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陸軍中學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陸軍中學堂清廷光緒年間設立的新式陸軍學堂。[1]清政府練兵處(1903年11月至1906年11月設立)於1904年頒佈《陸軍學堂辦法》二十條規定:陸軍學堂分為正課學堂、速成學堂和速成師範學堂三類,其正課學堂仿日本軍事教育體系,分為小學堂、中學堂、兵官學堂(未設立)、大學堂二級四等體制的一部分。[1]其中,陸軍小學堂、中學堂提供軍官生長基礎教育,兵官學堂培養初級指揮軍官,陸軍大學堂擔任在職軍官的深造培養和參謀人員培養。各省設立講武堂為各省現役軍官「研究武學」之所。

歷史

[編輯]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管理陸軍部事務奕劻等奏擬《陸軍中學堂章程》,在全國設立四所陸軍中學堂,歸陸軍部管理,學制兩年。學習課程,分學科和軍事科。以普通文化課為主,兼習軍事。第一年課程為史學、文法、洋文、算學、測繪、地理、兵學、軍器、操法等。第二年按科目學習軍事技能。陸軍中學堂畢業後分配到部隊當兵六個月,入伍期滿直接升入直隸省保定府東門外陸軍兵官學堂[1]作為陸軍入伍生分步、騎、炮。工、輜5個兵科編隊,[2]學制為一年半。兵官學堂畢業後分配到全國各師、旅做見習軍官六個月,期滿後充任尉級軍官。

1908年初《陸軍中學堂章程》頒佈。

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官校的學員完全公費。除伙食外,每人每月還發有零用錢。冬夏兩季還發給服裝被褥。除直隸省的學生外,其他各省籍的學生還能領到本省政府的補助津貼,5元至15元不等,例如湖南、福建兩省的學生,每月每人就可領到15元的補助金。各級軍事學校每年放寒暑假各一次,寒假為三個星期,暑假為一個月。家在邊遠省不願回家度假的學生,准許留校,伙食照常供給,但外出仍要請假。

至辛亥革命暴發,各陸軍中學堂只有第一期畢業,升入陸軍軍官學堂

四所陸軍中學堂

[編輯]

陸軍第一中學堂

[編輯]

直隸昌平縣清河鎮西約六華里處,定額1500名):收京師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安徽奉天吉林黑龍江以及察哈爾綏遠駐防各陸軍小學堂畢業生。宣統元年(1909年)開辦。共招收三期,每期400人。校舍為新建。著名學生有:傅作義趙承綬蘇炳文張蔭梧秦德純周玳等。從光緒二十九年(1903)創辦,至民國九年(1920),先後共辦了四期。入校學生都畢業於直隸、山西、東北三省等地的陸軍小學校。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6月就其址改設陸軍第一預備學校,直屬於陸軍訓練總監,招集前各陸軍中學低年級學生,並附之以陸軍貴胄學堂學生。1914年第二期招生。校長是毛繼成。從第四期始改稱為清河陸軍預備學校。1917年暑假,清河陸軍預備學校開始面向普通中學(四年制)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招生;考取的學生先要送到各師以下連隊當兵九個月,期滿後審核合格,才能編入軍校學習。第四期入校的學生來自各個方面,有的是武昌、廣州、南京陸軍預備學校的學生,因參加辛亥革命未畢業的;有的是陸軍預備學校畢業了,但未能升入陸軍軍官學校的;一部分是大總統馮國璋在南京成立的學兵營的學生;另一部分是中學、大學學生。經過考試,共錄取學生1200名。第四期入校後編為八個連。毛因貪污導致學潮辭職,教育長錢選青升任校長。學校設學科和軍事科,同時進行軍事訓練。學科計有:國文、中外歷史、中外地理、代數、幾何、微積分、物理、化學、繪圖、外國語(分英、日、德、俄語)等。軍事科計有:步兵操典、各種典範今、內務條例。軍事訓練計有:徒手與持槍單人訓練和班排訓練、武術、馬術、刺槍、器械體操、野外演習以及實彈射擊等。學生費用完全公費。除供給伙食外,每年每人還發襯衣。單軍衣各兩套,棉軍衣一套,單鞋兩雙,棉鞋一雙,另外還發有外出單軍衣一套,呢子軍衣一套,呢子大衣一件,皮背心一件和皮鞋一雙。此外,每月每人還發現金二元做為零用。當時北京物價低廉,一部分學生的零用錢尚有剩餘。第四期於1920年秋畢業。畢業後大部分學生分配到段祺瑞新成立的四個邊防師當兵,原定充當兩個月的正兵,兩個月的副目(下士副班長),兩個月的正目(中士班長),入伍期滿後,直接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步、騎、炮、工、輜各專科學習。第四期入伍期間,直皖戰爭爆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被迫停辦,正在邊防軍當兵的同學被遣散回原籍等候召集。1921年,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恢復,清河陸軍預備學校第四期的同學才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學習。1923年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九期學員畢業。至此北洋各級軍事學校的歷史結束。

