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吻
螭吻從宋朝開始就逐漸從鴟吻中蛻變出來,並且造型越來越貼近現代的螭吻,明朝時成為屋頂兩端的主流裝飾物;另外,螭吻也可以指中國神話中龍生九子的其中一子,牠的特點是擅咬吞,口中冒水潤嗓,依附在建築物上有防火辟邪的作用,從明朝開始才有吉祥寓意,才和建築裝飾產生連繫。
名稱
[編輯]神話含義
[編輯]螭吻並非是在遠古時代就有的神獸,它出現的時間其實相當晚,到了中國第二晚的朝代「明朝」時才有文獻證明其存在。
螭吻一開始寫為「蚩吻」,「蚩」是龍的孩子,屬水,也非常擅長水性,能噴水滅火,故被明朝的中國人安裝在了房頂,希望在迷信上能達到「風水」的效果。在清朝時,蚩吻又和鯉躍龍門的典故合併,增加了喜在高處、四處眺望、跳躍力強的含義,隨着清朝官式建築的造型而流行於中國北方,但是中國南方的蚩吻卻維持了明朝的含義,不一定會有擅長跳躍、反爬瀑布的能力。
福建省的閩人亦以金甲神傳說而尊為金甲將軍,此說法最後流傳到了台灣島[1]。
清朝末期,蚩吻的寫法逐漸變為「螭吻」,和另一個象徵建築物排水口的神獸「螭首」合併。
和鴟吻、螭首之異同
[編輯]在建築學上,螭吻的前身是鴟吻,而鴟吻又來自於鴟尾,「螭吻、鴟吻、鴟尾」三者均為屋頂的彫塑。而一開始的螭則屬於完全不同的「螭首」體系,並不放在屋頂,而是放在中國古建築底下的排水口。
神話中的「蚩」、「鴟」、「螭」也是三個毫不關聯的神獸,蚩和螭同為龍的孩子;鴟則和龍無關,是烏龜變成的鳥。只是因為「蚩、鴟、螭」這三者的讀音相同,加上功能相近而被後世混淆。
螭吻的特點是「閉口咬住」建築物頂梁的正脊,以在寓意上達到「注水吞財」的效果。而明朝之前的鴟吻只有「張口吐水」的效果,不具備吉祥含義。
歷史
[編輯]名稱史
[編輯]明朝
[編輯]寫為「蚩吻」。
明朝人李東陽在他所撰之《懷麓堂集》中將「胡琴的頭、刀柄、飛簷彫塑、鐘擺、門口石獅、馱碑龜、大門獸頭把手、匾額的邊緣和屋頂彫塑」這九個在古代常見的動物造型設定成了「龍生九子」,還給這些裝飾一一賦予了正面含義。此後,這種人為添加的說法反而在中國古代的日用品設計上成為定式,被華人們一直相信至今[2][3]。
另外,同樣是明朝的《升庵詩話》中也提到蚩吻,其他龍生九子的名稱和功能都有所變動,但是對於放在屋頂兩端的蚩吻,其描述卻和《懷麓堂集》一致[4]。
清朝
[編輯]清朝前期就保持明制,寫為「蚩吻」,後期則逐漸訛寫為「螭吻」。
在中國進入清朝後,滿族統治者為了方便統治,而對漢族傳統文化進行統一的收集和整理,把原本的一些建築學的內容整理成冊,並且將一些專用名詞固定成某些寫法。螭吻在1734年編撰的《工部工程作法則例》中單寫為「蚩」[5]。
之後由於和同樣是龍生九子,同樣也會噴水,所以和另一種中國建築部件,位於排水口的「螭首」相混淆,加上清朝官式建築的「過度簡化、統一風氣」,所以原本的「蚩」字也逐漸寫成了「螭」。
使用史
[編輯]西漢朝時建造宮殿,為防止起火就在鴟尾上加上吞脊獸造型,但此時這種造型並不是主流,在後續的一千年中也並未獲得重大發展。
唐朝至宋朝期間,鴟吻在外形上經歷了劇烈的複雜化,尤其在宋朝以後,這種構件的下半部份的細節越來越多,其造型也從「鳥翼」為視覺主體的設計改為以「龍咬」為視覺主體,其名字的寫法也逐漸變為了鴟吻。鴟吻在此時又能叫做鰲魚,在傳到日本之後迅速演變出了日本的獨立風格,於室町時代中進化為擁有老虎頭的、成月牙彎曲狀的、塗金立體的「鯱」,和中國的設計有巨大差別。
到了明朝,螭吻在紫禁城為代表的的宮殿建築中頻繁出現,在太和殿屋頂所用之螭吻就被稱為「正吻、龍吻」,此類螭吻的工藝成為日後中國工匠們的參考模板,可以以此為基礎進行改造或批量生產。
