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生命週期假說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生命週期假說(英語:Life-cycle hypothesis,縮寫為LCH),是一個總體經濟學上的消費模型假說。這個假說認為,經濟體中的個人,會根據長期的角度,來調整他消費與儲蓄的行為,而且,他們會企圖將他們一生中的消費行為,盡可能的拉平至損益兩平。這個假說認為,每個人都會想辦法讓消費在他的一生中保持穩定。這意味着,個人不會在某個時期中儲蓄的特別多,而在下一個時期拼命消費,而是會讓他們的消費水準在每個時期都保持接近不變的狀況。這個假說最早由經濟學家弗蘭科·莫迪利安尼與他的學生Richard Brumberg在1954年提出。

概念

[編輯]

生命周期假說是人們會在更長的時間(消費者的一生)範圍來計劃自己的生活消費開支,以達到他們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消費的最佳配置。簡單來說就是消費者會根據一生的收入來安排一生的消費,並且在整個周期內消費者的消費傾向具有不變的特徵。在這個理論中,人們會在就業的時候儲蓄退休的時候動用。

人的一生是一個比較長時間的跨度,特別是一個人年輕的時候收入少且消費衝動。當進入中年之後,人們又會因為收入的增加與消費的理性而進行儲蓄。到老年後人們又會因為勞動力的變化而減少收入,最終消費又會大於支出,形成負儲蓄。

理論和證據

[編輯]

老年人儲蓄也受到當前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他們花掉以前的儲蓄。 其中之一就是吊銷駕駛執照。 1998 年、2000 年和 2002 年對美國退休公民進行的一項廣泛調查強調,「65 歲以上的人中約 90% 的出行是乘坐私家車」[1],並且停止駕駛具有高度相關性(46% 到 63%,Tobit 模型)減少非基本需求支出,如旅行、門票和外出就餐。[2]

區分老年貧困人口的兩種基本方法也很重要:收入貧困的人,或收入和消費兩方面貧困的人。 雖然生命周期假說預測了老年人口的收入和消費模式,但 2000 年代發表的一系列研究論文強調了其他因素在使老年人口成為收入貧困者中的作用,而不是那些收入貧困的人。 收入和消費均較差。 後一類人是老年人口中最貧困的人。 這些影響因素包括:資產存量(尤其是房產)、種族學術背景以及家庭援助網絡的存在。[3]

另一項對布基納法索「農村、女性、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弱勢群體」進行的廣泛調查顯示,移動和易於轉移資金的普及與為發生可預測事件而進行的儲蓄水平沒有任何相關性。 未來(例如退休期間的消費模式),同時它增加了為個人健康緊急情況以及其次為不可預測事件進行儲蓄的傾向。[4]

模型

[編輯]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老年驾驶员和汽车安全 Older drivers and automobile safety (PDF). 200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July 19, 208). 
  2. ^ Hyungsoo Kim. Driving Cessation and Consumption Expenses in the Later Yea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 2006. 
  3. ^ Jonathan D. Fisher. Identifying the Poorest Older America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vember 1, 2009: 758–766 [2023-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4). 
  4. ^ Serge Ky. Does Mobile Money Affect Saving Behaviour? Evidence from a Developing Country. June 1, 2018: 285–320. ISSN 1464-3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