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金陵東路街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5年的金陵東路街道,福州路(左)與河南中路
2005年的大世界

金陵東路街道,曾是中國上海市黃浦區下屬的一個街道。面積0.75平方公里、人口49546人(2000年),現已撤銷。金陵東路街道轄區自租界時代形成繁盛的商業、娛樂、文化區域,既有金陵東路這樣的次級商業老區,也有福州路這樣的現代商業區,加之區內有大量的文化設施,使其成為黃浦區文化中心之一。

地理位置

[編輯]

金陵東路街道位於黃浦區的中心部位,四面都與同屬黃浦區的其他街道相鄰:東起河南中路河南南路,毗鄰外灘街道;西至西藏中路西藏南路,毗鄰人民廣場街道;南靠人民路淮海東路,毗鄰豫園街道;北沿漢口路,毗鄰南京東路街道

歷史

[編輯]

在1843年上海開埠以前,今金陵東路街道當時還是上海縣城北門外的鄉村,河渠縱橫,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南部的人民路即當年的護城河,西面的西藏南路是當年的周涇浜,中部的延安東路則是當年的洋涇浜。浜北和浜南各有一個自然村落:胡家宅(今大鴻運菜館地段)和陳家宅(今盛澤路附近地段),西南部是慈善機構同仁輔元堂的義冢地。[1]

1848年(清道光二十七年),上海英租界第一次擴展,金陵東路街道境內延安東路以北地區被劃入英租界;次年(1849年),上海法租界設立,金陵東路街道境內延安東路以南地區,被劃入法租界。不過,租界在開闢之初,實行華洋分居制度,是純粹的外僑居留地,當時幾乎所有的旅滬外僑,均集中居住在位於本街道東側的外灘街道轄區範圍內。本街道以及南京東路街道轄境基本上仍是大片空地,英國僑民在此建有跑馬廳。只有東部的麥家圈(今山東中路)一帶,設有英國倫敦會創辦的墨海書館仁濟醫院

1853年,發生小刀會起義,小刀會佔領上海縣城,當時有2萬名華人逃入租界。1860年-1862年,太平軍進攻蘇杭等地,導致數十萬華人湧進租界,尋求庇護。於是本街道轄境在數年間迅速演變為人口高度稠密的商住混合區域,居民中絕大部分是華人。原來的跑馬廳和空地上,建滿了外國商人建造的大批簡易的木板房屋。1870年前後,這些臨時住房又陸續改建為磚木結構的舊式石庫門里弄房屋。

19世紀後期,本街道轄境的道路基本上已經全部闢築,寬度大多在10米以下,碎石路面,適應當時通行馬車的需要。進入20世紀以後,僅有的變化只是將幾條小河填築成馬路:1900年法租界填周涇築成敏體尼蔭路(今西藏南路),1912年公共租界填泥城浜築今西藏中路,1914年-1915年,兩租界共同填洋涇浜,築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這幾條填浜築路形成的馬路路幅較寬,因而形成日後的幾條交通幹道。

在19世紀後期本街道轄境內修築的眾多馬路中,東西向的寶善街(1865年後為廣東路中段,俗名五馬路),當時是全上海最為繁盛的商業街。

2007年,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2],同意調整黃浦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2月28日,《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黃浦區部分街道行政區劃的通告》[3],金陵東路街道被撤銷,山西、昭通、新建、瑞福、盛澤、寶興、雲南、福南、金陵等9個居委會被併入外灘街道;小花園、北海、平望3個居委會合併併入南京東路街道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上海地方志·金陵东路街道.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2. ^ 滬府[2007]8號
  3. ^ 黃府發[2007]7號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