在清朝時期,經過政府規定的「官式建築」出現,導致了中國北方的漢族建築形成了「過度簡化、統一」的風氣,建築的造型趨於單一化、呆板化,這影響到了螭吻本身。但是,在江南、閩南、廣東、廣西、雲南、台灣等地區則幾乎不受此影響,中國南方的螭吻在進入清朝以後反而更加多樣化,各類前代未聞的新設計層出不窮。與此同時,身為中國藩屬國的越南阮朝、朝鮮王朝、琉球王國、日本江戶幕府和外蒙古的螭吻也在發生巨大變化,急速遠離了原本的中國式設計,形成了它們自己的獨特風格。
目前螭吻在世界各國的唐人街、廟宇建築中隨處可見,已成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吻獸之一,在某些場合甚至能直接指代所有吻獸 [6]。
香港的渣打銀行在舊版20元紙幣的正面中亦可見其形象。
-
完全龍形化的螭吻(峨眉山)
-
藍綠琉璃瓦螭吻(平遙)
-
瓷器螭吻
-
立體魚形螭吻(廣州)
-
國家劇院的官式螭吻(台北)
-
反捲形螭吻(北京)
-
將房頂和螭吻融合在一起的造型(台北)
-
在飛簷的末端加上螭吻(武漢)
-
魚形螭吻+龍形螭吻的組合(上海豫園)
-
赤坎樓上魚吐海浪形的螭吻(台南)
-
五仙觀的螭吻+飛簷的組合(廣州)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鎌田正; 米山寅太郎. 新版 漢語林 六版. 大修館書店. 1999-04-01 [1994-4-1]. ISBN 4-469-03107-0.
- ^ 《懷麓堂集》︰「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睚眥,平生好殺,金刀柄上龍吞口是其遺像;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蒲牢,平生好鳴,今鐘上獸紐是其遺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獅子是其遺像;霸上,平生好負重,今碑座獸是其遺像;狴犴,平生好訟,今獄門上獅子頭是其遺像;屓屭,平生好文,今碑兩旁龍是其遺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獸頭是其遺像。」亦作「 龍生九種 」。」
- ^ 在明朝徐勃所著的《榕陰新檢》卷十三「勝跡」說到,劉山甫致祭甘棠港一事:「福州海口黃崎岸,橫石嶙峭,常為舟楫之患,王審知為福建觀察使,思欲制置,憚於役力,乾寧中,因夢金甲神,自稱吳安王,許助開鑿,及覺,言於賓僚,因令判官劉山甫往致祭,祭未終,海內靈怪俱見,山甫憇於僧院,憑高觀之,風雷暴興,見一物非魚非龍,鱗黃須赤,凡三日,風雷乃霽,已別開一港,甚便行旅,驛表以聞,號甘棠港。閩從事劉山甫,乃中朝舊族也,著《金溪閒談》十二卷,具載其事。
- ^ 龍生九子:蒲牢好鳴,囚牛好音,蚩吻好吞,嘲風好險,睚眥好殺,負屭好文。
- ^ <卷二>:定厚如析條徑,一尺二述得山花厚譽蚩。<卷五>:每步架涕譽尺第,謹蚩架,按五舉加泛蟲高一尺五。<卷七>:隋喘潛睡惻,就淳蒯域七盥醴驢,讎蚩藤十六,謹八羌,黨鬱潛藝板以面禍。<卷二十二>:要一貽蚩油戢錢祗巍。
- ^ 《可愛的北京系列:故宮春秋》 劉北汜1991年1月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ISBN 7-5301-020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