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約瑟夫·霍普內閣
第三次約瑟夫·霍普內閣 | |
---|---|
← 第二次約瑟夫·霍普內閣第四次約瑟夫·霍普內閣 → | |
列支敦士登政府 | |
建立日期 | 1938年3月30日 |
解散日期 | 1944年11月9日 |
組織與人物 | |
國家元首 | 法蘭茲·約瑟夫二世 |
政府首腦 | 約瑟夫·霍普 |
副政府首腦 | 阿洛伊斯·福格特 |
成員總數 | 5 |
成員政黨 | 進步公民黨 愛國聯盟 |
歷史 | |
選舉 | 1939年 |
列支敦士登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
第三次約瑟夫·霍普內閣是列支敦士登的政府內閣,存在於1938年3月30日至1944年11月9日。該內閣由法蘭茲·約瑟夫二世下令組建,其領導者為約瑟夫·霍普。這一內閣組建於1938年德奧合併之後,在1944年結束之前渡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絕大部分時間。
歷史
[編輯]1938年3月德奧合併後,法蘭茲一世任命他的侄孫法蘭茲·約瑟夫為攝政王。[1]此時在法蘭茲·約瑟夫二世的監督下進步公民黨和愛國聯盟組成聯合政府,以防止政治僵局並幫助維護列支敦士登的中立。[2][3][4]自此第三次約瑟夫·霍普內閣取代了第二次約瑟夫·霍普內閣,約瑟夫·霍普則繼續擔任首相一職。[5]
從1938年開始,本屆內閣面臨着將埃爾山轉讓給瑞士的壓力。儘管霍普支持轉讓,但他同時也主張本國應該得到公平的補償,例如將瑞士的其他領土轉讓給本國或加強兩國之間的銀行合作。不過由於該提議遭到了埃爾山居民的抵制,因此未得到法蘭茲·約瑟夫二世的批准。[6][7]此外由於面臨着納粹德國非官方的施壓,霍普被迫終止了與瑞士的談判。[8]
由於受到納粹德國的威脅,1939年列支敦士登大選並未公開進行,這次沒有進行投票選舉被稱為「靜默選舉」。在此次「選舉」中,進步公民黨和愛國聯盟分配到了大致相同的席位,阻止了納粹主義組織德意志民族運動在議會中取得席位。[9]因此霍普內閣由兩黨的多名成員組成。[5]1939年3月,德意志民族運動試圖發動政變,他們計劃首先試圖通過焚燒納粹標誌來挑起納粹德國的干預,隨後宣佈將列支敦士登併入德國。不過政變領導者幾乎立即被捕,計劃中的德國入侵未能實現。[10][11]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支敦士登始終保持着中立。[12]霍普政府認為對納粹德國採取不具約束力且不具挑釁性的外交政策,同時注重禮節姿態是適當的做法。在1940年於斯圖加特的一次演講中,霍普表達了對德國軍隊的尊重。[13]與此同時,該國在戰爭期間儘可能與瑞士保持緊密聯繫,以維持該國的中立性。[14]實際上,列支敦士登已經併入了瑞士的國家供應體系。[13]
1944年11月9日,應法蘭茲·約瑟夫二世的請求該內閣解散,之後由第四次約瑟夫·霍普內閣接替該內閣。[5]
內閣成員
[編輯]圖片 | 姓名 | 任期 | 黨派 | ||
---|---|---|---|---|---|
首相 | |||||
約瑟夫·霍普 |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 進步公民黨 | |||
副首相 | |||||
阿洛伊斯·福格特 |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 愛國聯盟 | |||
政府委員 | |||||
安東·弗羅梅 |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 進步公民黨 | |||
阿諾爾德·霍普 | 1938年3月30日–1944年11月9日 | 愛國聯盟 | |||
約翰·格奧爾格·哈斯勒 | 1941年8月13日–1944年11月9日 | 愛國聯盟 |
參考文獻
[編輯]- ^ Prince Franz to Return to Estate. Daily News. 1938-04-01: 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20).
- ^ Liechtenstein's Prince Franz Josef II, 83. Los Angeles Times. 1989-11-15 [2023-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7).
- ^ Parties in Liechtenstein 1921-1943. Prince and People: Liechtenstein Civics. 2007 [2023-05-15].
- ^ Marxer, Wilfried. Patriotic Union (VU).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3-05-14].
- ^ 5.0 5.1 5.2 Vogt 1987.
- ^ Meier, Günther. Die Angst vor feindlichen Truppen: Wie die «Loreley des Alpenrheins» den Besitzer wechselte. Neue Zürcher Zeitung. 2023-12-11 [2024-03-30] (德語).
- ^ Geiger 1997,第300–311頁.
- ^ Büchel, Donat. Ellhorn.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4-03-19] (德語).
- ^ Nohlen 2010,第1159 -1179頁.
- ^ Büchel, Donat. Anschlussputsch.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3-1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28) (德語).
- ^ Liechtenstein Jails Nazi For Attempt at Uprising. The New York Times. 1939-04-27 [2023-05-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7).
- ^ Marxer, Roland. Neutralität.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3-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德語).
- ^ 13.0 13.1 Geiger, Peter. Hoop,_Josef_(1895–1959). Historisches Lexikon des Fürstentums Liechtenstein. 2011-12-31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7) (德語).
- ^ Streitwireless, Clarence. GUARANTEE SOUGHT BY LIECHTENSTEIN; Principality Wants to Join Switzerland if Powers Fail to Back Independencece GERMAN INVASION FEARED. The New York Times. 1938-04-10 [2023-05-16].
參考著作
[編輯]- Nohlen, Dieter; Stöver, Philip. Elections in Europe: A data handbook. Nomos. 2010. ISBN 978-3-8329-5609-7.
- Vogt, Paul. 125 Jahre Landtag. Vaduz: Landtag of the Principality of Liechtenstein. 1987.
- Geiger, Peter. Liechtenstein in den Dreissigerjahren 1928–1939 1st. Zürich: Liechtenstein Institute. 1997. ISBN 3-906393-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