗部隊登上並「扣船」。據透露,這是為了報復幾天前在直布羅陀開往敘利亞的伊朗油輪格雷斯1號的扣船。[19]同年8月15日,直布羅陀當局決定釋放被扣押的伊朗郵輪[20]。美國曾要求他們延長扣押但被英國駁回。

伊朗影響力

[編輯]

2002年千禧挑戰賽是美國軍隊在2002年進行的一次重大戰爭遊戲演習。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2012年的一篇文章,它模擬了伊朗企圖封閉海峽的企圖。假設和結果是有爭議的。

替代航線

[編輯]

2012年6月,沙特阿拉伯通過沙特阿拉伯(IPSA)重新開放了伊拉克管道,該管道於2001年從伊拉克收回,並從伊拉克穿越沙特阿拉伯到達紅海港口。它的日運送量為165萬桶。

另見

[編輯]

註解

[編輯]
  1. ^ Viktor Katona. How Iran Plans To Bypass The World’s Main Oil Chokepoint. Oilprice.com. [2018-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1). 
  2. ^ The Strait of Hormuz is the world's most important oil transit chokepoint.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2-01-04 [2018-09-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11). 
  3. ^ 2 hormuz island. Vox. 2019-06-13 [2022-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19). 
  4. ^ World Oil Transit Chokepoints (PDF).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2017-07-25 [2019-06-13].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9-05-21). 
  5. ^ U.S. President Ronald Reagan. Presidential Proclamation 5030 (PD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1983-03-10 [2008-01-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3-25). 
  6. ^ 6.0 6.1 Alejandra Roman & Administration. Strait of Hormuz. The Encyclopedia of Earth. [2015-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7. ^ 7.0 7.1 Groves, Steven. Accession to the U.N.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 Is Unnecessary to Secure U.S. Navigational Rights and Freedoms. The Heritage Foundation. 2011-08-24 [2017-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7). 
  8. ^ Chronological lists of ratifications of, accessions and successions to the Convention and the related Agreements as at 26 October 2007. Division for Ocean Affairs and the Law of the Sea. UN. [2019-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4). 
  9. ^ 9.0 9.1 Kirkpatrick, David D.; Pérez-Peña, Richard; Reed, Stanley. Tankers Are Attacked in Mideast, and U.S. Says Video Shows Iran Was Involved. The New York Times. 2019-06-13 [2019-06-14]. ISSN 0362-4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4) (美國英語). 
  10. ^ Anthony H. Cordesman. Iran, Oil, and the Strait of Hormuz (PDF).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7-03-26 [2019-08-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19). 
  11. ^ 11.0 11.1 Karsh, Efraim. The Iran–Iraq War: 1980–1988. Osprey Publishing. 2002-04-25: 1–8, 12–16, 19–82. ISBN 978-1-84176-371-2. 
  12. ^ Isenberg, David. A game of chicken in the, Persian Gulf. Asia Times Online. 10 January 2008 [8 January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14 May 2008. 
  13. ^ U.S. Navy Commander Warns Iran: Don't Try Closing Gulf Oil Passageway. Fox News. 2 July 2008 [2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 October 2012). 
  14. ^ Iran to "hit Tel Aviv, U.S. ships" if attacked. Yahoo News. 8 July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16 July 2008). 
  15. ^ JTFEX 08-4 "Operation Brimstone" Flexes Allied Force Training. US Navy. 15 July 2008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2). 
  16. ^ Three major US naval strike forces due this week in Persian Gulf. Debkafile. 11 August 2008 [2021-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01). 
  17. ^ Joshua Berlinger, Mohammed Tawfeeq, Barbara Starr, Shirzad Bozorgmehr and Frederik Pleitgen. 伊朗击落美方无人机 加剧霍尔木兹海峡紧张局势. cnn. 2005-04-29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1) (英語). 
  18. ^ 央視官方頻道-美伊一度開戰邊緣. [2019-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6). 
  19. ^ 霍尔木兹海峡风云突变 伊朗扣押英国油轮. [2019-08-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3). 
  20. ^ 海外网评:“突然”释放伊朗油轮,英国态度为何反转?. [201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4).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