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運
漕運,指中國歷史上利用內陸河流和海路為朝廷和軍區運送糧食的航運系統,包括開發運河、製造船隻、徵收官糧及軍糧等。
春秋戰國
[編輯]- 春秋前期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穆公下令從秦國都城雍(今陝西鳳翔)用龐大船隊通過渭河、黃河、汾河運送幾千石糧食到晉國都城絳(今山西翼城東南),是為泛舟之役。
-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發邗溝,溝通長江和淮河:從揚州引入長江水經過樊梁湖、博芝湖、射陽湖到淮安入淮河,從水路調兵運糧。三年後,吳王夫差擴展邗溝,開荷水運河,接通泗水。
秦漢
[編輯]-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攻匈奴時,為了統一嶺南,令監祿(史祿)開鑿靈渠(興安縣),接通灕江、湘江,方便軍糧漕運。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並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 楚漢相爭時期,蕭何將關中糧食轉漕前線以供軍食,對漢軍的後勤起了保障作用。
- 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沿秦嶺北麓開鑿人工運河漕渠,與渭河平行,使潼關到長安的水路運輸的時間大量縮短。
隋唐
[編輯]- 隋朝開發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永濟渠,將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連接成為龐大的運河水運網。隋朝開發的大運河,經過元、明、清各朝的擴建,成為歷代漕運的運輸網。
- 唐朝寶曆二年(826年),漕渠淺,運輸不及期,鹽鐵使王播從七里港引渠東注官河,以便漕運。
宋朝
[編輯]元朝
[編輯]明朝
[編輯]明代太祖時,設京畿都漕運司,設漕運使。洪武元年設漕運使,正四品;又在淮安府城中心設立漕運總督署,負責漕運事務,明代每年漕糧運量保持在400萬石上下。又在安慶、蘇州、杭州、九江、樟樹鎮和饒州(鄱陽)設立造船廠,但位於淮安府城西北15千米的清江浦的漕船廠規模最為龐大,東西綿延長達23華里,屬於工部分司管理。 在明代,規定全國農民繳納的漕糧賦稅總額是2950萬石,其中1200萬石由地方政府支配,800萬石供應西北邊防部隊,120萬石供應南京,820萬石供應北京。
自1415年起,明朝規定漕運全部經由內河,停止海運。此後直到19世紀才有所改變。因此,在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 明、清兩代,大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在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和臨清。
在明朝,漕運先後採取過支運、兌運和長運3種形式。 支運是納稅人自行將稅糧運到指定的倉庫:支運規定蘇、松、常、鎮、杭、嘉、湖諸地糧,撥運淮安倉;揚州、鳳陽、淮安撥運濟寧倉;以三千艘支淮安糧運到濟寧,以二千艘支濟寧糧運赴通州;自淮至徐以浙、直軍,自徐至德以京衛軍,自德至通以山東、河南軍,以次遞運;歲四次,可運三百萬餘石。 長運,又稱改兌,是由軍隊承擔運糧任務:令裏河官軍運赴江南水次交兌,而官軍長運,遂為永制。 兌運則是一種過渡形式:民間但運至淮安、瓜州,兌與衛所官軍,運載至京,給與運費及耗米。
明人丘濬估計,「河漕視陸運之費省什三四,海運視陸運之費省什七八」(《大學衍義補》)。
明朝各省規定的漕糧份額
[編輯]- 浙江:630000石
- 江西:570000石
- 河南:380000石
- 山東:375000石
- 湖廣:250000石
- 南直隸:1794400石
- 蘇州府:697000石
- 松江府:232950石
- 常州府:175000石
- 應天府:128000石
- 淮安府:104000石
- 鎮江府:102000石
- 揚州府:97000石
- 安慶府:60000石
- 鳳陽府:60000石
- 徐州直隸州:48000石
- 寧國府:30000石
- 池州府:25000石
- 太平府:17000石
- 廬州府:10000石
- 廣德州:8000石
清朝
[編輯]清朝基本沿用了明朝制度,但弊病很多,漕運問題令清朝政府十分頭痛。道光五年(1825年)於上海設海運總局,天津設收兌局,以琦善等總辦首次海運。天津在清代後來居上,超過臨清,曾以「小揚州」自豪。鴉片戰爭前,清初漕糧收入每年約為四百萬石。
晚清時期發生了一系列與漕運有關的事件,最終導致漕運的衰落:
- 1842年,英軍在鴉片戰爭後期,不惜付出重大代價,攻佔京杭大運河與長江交匯處的鎮江,封鎖漕運,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決定,不久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成為整個戰爭中決定性的一戰。
- 1853年後,太平天國佔據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帶十多年,運河漕運被迫中斷。戰爭極其慘烈,期間運河沿線的主要城市,包括揚州、清江浦、臨清、蘇州和杭州都遭受重創,部分甚至全部焚毀。
- 1855年黃河改道後,運河山東段逐漸淤廢。從此漕運主要改經海路。
- 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輪船承運漕糧。
- 1901年,停止運河漕運。
- 1904年,撤廢漕運總督。
- 1911年,津浦鐵路全線通車。從此京杭大運河以及沿線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參考
[編輯]- 黃仁宇著,張皓等譯:《明代的漕運》(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ISBN 7-80148-767-2
延伸閱讀
[編輯][在維基數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