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
北京市西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新文化街137號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2-6
認定時間2007年7月20日

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位於今北京市西城區新文化街137號,是清朝鑲紅旗滿洲都統的衙門[1]

歷史

[編輯]

《八旗通志初集》載:「鑲紅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衙門,初設於石駙馬街南。雍正六年准奏,將石駙馬街北官房一所,共一百零四間,作為三旗都統衙門。」《欽定八旗通志》載:「乾隆元年,增房二間。」編纂於光緒初年的《畿輔通志》、《光緒順天府志》均載鑲紅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衙門仍在石駙馬大街一處。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1926年前後[a]民國檔案載,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在「石駙馬大街48號」,鑲紅旗蒙古衙門在「西城回回營4號」,鑲紅旗漢軍都統衙門在「西城授水河8號」[1][2]:77

根據上述記載,雍正六年(1728)後,今新文化街137號的衙門為鑲紅旗滿洲、蒙古、漢軍都統衙門。光緒初年以後,為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1]

建築

[編輯]

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是現存為數不多的八旗都統衙門之一。原門牌號為石駙馬大街48號,即今新文化街137號。

1926年前後[a],為八旗王公世爵清理京兆旗產代辦處並內務府五司聯合清理地畝辦公事公務所。不准外人入內,故在相關調查時無草圖。1949年前,此處又曾作為糧庫[2]:7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此處改為新文化街第一小學。後來,該院變成了20多戶居民居住的大雜院[1][2]:82

新文化街137號院大門原為硬山式三間五架,現已有所改建,屋面是仰瓦灰梗過隴脊。大門的抱鼓石、拴馬樁等均不存。大門內有北房五間(另外帶耳房二間),東、西廂房各五間,檐廊已被擴建為房間。北房及東廂房的屋面為仰瓦灰梗清水脊,西廂房的屋面經過翻修已失原貌。[1]

新文化街137號院旁邊的135號院,可能原來也屬於鑲紅旗滿州、蒙古、漢軍都統衙門的範圍。[1]

鑲紅旗檔

[編輯]

鑲紅旗滿洲都統衙門原存有數量豐富的檔案,時間從雍正元年一直到民國14年(1925年),內容主要為鑲紅旗滿洲都統上奏朝廷的奏摺文書,大部分以滿文作成。[3]

1930年代,這批檔案散落民間,流傳到上海,被日本學者購買,收藏在日本東京東洋文庫清代史研究室,稱為《鑲紅旗滿洲檔案》(簡稱《鑲紅旗檔》)。這批檔案現存共計2400件,主要包括封筒、奏摺原文、聖旨記錄、綠頭牌、系圖、都統之印等形式。日本的清史專家神田信夫等人先後在1972年、1983年兩次整理出版部分檔案。1987年2月,中國學者關嘉祿所譯《滿文譯著雍乾兩朝鑲紅旗檔》由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3][4]

備註

[編輯]
  1. ^ 1.0 1.1 郗志群文章[2]:77中引用的檔案本無具體記錄時間,作者依據相關情況推測為1926年前後。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八旗都统衙门古今谈,我爱中国龙,2008-08-20. [2012-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4). 
  2. ^ 2.0 2.1 2.2 2.3 郗志群. 綿貫 哲郎 訳. 《京師八旗都統衙門の設置及び現状調査》. 満族史研究 (東京: 満族史研究會). 2003, (2003年): 71–89 [2021-02-17]. ISSN 1347-466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日語). 
  3. ^ 3.0 3.1 細谷良夫,日本東洋文庫所藏《鑲紅旗檔》述略,北京市檔案信息網,於2012-10-09查閱[永久失效連結]
  4. ^ 徐徹,《關嘉祿論文集》序,載 關嘉祿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