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子
菡子 | |
---|---|
本名 | 羅涵之 |
羅馬拼音 | Han Zi |
出生 | 中國江蘇省溧陽縣茶亭 | 1921年3月11日
逝世 | 2003年6月5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 | (82歲)
筆名 | 菡子、方曉 |
職業 | 軍旅作家 |
國籍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 | 漢族 |
教育程度 | 高中 |
創作時期 | 20世紀40年代-90年代 |
體裁 | 小說、散文、報告文學 |
代表作 | 《我從上甘嶺來》 |
父母 | (父)羅林 |
子女 | 無 |
菡子(1921年3月11日—2003年6月5日),原名羅涵之,又名方曉,女,江蘇溧陽人,中國當代作家,中國共產黨黨員。代表作有報告文學《我從上甘嶺來》、散文《黃山小記》、小說《糾紛》、《萬妞》等。[1][2]
生平
[編輯]1921年3月11日菡子生於江蘇省溧陽縣汕頭村(今屬溧陽市古縣街道茶亭村)的一戶亦商亦農的家庭。少年時就讀溧陽第一女子中學,1934年考入蘇州女子師範學校。後進入無錫竟志女子中學,參加中共領導的讀書會和無錫學社,1937年肄業於無錫競志女中(高中)。
1937年11月在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參加江西省青年服務團。1938年8月正式入伍,到皖南新四軍軍部工作,當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新四軍服務團民運組長、創作組組員、戰地服務隊副隊長,1939年,在新四軍軍部主辦的《抗敵文藝》上,發表《群像》,引起了軍內外的關注和好評。1940年起,任《前鋒報》編報員、《抗敵報》、《新路東》、《淮南日報》編輯、記者,《淮南大眾》社長兼總編輯。1945年後歷任淮南婦聯、山東省婦聯宣傳部長。
1949年上海解放後,菡子隨軍進入上海並在上海工廠軍事管制委員會工作,當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之後任華東婦聯宣傳部副部長。
1952年,菡子作為中國作協唯一的女作家,奔赴朝鮮採訪,參加上甘嶺戰鬥,寫下《我從上甘嶺來》、《和黃繼光班相處的日子》、《在泉水邊》等十餘篇紀實文學,後被編入抗美援朝紀實文學集《和平博物館》。
1955任安徽梅山水庫政治部主任,次年調至北京任中國作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收穫》雜誌編委。後任安徽省委宣傳部處長,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審。中國文聯委員。
三年災害期間,被打成嚴重右傾,受到批鬥,下放至來安縣勞動2年。
1965年,菡子去越南戰場作軍事訪問,發表了《賢良江畔的夢》等佳作。
文革後歷任《上海文學》編委,中國作協第三、第四屆理事,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第五、第六屆名譽委員,上海文學出版總社編審。
作品
[編輯]小說集
[編輯]- 《糾紛》(1946)
- 《群象》(1948)
- 《萬妞》(1978)
- 《前方》(1984)
散文集
[編輯]- 《和平博物館》(1954)
- 《幼稚集》(1958)
- 《前線的頌歌》(1959)
- 《初晴集》(1962)
- 《素花集》(1979)
- 《鄉村集》(1982)
- 《記憶之珠》(1994)
- 《玉樹臨風》(1994)
- 《重逢日記》(1996)
電影文學劇本
[編輯]- 《江南一葉》(1979)
長篇傳記文學
[編輯]- 《鄉村的童年》(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