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戈韋塔·門楚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Kotava
- Azərbaycanca
- Башҡортса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еларуская (тарашкевіца)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བོད་ཡིག
- Буряад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Cymraeg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lego
- עברית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한국어
- Kurdî
- Latina
- Lingua Franca Nova
- Lietuvių
- Latviešu
- मैथिली
- മലയാളം
- Bahasa Melayu
- नेपाली
- Nederlands
- Norsk nynorsk
- Norsk bokmål
- ਪੰਜਾਬੀ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una Simi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cots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தமிழ்
- తెలుగు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Тыва дыл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Yorùbá
- 閩南語 / Bân-lâm-gú
里戈韋塔·門楚 Rigoberta Menchú | |
---|---|
出生 | Rigoberta Menchú Tum (1959-01-09) 1959年1月9日(65歲) 危地馬拉基切省烏斯潘坦 |
國籍 | 危地馬拉 |
民族 | 基切 |
職業 | 活動家,政治人物 |
父母 | Juana Tum Kótoja Vicente Menchú Pérez |
獎項 | 1992年諾貝爾和平獎 1998年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 |
網站 |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 |
里戈韋塔·門楚·圖姆(西班牙語:Rigoberta Menchú Tum;西班牙語發音:[riɣoˈβerta menˈtʃu],1959年1月9日—)是一位危地馬拉土著女性,屬基切族。門楚一直致力於宣傳危地馬拉內戰期間(1960-1996年)期間和之後危地馬拉土著的困境[1],並促進國內土著的權利[2][3]。她的父母、弟弟均在1979-1980年間遭危地馬拉軍方殺死。
她獲得了1992年諾貝爾和平獎和1998年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她曾寫了自傳性作品《跨越國界》,並是《我,里戈韋塔·門楚》(1983)的主題。
門楚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親善大使。她還是土著政黨溫納克政治運動的領導人,並在2007年和2011年競選危地馬拉總統。
里戈韋塔·門楚也是希拉克基金會榮譽委員會成員,[4]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是法國前總統傑克·希拉克為促進世界的和平發起的。
政治生涯
[編輯]2007年2月12日,門楚宣佈,她將加入危地馬拉土著政黨Encuentro por Guatemala,參加2007年的總統選舉。如果她當選,她將成為拉美的第四位土著總統。前三位是墨西哥的貝尼托·胡亞雷斯,秘魯的亞歷杭德羅·托萊多和玻利維亞的埃沃·莫拉萊斯。
在選舉中,門楚在第一輪被淘汰,只得到3%的選票。[5]大選結束後,里戈韋塔·門楚在電視上給所有危地馬拉人發出和平的訊息。[6]
2009年,她創建的溫納克政治運動註冊為政黨。
門楚作為2011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在第一輪被淘汰。
另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GUATEMALA: RIGOBERTA MENCHU STEPS BEYOND TRADITION TO MOVE INDIGENOUS AGENDA
- ^ Nobel Women's Initiative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8-05-16.
- ^ PeaceJam Mission Statement
- ^ Fondation Chirac's honour committee. [201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21).
- ^ Nobel winner seeks presidency. Tvnz.co.nz. 2007-02-10 [2009-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8).
- ^ 存档副本. [2014-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外部連結
[編輯]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
1951年—1975年 |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威廉斯、科里根 / 1977年:國際特赦組織 / 1978年:薩達特、貝京 / 1979年:德蘭修女 / 1980年:佩雷斯 / 1981年:聯合國難民署 / 1982年:默達爾、加西亞 / 1983年:華里沙 / 1984年:圖圖 / 1985年: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 / 1986年:維瑟爾 / 1987年:阿里亞斯 / 1988年: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 / 198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 1990年:戈巴卓夫 / 1991年:昂山素姬 / 1992年:門楚 / 1993年:曼德拉、戴克拉克 / 1994年:阿拉法特、佩雷斯、拉賓 / 1995年:帕格沃什科學和世界事務會議、羅特布拉特 / 1996年:西門內斯·貝洛、奧爾塔 / 1997年:國際反地雷組織、威廉斯 / 1998年:休姆、特林布爾 / 1999年:無國界醫生 / 2000年:金大中 |
2001年至今 | 2001年:聯合國、安南 / 2002年:卡特 / 2003年:艾芭迪 / 2004年:馬塔伊 / 2005年:國際原子能機構、巴拉迪 / 2006年:尤努斯、孟加拉鄉村銀行 / 2007年:戈爾、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 2008年:阿赫蒂薩里 / 2009年:奧巴馬 / 2010年:劉曉波 / 2011年:約翰遜-瑟利夫、格鮑伊、卡曼 / 2012年:歐洲聯盟 / 2013年:禁止化學武器組織 / 2014年:薩塔亞提、優素福扎伊 / 2015年:突尼西亞全國對話四方集團 / 2016年:桑托斯 / 2017年:國際廢除核武器運動 / 2018年:穆奎格、穆拉德 / 2019年:阿比 / 2020年:世界糧食計劃署 / 2021年:雷薩、穆拉托夫 / 2022年:比亞利亞茨基、紀念、公民自由中心 / 2023年:穆罕默迪 / 2024年: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 |
註:年份不一定是實際獲獎時間,1912年、1919年、1925年、1929年、1933年、1935年、1944年、1952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76年的獎項都延後一年頒發。 |
- Webarchive模板wayback連結
- 含有hCards的條目
- 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不同
- 含有西班牙語的條目
- 維基共享資源分類連結使用了維基數據上的匹配項
- 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WorldCat實體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BNFda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K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ibri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L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PLWA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Trov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 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