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平原
洞庭湖平原(洞庭湖區、洞庭湖賓湖區)即環洞庭湖地區,包括湘江、資江、沅水和澧水下游地區,海拔大多在50米以下。主要區域位於湖南省北部和湖北省南部部分地區,跨越湖南和湖北二省。範圍東起汨羅市、岳陽縣、岳陽市城區(君山區、岳陽樓區),西達臨澧縣、常德市城區鼎城區和武陵區、桃源縣,南至益陽市市轄區赫山區、資陽區、湘陰縣和長沙市望城區,北接長江河段荊江以南的湖北省松滋市、公安縣、石首市和監利市。整個平原總面積18780平方公里,其中湖南省部分15200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81%,覆蓋常德、益陽、湘陰、岳陽等19個縣市以及涔澹農場等15個國營農場;湖北部分3580平方公里,佔佔總面積的19%,轄松滋、公安、石首、監利市等縣(市)。洞庭湖平原屬於沖積平原,為兩湖平原的一部分。
歷史
[編輯]今洞庭湖賓湖區原為古代雲夢澤的一部分,由於長江水流泥沙於洞庭湖淤積成洲漸漸形成賓湖區。據記載,遠在戰國時期此地即被利用荒洲墾殖,東晉時就開始築堤防水,之後漸漸地形成了荊江兩岸的堤防。《湖南通志》中列有宋代洞庭湖區堤垸名,明代堤垸多有地域範圍及數目記錄,如澧縣、漢壽、安鄉、常德、岳陽等11縣都有堤垸修築記錄;清朝相關史料稱當時堤垸數為88個,清同治七年(1868年)《湖南通志》撰修前,湖區堤垸數量已達到611個。1989年編修的《湖南水利志》記載截至1949年,洞庭湖堤垸數達993個。此後,1950年代~1960年代開墾的堤垸面積超過明清時期總和;洞庭湖面積由4350平方公里減至2691平方公里,圍湖造田和墾殖的力度直到1985年獲得遏制,據統計,1988年洞庭湖區面積千畝(6.67平方公里)以上堤垸數達266個,2003年再版的一部《洞庭湖堤垸圖集》中堤垸數為222個,其中萬畝(66.67平方公里)以上堤垸24個。
縣級行政區
[編輯]洞庭湖平原包括益陽市、岳陽市、常德市、長沙市共計4地級市,另外湘潭市和株洲市有時歸入,實際屬於湘江流域。狹義的洞庭湖平原縣級行政區有:
- 南縣、安鄉縣全部;
- 華容縣、澧縣、漢壽縣、沅江市和津市市大部分;
- 湘陰縣和岳陽縣部分,常德市城區武陵區大部分、鼎城區的部分,益陽市城區資陽區大部分、赫山區的部分,岳陽市岳陽樓區、君山區的全部、雲溪區的部分;
- 長沙市望城區、桃源縣、臨澧縣、臨湘市、寧鄉縣的平原堤垸區。
臨近湘江下游的長沙市城區部分(5市轄區)部分、長沙縣小部分、湘潭市城區(2市轄區)部分、湘潭縣小部分、株洲市城區(4市轄區)部分和株洲縣小部分的湘江沿岸河谷平原與堤垸區有時歸入洞庭湖平原區。另外,湖北省石首市、公安縣、松滋市和監利市屬於洞庭湖平原區。
主要堤垸
[編輯]主要湖泊
[編輯]河流水道
[編輯]