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貝爾·尼維爾
此條目翻譯品質不佳。 (2012年11月23日) |
羅貝爾·喬治·尼維爾 Robert Georges Nivelle | |
---|---|
出生 | 法蘭西帝國蒂勒 | 1856年10月15日
逝世 | 1924年3月22日 法國巴黎 | (67歲)
效命 |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
軍種 | 法國陸軍 |
服役年份 | 1878年—1921年 |
軍銜 | 陸軍中將 |
統率 |
|
參與戰爭 | |
獲得勳章 |
羅貝爾·喬治·尼維爾(法語:Robert Georges Nivelle,1856年10月15日—1924年3月22日),又譯尼維爾,是曾在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時擔任法國炮兵軍官。他是一位優秀的指揮官和野戰炮兵的組織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6年12月12日,他被任命為西線法軍總司令。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用流利的英語說服英國,之後英國的協助下才得以擔任法軍總司令。
羅貝爾·喬治·尼維爾在1856年10月15日出生於法國科雷茲省蒂勒小鎮,父親是法國人,母親是英國的新教徒。1878年畢業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隨後任炮兵少尉,1887年晉升上尉。參加了法屬印度支那、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殖民地的戰爭,1898 - 1901年參加法國中國遠征軍,鎮壓中國義和團運動。1913年12月晉升炮兵上校。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月晉升少將,1915年2月晉升中將。1916年在凡爾登戰役(2月21日至12月18日)期間在菲利普·貝當手下任職,當貝當被提升為法國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官時,尼維爾接替貝當指揮法國第二軍,在凡爾登對抗德國人。在凡爾登戰役中他和夏爾·芒然(Charles Mangin)將軍被指控強攻德軍防線,極大浪費法國士兵的生命,10月24日法軍重新奪回弗勒里和杜奧蒙(Douaumont)要塞,以功績在12月12日代替約瑟夫·霞飛任陸軍總司令。
尼維爾重複貝當的口號:「大炮征服;步兵佔據」。他相信一個飽和轟炸,可以打破敵人的陣線防禦。為了打開戰局,他命令120萬法國陸軍與英國陸軍發動大規模攻勢,被稱為尼維爾攻勢,英法兩國軍隊付出35萬人的代價,才突破德國陣地,由此他被譴責指揮部無視士兵生命,造成法國軍隊兵變。1917年5月15日貝當取代尼維爾作為總司令,12月尼維爾被調到北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8年11月他回到法國,1921年退役,1924年3月22日死於巴黎。
1918年加拿大落基山脈大陸分水嶺被命名為尼維爾山[1],附近以其它法國將領命名的山峰有:科多尼耶(Cordonnier)、福煦、霞飛、芒然、貝當。
榮譽
[編輯]- 法國榮譽軍團勳章
- 騎士(1895年7月9日)
- Officer(1912年12月21日)
- Commander(1915年4月10日)
- Grand Officer(1916年9月13日)
- Grand Cross(1920年12月28日)
- Médaille militaire(1921年12月30日)
- Croix de guerre 1914-1918 with 3 palms
- Médaille Interalliée de la Victoire
- Médaille commémorative de l'expédition de Chine
- Médaille commémorative du Maroc with "Oudjda" and "Haut-Guir" clasps
- Médaille commémorative de la guerre 1914–1918
- Grand Cordon of the Order of Leopold(比利時)
- Croix de guerre(比利時)
- Officer of the Nicham Iftikhar(突尼斯)
- Distinguished Service Medal(美國)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羅貝爾·布萊克 (編輯); 道格拉斯·黑格的私人文件,1914 - 1918(The Private Papers of Douglas Haig 1914–1918), London 1952
- 彼得·西姆金斯; Jukes, Geoffrey & Hickey, Michael,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War To End All Wars, 魚鷹出版社, ISBN 1-84176-738-7
- David R Woodward, 陸軍元帥威廉·羅伯遜爵士"Field Marshal Sir William Robertson", Westport Connecticut & London: Praeger, 1998, ISBN 0-275-95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