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財政昏迷指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財政昏迷指數是由《商業周刊》、393公民平台台灣經濟研究院顧問黃崇哲等學者設計的財政健全評估指標,評比2001年到2012年台灣各縣市多項財政能力,如永續服務、決算預算支應、償債審核資料及現金償付等;該指數的評估方法是以美國政府會計標準委員會、美國公民聯合會等國際公認作法為基礎[1]

該指數以四大面向探討地方財政破產失靈之可能,其目的包括:建立公民財政參與感,期望經由本指標使公民社會容易掌握財政情勢變化,並研判影響財政健全的主要因素,以形塑社會壓力,引導政治政策追求永續財政健全;突破預算審議與政黨瓜分機制,使公民社會能便利掌握預算編列的內容,提升議會預算審議成效,引導預算資源用於社會最大效用項目之上;本指標也可以引導社會輿論思維,使全體社會得以掌握公共財政之可能風險,並同時關注財政永續發展之重要性[2]

歷史

[編輯]

該指數是由393公民平台所提出。393公民平台發現,台灣2004年底已累積債務新台幣4.97兆元,2013年底增加為新台幣6.86兆元,部份縣市的債務已逼近舉債上限;且台灣的民意代表常因選舉壓力,允諾各種公共福利,使政府支出歷年增加,卻不敢提高稅率以確保政府的收支平衡。因此,參玖參公民平台認為,政府預算、分配與使用績效,需要公民參與其監督與檢討。然而393公民平台發現,政府財政資訊項目繁多、內容瑣碎,一般公民難以進行檢討分析,需要專業團體協助整理財政數據、轉換成簡而易懂之指標,以提升中央和地方財政管理之課責性。有鑑於此,393公民平台參考了國際政府財政指標與檢討機制,於2014年4月首度提出「公民地方財政健全評估指標」,又稱「財政昏迷指數」,以促進公民參與政府財政監督[2][3]

定義

[編輯]

財政昏迷指數就臺灣各縣市政府就歷年財政情勢進行分析探討,以現金償付能力、預算支應能力、長債償還能力、永續服務能力做分析,公式如下:

昏迷指數=現金償付能力X40%+預算支應能力X30%+償債償還能力X20%+永續服務能力X10%[2]

編制方式

[編輯]

財政昏迷指數是根據ICMA建議的四個面向為指標,給予不同的加權之後,加總成為一個代表中華民國各縣市財政狀況的指數。四個面向的名稱、意義與加權成數為:

  1. 現金償付能力:佔40%,可衡量政府是否有能力償還短期債務。
  2. 預算支應能力:佔30%,可觀察政府是否具有足夠的收入,以應付歲出。
  3. 長債償還能力:佔20%,可衡量政府是否有能力償還長期債務。
  4. 永續服務能力:佔10%,可衡量政府是否有能力將其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維持在目前的水準[4]

歷年結果

[編輯]

根據2014年4月公佈首次「台灣20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評比」調查顯示,2012年,桃園縣、台中市、新竹市是狀況最好的3縣市,苗栗縣最差,落入「瀕臨腦死區」,另外次差的重度昏迷縣市,則含基隆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花蓮縣、澎湖縣與屏東縣。[1][5]

2014年底,「台灣20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評比」觀察2011年五都升格後至2013年的縣市財政狀況,公佈全台20縣市中,85%的縣市財政進步,尤以台南市台東縣為財政優等生。[6]

2015年底的「台灣20縣市地方財政昏迷指數評比」,再次引發不少話題。393公民平台依據審計部2014年地方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再參照國際地方財政信用評等經驗,編制「2014年縣市財政昏迷指數報告」,其中台北市表現最好,苗栗與花蓮最差。[7]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王家俊. 財政昏迷調查 苗縣全台居首 6都南市墊底. 2014年4月16日 [2014年10月3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10月6日). 
  2. ^ 2.0 2.1 2.2 2014臺灣20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評比報告下載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393公民平台。
  3. ^ 林恭正;姚名鴻;黃崇哲;蘇建榮. 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財政指標建置之初探. 2015年1月. 
  4. ^ 財政昏迷指數評比報告,9-12頁
  5. ^ 商業周刊. 《商業周刊》揭露「台灣20縣市財政昏迷指數評比」. 2014-04-16 [2014-1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6. ^ 商業周刊 - 全台20縣市首長 誰是地方財政好管家?. 商業周刊. [2016-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30). 
  7. ^ 新聞雲, ETtoday. 2014縣市財政昏迷指數出爐 台北居冠苗栗「葉克膜」區. ETtoday 東森新聞雲. [2016-06-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7)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編輯]

相關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