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陶庵夢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陶庵夢憶》為明代散文家張岱晚年所著的一部筆記體散文集,也是張岱最為著名的著作之一。

背景

[編輯]

本書作者張岱(1597年-1679年)為明末人,出身於仕宦家庭,早年過着衣食無憂的生活,且淡泊功名,未曾參加科舉。甲申之變以後,張岱曾作為監國魯王的幕僚,參與到反清復明南明滅亡後,張岱祖業散盡,避居山中,晚年窮困潦倒。《陶庵夢憶》即成書於這一時期,但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

釋名

[編輯]

《陶庵夢憶》以夢為名。張岱認為從昔日的富貴到今日的窮困猶如「大夢將寤」,因而追憶過往的生活,作「一番夢囈」,以「持向佛前,一一懺悔。」。[1]

內容

[編輯]

全書八卷,共收錄小品文124則。追寫了明代江南民間的風俗人情,描寫生動而簡練。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的紀錄,因此被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學者視為重要文獻。

[編輯]

陶庵國破家亡,無所歸止,披髮入山,駴駴為野人。故舊見之,如毒藥猛獸,愕窒不敢與接。作自挽詩,每欲引決。 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然瓶粟屢罄,不能舉火,始知首陽二老直頭餓死,不食周粟,還是後人妝點語也。饑餓之餘,好弄筆墨,因思昔人生長王、謝,頗事豪華,今日罹此果報。以笠報顱,以簣報踵,仇簪履也;以衲報裘,以薴報絺,仇輕暖也;以藿報肉,以糲報粻,仇甘旨也;以薦報床,以石報枕,仇溫柔也;以繩報樞,以甕報牖,仇爽塏也; 以煙報目,以糞報鼻,仇香艷也;以途報足,以囊報肩,仇輿從也。種種罪案,從種種果報中見之。雞鳴枕上,夜氣方回,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粱,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不次歲月,異年譜也;不分門類,別志林也。偶拈一則,如游舊徑,如見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謂癡人前不得說夢矣。昔有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所償,痴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非真,自嚙其臂曰: 「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痴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因歎慧業文人,名心難化,正如邯鄲夢斷,漏盡鐘鳴,盧生遺表,猶思摹拓二王,以流傳後世。則其名根一點,堅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猶燒之不失也。

版本

[編輯]
  • 《陶庵夢憶》有硯雲甲編本一卷 乾隆四十年(1775年)
  • 《陶庵夢憶》王文誥本八卷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 《陶庵夢憶》王文誥本八卷 二刻道光二年(1822年)

文獻

[編輯]
  1. ^ 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第八章:「他很清楚自己追尋過去是為了什麼:『遙思往事,憶及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張岱心中,這毋寧變成一道贖罪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