陸軍第二中學堂

[編輯]

陝西西安,定額680名):收陝西甘肅四川新疆各陸軍小學堂畢業生。開辦於1910年,辛亥革命暴發時僅有第一期在校。著名學生有:陳書農孫震劉文輝等。

陸軍第三中學堂

[編輯]

湖北武昌南湖尚武橋邊巡司河西岸,定額880名。1909年秋招收第一批陸軍小學畢業生。因西安的陸軍第二中學未建成,另增招陝甘兩省陸軍小學畢業生。實際招700餘人,其中駐防荊州八旗子弟40多人。學員按照英日德法文分編為4隊。總辦李鍾嶽,提調毛繼成,監督苑尚品,軍事地理學教官陳調元等。收湖北湖南雲南貴州廣西以及荊州駐防各陸軍小學堂畢業生。學制兩年。設步、騎、炮、工、輜重5科。第一年開設史學、文學、洋文、算學、測繪、地理、兵學、軍器、操法等共同課。第二年分科學習軍事技能。原為光緒三十年張之洞開辦的湖北陸軍中學堂,原名湖北武備普通中學堂。1911年6月第一期畢業,赴保定編入陸軍軍官學堂入伍生隊。第二期、第三期分別於1910年、1911年招生。辛亥革命時,該校在校學生千餘人,共有700餘人參加武昌起義

1912年6月就其址改設陸軍第二預備學校(簡稱二預校),隸屬於陸軍部軍學司,校長應龍翔/解朝東。第一期1912年9月招生正課生755人(為辛亥首義黃興由湖北帶到南京的敢死隊、在南京招收的敢死隊以及上海學生軍)、附課生233人(陸軍三中未畢業生)。第二期選招武昌首義時成立的湖北學生軍中20—25歲的青年共400餘人1913年暑期入校。1914年第三期招生各省陸軍小學畢業生984人。1915年改隸陸軍訓練總監。1917年第三期學員畢業後,學校停辦。學生學習內容以文化課程為主,有代數、立體幾何、解析幾何、三角、史地、理化、圖畫、論理學(邏輯)、德文。學生服裝、伙食由學校供給,每月另發津貼2元。學生畢業後,入伍當兵半年,再升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該校第一期畢業生升入保定軍校第三期,第二期升入保定軍校第四期。第三期於1916年12月舉行畢業考試,881名學生中有864名合格,轉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入伍生隊繼續學習。著名學生有:王天培顧祝同黃琪翔何應欽谷正倫張發奎賀耀祖唐生智廖磊劉峙劉文島李品仙何健葉挺耿丹萬耀煌李必蕃張篤倫黃紹竑白崇禧鄧演達劉家麒胡宗鐸劉興周斕陶峙岳周維寅等。

陸軍第四中學堂

[編輯]

江蘇南京,定額940名):收江蘇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各陸軍小學堂畢業生。光緒33年開辦,位於南京明故宮以北。著名學生有:王澤民朱紹良陳繼承田頌堯鄧錫侯熊式輝陳銘樞陳果夫等。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赫治清. 第八章 太平天国与晚清军事教育训练制度. 《中国军事制度史·军事教育训练制度卷》. 大象出版社. 1997. 
  2. ^ 姜克夫. 第一章 清末新军的编练和北洋军阀集团的形成. 《民国军事史略稿·第一卷》. 中華書局.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